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全會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推進“兩山”轉化工作中,仍存在如何核算、怎麼轉化等現實難題。關於生態産品的內涵界定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生態産品價值評估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後影響了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生態産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人類提供的生態系統物質和服務産品。為此,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與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價值認識不到位、價值存量不清楚、轉化路徑單一等問題。科學的價值核算體系能精準地評估出生態産品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可以在“兩山”轉化的識價值、摸家底、助轉化等環節發揮積極作用,助力生態産品價值實現。
提升人們對生態産品價值的認知。生態産品的定義應考慮三個部分,即良好的本底、有形的産品、無形的服務。“綠水青山”不一定單指優美環境,還可以是“冰天雪地”等其他接近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總的來看就是高品質的生態系統。在過去,“兩山”轉化通道之所以難以打通,是因為人們只關注森林、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産品,而水源涵養、洪水調蓄、氣候調節等生態調節服務産品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在有的地方又不具有稀缺性,導致人們習慣於無償使用生態産品,對這部分生態産品的作用和價值沒有充分認識,不知道生態産品從哪來、有多少,也不知道生態産品價值是多少錢、有多少生態産品價值可以轉化。為此,在提升人們對生態産品價值認知的時候,必須厘清與GDP(國內生産總值)相對應的被稱為GEP(生態系統生産總值)的概念。GEP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産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可以採用GEP核算技術方法,科學核算生態産品的經濟價值,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産品的價值,並通過政策創新使其轉化經濟效益。助推人們認識生態産品的經濟價值,調動社會組織和普通老百姓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切實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摸清生態産品目錄清單。伴隨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利用強度不斷加大,保護自然資源、保證其永續利用的必要性越來越突出。可以説,沒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將自然資源管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規劃之中,而實現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細算清楚自然資源這筆賬。科學開展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應該建立包含生態物質産品、調節服務産品和文化服務産品在內的科學的完整的指標體系,以充分體現生態效益,體現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的貢獻。一方面,可以採用GEP核算指標體系,尤其應該結合區域生態系統的特徵,編制體現區域特點的完整的生態産品清單,通過GEP核算生態系統的最終産品,明確區域內生態産品價值。另一方面,摸清區域內生態産品目錄清單,可以使決策者清楚地了解當地生態資源和生態系統的生産狀況甚至是空間分佈情況,還可以為“綠水青山”及其所蘊含的生態産品貼上價值標簽,成為擔保抵押、市場交易的基礎。
為生態補償和生態産品市場交易提供科學依據。生態補償是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國實施的一系列生態補償政策,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比如,通過科學核算上下游間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等調節服務産品價值,遵循“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以GEP的增量作為生態補償的依據和標準,可以使生態付費有價可詢,還可以推動生態補償由“中央政府付費”向“受益者付費”轉變,提高生態補償資金的使用效率,體現生態公平性。市場化交易方面,以區域公共品牌認證為代表的生態物質産品價值實現和以生態旅遊開發為代表的生態文化産品價值實現,仍然是目前市場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主要路徑,調節服務産品的交易尚缺乏一個綜合性的能夠量化的指標、標準和統一的交易市場。可以採用GEP的核算結果,將生態産品尤其是調節服務産品打包,為政府採購、企業購買生態産品等“生態+市場”的生態産業化路徑提供數據支撐。還可以根據GEP核算結果,開發生態貸款、“兩山”基金、綠色證券等綠色金融産品,搭建交易市場,打通“生態+金融”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吸引更多資金、科技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
高品質綠色發展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新發展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必須通過科學核算生態産品價值,充分認識生態産品的經濟價值,摸清生態産品價值的家底,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應用豐富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兩山”轉化路徑,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並不斷反哺綠水青山,持續供給更多優質生態産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