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彰武固沙造林科研團隊: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發佈時間:2020-11-25 10:25:00丨來源:國家林草局丨作者:國家林草局宣傳中心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經老一輩人不懈努力,試驗站總結出了“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順風推進,前擋後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綜合治沙方法,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補了我國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1952年4月,原遼西省人民政府在沙荒集中的彰武縣章古臺成立了遼西省林業試驗站,開展固沙造林試驗研究。這是我國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機構。1978年10月更名為現在的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以劉斌為代表的老一輩固沙人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支迎戰風沙的科研團隊。創業階段的工作條件猶如流沙表面,一窮二白。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一無前人先例、二無資料借鑒的條件下展開的。白天,他們頭頂烈日,腳踏攝氏六、七十度滾燙的沙面,探索流沙移動規律,積累科研數據。渴了,喝口白開水。餓了,吃口窩頭鹹菜。晚上,他們在農捨得煤油燈下,查閱國內外資料,分析試驗數據,撰寫科研論文。韓樹棠、王澤冒著酷暑,頂著烈日從章古臺步行至通遼,尋找固沙植物。王永魁克服酷暑嚴寒,晝夜觀察流沙移動規律。

經老一輩人不懈努力,試驗站相繼開展了灌木固沙、樟子松沙荒造林、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混交林、沙地果園營建技術、林木育種、森林保護等研究工作。總結出了“以灌木固沙為主,人工沙障為輔,順風推進,前擋後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綜合治沙方法,被譽為中國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補了我國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科研團隊還進行了沙地樟子松引種育苗試驗研究,于1955年成功營造起中國第一片樟子松引種固沙林,開創了我國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日前,章古臺地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樟子松種苗集散地,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40%以上,固沙林使大面積農田和果園得到了保護,遏制了風沙危害,糧食總産比治理前增加了10倍。

科研團隊于1990年首次發現並選育出的抗旱、抗病、生長快的優良針葉雜交樹種——彰武松,其綜合生長指標比樟子鬆快20%以上,是三北地區有重大發展前景的造林和綠化樹種。2007年通過省級林木新品種審定的樟子松優係GS1,生長速度比普通樟子鬆快1倍以上,發展前景更為廣闊。2014年通過省級良種審定的沙地赤松,以及成功引進的抗旱、抗寒、豐産的沙地平歐雜種榛,探索出了生態修復與沙區百姓當期致富同步發展的新路。

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幾代固沙所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結成“艱苦奮鬥、刻苦鑽研、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彰武北部500萬畝的土地。

(來源:國家林草局宣傳中心,原標題:初心變恒心 大漠變綠洲 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遼寧彰武固沙造林科研團隊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