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青海玉樹市的必經之路上,一棟歪歪扭扭、搖搖欲墜的房屋格外扎眼,不遠處紀念碑上由裂縫構成的指針,記錄了慘烈的“玉樹時刻”——7點49分。
2010年那場7.1級強烈地震,為玉樹州帶來了難以忘懷的傷痛,震中玉樹市的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嚴重損失,該州其他地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十年過去了,玉樹州已逐漸走出陰霾,並完成了重建、脫貧的華麗轉身。
才仁藏吉門前和寬敞的門廳兩旁,擺放著幾十盆綠植和鮮花
尕松義西和妻子仁措在新家裏
3萬元遷新居
記者見到才仁藏吉時,她和女兒正在家裏吃午飯。這是一個藏式風格的小院,位於玉樹市新寨街道辦當代社區濱河小區。才仁藏吉住在二樓,門前和寬敞的門廳兩旁,擺放著幾十盆綠植和鮮花,家裏電視機、冰箱等生活設施很齊全。
才仁藏吉今年55歲,丈夫在地震後得病去世了,大兒子在汽車站工作,小兒子在西藏當兵,她平時和大女兒住在一起。這套129平米的房子,是政府在地震後建造的安置房,她們一家搬進來只掏了3萬多元(人民幣,下同),“房子結實得很,是真正的好。”
她家在樓下還有一家店舖,每季度租金能賺12500元,再加上三四千元的低保,每年收入能達到六萬元左右。她説,雖然一年到頭也攢不下什麼錢,但日常所需是足夠了。
據了解,地震後玉樹州投資447.54億元、1248個重建項目,重建城鄉住房總數達41939戶,其中農牧民住房1.67萬戶,城鎮居民住房2萬戶。
囊謙縣的黑陶工藝廠裏,手工藝人正在製作黑陶
甘達村的便利超市
瀾滄江源頭的“新牧民”
從玉樹市出發,沿著214國道轉345國道行駛,驅車3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瀾滄江源頭所在地——玉樹州雜多縣。今年30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尕松義西,原來就住在江源附近的達青村,他們將那一段河流稱為“扎西齊瓦”。
2016年,尕松義西和妻子仁措搬到了位於城區的牧民希望家園,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之前,他們一家四口住在帳篷裏,靠挖蟲草維生,生活捉襟見肘,免不了東拼西湊。他們現在住的房子約80平米,政府投入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資金20萬元,尕松義西一家只需要掏裝修的錢。
如今,尕松義西成為了兒時家鄉的“新牧民”——作為生態管護員,他每年要定期到負責的草場巡視,主要做些撿拾垃圾、保護野生動物和草沙的工作。“以前(瀾滄江源頭)住的牧民數量很多,幾乎看不到野生動物,近年來巡視的時候,我看見過雪豹和黑頸鶴等越來越多的動物。”
這份崗位為他帶來每月1800元的收入,三年前他和妻子還盤下一家服裝店,兩人輪流看店,每年也能賺兩三萬元。
從草場到縣城、從牧民到管護員,這樣的轉變是他想要的嗎?“剛搬到城裏有點不習慣,但後來有了退耕還草補貼,孩子可以在城裏上學,居住環境也變好了,就慢慢習慣了。現在的生活特別好。”尕松義西説。
目前,雜多縣共有兩個易地搬遷小區,共安置全縣7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牧民群眾。
“授人以漁”的減貧法則
拉胚、打磨、拋光、細雕……玉樹州囊謙縣的黑陶工藝廠裏,十幾名手工藝人圍坐在工作臺旁,木槌、木刀不斷在空中揮舞,留下點點泥屑。他們都是中國國家級非遺囊謙藏黑陶傳承人——白瑪群加的學徒。
近年來,囊謙藏黑陶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科技培訓項目的重點培訓內容,白瑪群加創辦的黑陶工藝廠每年組織三四次培訓班,每次時間二三十天。培訓班學員中,有七八成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白瑪群加告訴本報記者,學員在培訓的一個月內,能夠拿到6000元補助。培訓結束後可以繼續在工藝廠打工,每製作一件黑陶可以獲得10元收入,學員的平均月薪能夠達到五六千元。還有許多學員練成手藝後選擇另起門灶,自己開設個小作坊,收入比在這邊打工更高一些。
據囊謙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江才桑寶介紹,除黑陶外,當地也成立了唐卡等培訓項目,幫助貧困戶掌握一門安身立命的技能。
探索“造血式扶貧”之路
一個純牧業村,僅有367戶、1326人,如何靠發展自主産業,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主任桑旦蘭周向記者道出了答案:“(村民)只要想動,我們就能提供相應的崗位。”
甘達村位於瀾滄江上游扎曲河的源頭,距離玉樹州府所在地結古鎮20多分鐘車程。在地震中嚴重受損後,甘達村成立了一所集超市、喜宴大廳、炒麵加工坊、旅遊于一體的“利眾合作社”,所有崗位優先向貧困戶開放,于2017年實現了脫貧。2019年實現純利潤128萬元,其中49.8萬元作為全村社員分紅。
在路邊最顯眼的位置,是合作社的一家綜合性超市,各種零食飲料、日常用品、服裝鞋帽琳瑯滿目,還有許多牧民自己做的手工産品。“放牧時栓牛用的牛繩,牧民製作成本在兩三元左右,合作社以5元錢收購,以6元的價格售出。”桑旦蘭周説,“光靠做這個,(牧民)每月能有1500元至2000元收入。”
此外,村裏還建造了喜宴大廳,飲料、肉類都是就地取材。“以前去城市裏辦喜宴,每桌最少也得888元,而村裏的桌餐價格只有488元和588元兩檔,能省不少錢。”
炒麵加工坊裏,57歲的班尕才仁正在磨青稞,他已經在這裡工作了五年。班尕才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個兒子身患殘疾,另一個兒子才讀初三。他家裏不再放牧,除領取低保外,全靠在合作社工作賺錢,最多一年賺到了4.5萬元。
十年間,玉樹州如同鳳凰涅槃一般,以災後重建帶動減貧,並通過安排就業、傳授技能、培育産業等方式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從貧窮到小康的跨越式轉變。目前,玉樹州6個深度貧困縣全部摘帽,已有12.9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攝影:歐洲時報特約記者劉望山,來源:玉樹發佈綜合@歐洲時報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