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中旗:盤活綠水青山 共用金山銀山

發佈時間:2020-11-10 16:19:49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敏訥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金山銀山寶貴,綠水青山無價”是科右中旗人對生態重要作用的最好闡釋。

近日,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發佈《關於命名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的公告》,內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被命名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標誌著當地在探索實踐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金山銀山寶貴,綠水青山無價”是科右中旗人對生態重要作用的最好闡釋。近年來,科右中旗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為主線,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放在首位,推進生態産業化,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惠民富民利民,綠水青山美麗畫卷越鋪越廣,金山銀山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網際網路+生態+增收:刻印金色沙土上的“沙漠森林”

“沙塵暴一年刮一次,一次刮半年”曾是形容科右中旗南三蘇木生態不斷惡化的俗語。由於過度放牧,往年草場還沒到雨水豐沛的季節就被牛羊吃光了。惡劣的生態直接影響了農牧民的生産生活。

近年來,科右中旗在中宣部幫扶下緊緊扭住“吃生態飯、念文旅經、做牛文章”的戰略定位,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旗之本,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舉全旗之力開展“禁牧、禁墾、禁伐”工作,開展復綠補植工作,並將牛羊趕進棚圈,讓綠水青山回歸,為科右中旗綠色發展打下了厚實的生態基礎。截至2019年,科右中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05%,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63%,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高出同期14.62釐米。

在中宣部的推動下,2019年,“螞蟻森林”防沙治沙項目落戶科右中旗,截至目前,總投資2156萬元。項目計劃造林4.85萬畝,共涉及全旗9個蘇木鎮和3個國有林場。共栽植檸條苗木444萬株、面積4萬畝,沙棘苗木71.4萬株,成活率均達到90%以上。

眼下,走進“螞蟻森林”項目區,放眼望去,一排排魚鱗坑鱗次櫛比,近一尺高的樹苗在寒風中搖曳,給原本沉寂的沙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可以想像,等到下一個春天,昔日裸露的沙土地將染上生機勃勃的綠色,再不見“平沙莽莽黃入天”的蕭條景色,而是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鄉村美景圖。

田園風景換新顏。風沙讓科右中旗人民深切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被動保護到主動保護,科右中旗已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新風尚,踐行生態發展路徑已成為全旗人民的共識與習慣。

特色+文化+旅遊:打造“楓林草原 英雄馬鎮”靚麗名片

科右中旗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聚居旗,有著“賽馬之鄉”的美稱,蒙古族競技項目“男兒三藝”在這裡世代相傳。騎馬、射箭、搏克等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有著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科右中旗也因此獲得了“自治區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全區重點文化産業項目”“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示範基地”的稱號,“科爾沁草原賽馬節”更是被列為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科右中旗以發展馬文化馬産業為突破,快馬揚鞭行,以地域優勢助推特色産業發展,促進文化、旅遊、體育事業融合發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輸出“馬上文化”,同時發揮企業輻射作用,帶動農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如今,“馬上賽事”與“馬上運動”已經成為科右中旗的靚麗名片。

科右中旗積極打造以萊德馬業為龍頭,加快形成集養馬、育馬、賽馬、飼料加工、馬匹交易、俱樂部連鎖管理、馬産品生産于一體的全産業鏈,使馬上運動項目向市場化、産業化發展,同時萊德馬業先後承辦了12屆“全國速度賽馬大獎賽”、蒙古馬大賽以及國際騎師邀請賽和常規賽,每年吸引遊客30萬人次,並先後培養和輸送騎手50余名,聘用當地獸醫和馴馬師等專業人員、馬房管理人員和馬伕等崗位人員300余名。

在“立足草原、放眼世界”的新發展理念下,科右中旗保護與開發並重,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帶動農戶、共同富裕”的原則,鼓勵並推動科右中旗萊德馬産業通過創新六種扶貧模式,即入駐企業模式、資産收益模式、訂單回收模式、賽事用工模式、發展飼草料基地和玉米秸稈回收模式,充分發揮企業扶貧創收帶動作用。截至2019年1月底,與9個蘇木鎮47個嘎查簽訂了扶貧協議,通過馬産業發展帶動實現了1165戶、3100名貧困人口脫貧,帶動貧困戶每人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

