"論文寫在草原上"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創新"實驗室+農牧區"扶貧模式

發佈時間:2021-03-15 17:34:3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趙明霞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草原上的扶貧工作如何“對症下藥”?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在三年實踐中凝聚了哪些可推廣的智慧?

草原上的扶貧工作如何“對症下藥”?三年實踐凝聚了哪些可推廣的智慧?中國網草原頻道採訪了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就業創業指導處副處長王軍,聽他分享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在草原大地上的扶貧故事。 

王軍(左中)和團隊成員為貧困戶馬翠英家設計旅遊服務

 從實驗室走向農牧區草原大地

“高職院校特別適合做扶貧工作,因為它就是研究技術、專注于應用的,所以‘實驗室+農牧區草原大地’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要把論文寫在草原上,寫在祖國大地上。”王軍篤定地説。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于2018年開始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的同期實踐活動,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對接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助力精準扶貧脫貧)活動,組織師生前往活躍于農村牧區間的紅色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的誕生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進行定點幫扶。

蘇尼特右旗的草原

蘇尼特右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由於深居內陸,地處高原,各種形態的地表水嚴重缺乏,深層水開發睏難,有些地區形成缺水草場。因草場乾旱造成牲畜減産而導致的貧困牧戶佔大多數,因病致貧的農牧戶也不在少數。

針對部分嘎查致貧原因以及可能幫扶解決的問題,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師生們在全校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中選拔適合的項目,最終確定了由“網際網路+畜牧獸醫服務”(遠端獸醫軟體系統)、“瑪奈烏蘭牧騎電商雲臺”、“瑪奈公益”等組成的“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團隊,揚起“精準扶貧”之帆。

從找準痛點難點到“對症下藥”

“當地的駐村扶貧工作幹部是最了解當地扶貧情況、貧困戶具體致貧原因等資訊的人,也往往更能深刻體會當地扶貧工作的痛點和難點,這是我們要做的對扶貧工作‘對症下藥’的‘預習課’。”王軍説。“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提前與當地扶貧辦和農牧業局聯繫,獲取當地真實扶貧需求,進而通過高校智力資源將這些痛點和難點一一解決。

“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與當地扶貧隊對接工作

貧困戶張建軍家因不會科學飼養,圈養羊只容易生病,團隊師生現場培訓指導他科學飼養的技能,並教給他“遠端獸醫”的使用方法,解決了困擾他家多年的問題。

“遠端獸醫”微信公眾號和手機軟體是利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專業10名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家的專業技術優勢,結合網際網路技術而創建。農牧民養殖戶可通過手機上傳病畜資訊,請獸醫專家遠端指導。因錫林郭勒盟牧區地廣人稀而導致的“牲畜看病難、請獸醫難”問題迎刃而解。

“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在張建軍(右二)家幫扶時留影

敖特根巴特爾家,2018年因在正讀高二的小女兒查出重病,昂貴的治療費用讓這個貧困單親家庭困難重重。“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積極了解敖特根巴特爾家庭生活情況,蒐集資料、拍攝圖片,通過“瑪奈公益”平臺號召大家捐款。

“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與敖特根巴特爾簽訂扶貧協議

目前,“紅旅”團隊扶貧活動共計入戶實地調查127戶,簽訂扶貧協議49戶。遠端診療服務覆蓋包括錫林郭勒盟貧困地區的2000余戶農牧民,每天處理10到20個電話和微信諮詢以及3到5個遠端視頻服務;為32戶牧民制定了電子商務行銷方案,實現增收40多萬元;選派精通電子商務的創業團隊組織電子商務培訓,幫助當地農牧民搭建電子商務店舖,受訓農牧民達37人次,實現增收20多萬元。

從思想先行到接地氣的扶貧之路

開展“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近三年來,王軍坦言困難也不少,比如語言溝通上的障礙,有的幫扶對象對團隊的不認可等。但團隊成員深諳“扶貧工作,思想先行”的道理,在活動啟動之初,便在烏蘭牧騎文化展廳了解了烏蘭牧騎發展的過程,由此汲取精神力量。“發揚烏蘭牧騎精神,用自己所學知識技能,為貧困農牧民鋪一條致富路。”成為每一位成員的扶貧信念。

通過實踐,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的扶貧工作逐漸探索出一條“將當地高校智力資源、創新創業實踐與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脫貧相結合”的扶貧之路。

“紅色青年築夢之旅”團隊在阿都沁艾樂家庭牧場現場指導農牧民拍攝短視頻

“2019年暑假期間,團隊策劃了草原文旅項目、‘親自到家’大型公益項目、‘粉煤灰陶瓷’項目等,作為地方産業和民族文化結合的突破口,以期建立‘具有核心技術和恰當商業模式’的高技術商業項目。”王軍介紹。

“下一步我們想繼續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提煉更多更接地氣的創新創業項目,將全校大多數專業教師納入到‘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中來,讓老師們的‘專創融合’更加有的放矢,讓學生們的思政課更創新,把祖國大地廣闊農村牧區當做另一個教室和實驗室,大顯身手!”王軍説。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青年紅色築夢之旅”部分師生合影

(文:中國網記者 趙明霞,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