別具特色的五角楓生態旅遊景區,威嚴屹立的蒙格罕山,清澈靜謐的翰嘎利湖,蜿蜒流淌的霍林河,為科右中旗馬産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楓林草原,英雄馬鎮”應運而生,讓科右中旗踏上具有草原特色的民族文化富強之路。每年6月至10月間,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紛紛來到巴彥呼舒鎮,通過欣賞楓林美景、體驗牧村生活、品嘗蒙古族美食等方式切實感受和領略科右中旗的獨特魅力,不僅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準,還真正發揮了馬産業為當地貧困戶創收、就業提供渠道的積極作用。世代生長在這裡的蒙古馬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永遠在這片家鄉的草原上肆意奔騰。

企業+協會+基地:巧手編織“繡”美新生活

三股線,一根針,在科右中旗繡娘的手裏,像有了生命般在綢布上恣意翻飛,不過一會兒,一簇山杏花便在綢布上綻放開來。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刺繡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刺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和“中國蒙古族刺繡之鄉”“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近年來,科右中旗將蒙古族刺繡與脫貧攻堅、農牧民素質提升、鄉村振興等政策方針相結合,憑藉著深厚的群眾刺繡基礎,探索出了獨特的産業模式,帶動農牧民穩定增收。

通過“企業+協會+基地”的模式,科右中旗先後扶持成立了沃爾墩刺繡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圖什業圖民族手工藝協會、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完善蒙繡産業的組織架構。企業與繡工的合作以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材料發放、統一成品回收、統一收入結算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主要負責全旗12個蘇木鎮對接服務工作,開展線上線下銷售,參加各地展銷會進行産品推介。同時,建設圖什業圖王府刺繡博物館,通過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介紹和展現民族刺繡的獨特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

2017年以來,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相繼打開了北京、陜西、深圳、長沙、長春等地的市場。2019年7月19日,科右中旗舉行萬人刺繡培訓大會,10573名繡娘創造“規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繡技藝展演”大世界吉尼斯紀錄。由科右中旗婦女刺繡的繡工作品《芍藥綻放》,被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産業有限公司作為禮品贈送給了馬爾他國家駐華大使,獲得了很高的讚譽。

為了讓非遺“活起來”,更為了讓古老技藝“見人見物見生活”,在兩年多的時間裏,科右中旗共培訓全旗12個蘇木鎮的農牧民14753人,帶動了2.1萬多名農牧民參與到刺繡産業中來,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蒙古族刺繡産業實現每人平均年增收2000元。

“巧手致富”,成為科右中旗脫貧攻堅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同時,傳統民族手工藝的當代活化與生産性保護,直接帶動了鄉風文明建設,此工程已經成為科右中旗決勝“扶貧攻堅”與建設“美麗牧區”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

科技+電商+跨界:走出草原深處脫貧新“稻”路

北緯46度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科右中旗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這裡有從腹地流過的純凈的霍林河水、有機質豐富的暗棕土壤、20多攝氏度的晝夜溫差。在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下,科右中旗的水稻品質十分優質。但是科右中旗的鹽鹼化土地面積也高達99.08萬畝,鹽鹼化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農牧業生産和社會發展。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機聲響,不見糧歸倉。”這曾是科右中旗人民對於鹽鹼地的普遍印象。而如今,這片荒地長滿了海水稻,在秋風中蕩起金色的波浪。2018年,興安盟成立了“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在科右中旗巴彥塔拉嘎查設置鹽鹼地綜合利用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篩選、豐産栽培研究、耐鹽鹼經濟作物試種等試驗。

9月27日,“2020年·興安盟耐鹽鹼水稻測産驗收暨現場觀摩會”上傳來好消息,經測産評估,在科右中旗種植的耐鹽鹼水稻畝産再破千斤,平均畝産稻穀達533.95公斤。而在幾年前,這片土地上種植玉米每畝地的收入僅400元左右,現在通過種植耐鹽鹼雜交水稻品種,每畝收入可以達到1500元左右。

昔日鹽鹼地,如今米糧川。科右中旗立足資源優勢,不斷開發和積累鹽鹼地改良技術,探索鹽鹼地改良與脫貧攻堅的共贏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打造科右中旗農産品品牌,實現鹽鹼地區域生態環境改善、保護及修復與農民增産增收協同綠色發展。

為了打開國內市場,2018年,阿里巴巴電商平臺與科右中旗政府及當地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包銷4萬畝優質水稻,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讓科右中旗搭上網際網路快車。打造全國首個數字農場,提升“興安盟大米”的品牌影響力,成就了雙金嘎查萬畝水稻田的盛景,嘎查稻田選用自然灌溉,稻田間還可以養魚等水産,按畝産1200斤稻穀來算,每畝每年能增收240元左右,嘎查年可增收240萬元。

在城市化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很多人再難見“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的悠閒風光。而哈日道卜萬畝綠色有機水稻打起了農業旅遊的旗號,並推出私人訂制農業——雲養稻,可實時了解産品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一系列相關資訊。遊客們行走在鄉間稻田的田埂上,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雲稏肥。同時,科右中旗將音樂與稻田美景結合起來,舉辦了兩屆稻田音樂節,有力地拉動消費升級,助推當地人民增收,發揮了第一産業“接二産連三産”的作用。

增牛+改飼+農牧一體化:抓住“牛鼻子”構建綠色産業鏈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很多人對草原的第一印象。然而科右中旗作為興安盟唯一的牧業旗,卻曾經由於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只見牛羊不見草。

近年來,科右中旗為提高農牧業供給品質,全力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牧業發展戰略。針對南部生態較脆弱區域,堅持“減羊增牛”策略,推進優質肉牛舍飼育肥;針對中部農牧交錯地區,推廣肉牛及肉羊改良育肥産業;針對北部水土資源較好的地區,堅持“穩羊增牛”方針,推進劣畜換優畜,在保持肉羊養殖優勢的基礎上,擴大牛養殖産業。

在“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並重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科右中旗採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嚴格的措施保護環境。同時,大力推行舍飼圈養,通過黃貯補貼、糧改飼、基礎設施建設等補貼政策,積極引導企業發展秸稈飼料産業,讓無數人頭疼的秸稈被中旗人“變廢為寶”。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生産格局,同時擴大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種植面積,有效緩解了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大量的牛糞又可用於還田,增加了種糧農民收益。

為了推動全旗“牛”産業發展,改變當前粗放、不專業的散養生産經營方式。2018年,中宣部協調引進2家國內知名肉牛龍頭企業,幫助科右中旗打造肉牛養殖深加工産業鏈,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化養殖,基本構築起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産業化經營格局,讓農牧民在科學的技術指導下由傳統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型,助推全旗肉牛産業快速發展,並積極探索一條讓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百姓增收的發展之路。一年多來,全旗肉牛存欄從23萬頭提高到33.5萬頭。

在科右中旗百利舸扶貧産業園區肉牛育肥基地內,近5000頭肉牛被圈養在標準牛欄裏,它們都經過了嚴格的防疫和衛生清潔,體型健壯、毛色鮮亮,十分健康。科右中旗以“改羊增牛”為總體思路,在中宣部的幫扶下,以百利舸肉牛産業園為平臺,構建以肉牛産業“種養加銷”的全産業鏈。目前,園區已經入駐山東鴻安廣富畜産品有限公司、億利源清振肉類有限公司、內蒙古儈牛犢牛物聯網服務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和20多個嘎查集體經濟組織。

百利舸扶貧産業園區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鼓勵引導農牧民入駐園區,積極推進肉牛養殖,切實轉變養牛戶傳統的養殖理念,提高科學養殖水準,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按照每戶養殖50頭母牛計算,每年可生産牛犢30頭,種養結合收益每年可達35-40萬元。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就業務工等形式,可直接提高農牧民經濟收入,有力促進了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作者:敏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