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錫林郭勒最南端,有一片神奇厚重的土地,它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太仆寺旗。這裡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美麗的自然景觀,淳樸的民風民俗……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時時撥動著我情感的脈搏,無論我走到哪,無論我行到何處,我都能感受到來自它的溫度。
太仆寺旗的美無處不在。山,神奇秀麗;水,清澈深邃;草原,一望無際;花,綻放著明媚絢麗……這裡的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尤其到了夏天,更是美不勝收。
清晨,迎著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我漫步于貢寶拉格草原,深深地感受著來自大草原的廣袤與博大。貢寶拉格草原,在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最南端,意為深泉之地,是錫林郭勒大草原中水草最豐美的一段天然草原,這裡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每逢盛夏,碧綠的草地就像一望無際的海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微風吹過,到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景象。草原深處,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綠色的草甸上,若隱若現,猶如一幅幅色彩明麗的水彩畫,醉人心扉。流動的羊群,賓士的駿馬,衝擊著視線,渺遠著呼吸。近處,一朵朵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嬌艷的盛開在綠色草甸上,像璀璨的星星,耀人眼眸。百靈鳥清脆的叫聲,歌唱著家鄉的美好,馬頭琴悠揚的旋律,述説著馬背民族開拓進取的故事……置身此情此景中,仿佛塵世間的一切喧囂與繁雜都不存在,只剩下純凈的靈魂與美麗的大自然對話。
貢寶拉格草原,有著純正的草原風情,有著悠久的馬文化傳統,一直以來,這裡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牧馬的草場。清朝的時候,是皇家禦馬場所在地。這裡也是蒙古馬的發祥地,在這裡,曾舉辦過多次中國禦馬文化節,中國馬術繞桶賽,這裡也是拍攝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外景地,濃郁的文化氛圍,會讓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沉醉其中。位於草原上的馬文化博物館,展示著馬文化和蒙古文化的起源和傳承發展的精髓,那些蒙元文化的兵器、陶器、石雕等文物,無不在向我們講述著這片草原厚重的歷史文化。
微風送來嫋嫋佛音,視線落到位於貢寶拉格草原東北方向的瑪拉蓋廟。瑪拉蓋廟是原太仆寺左翼牧群最輝煌的寺廟,始建於清康熙末年,竣工於雍正二年,清廷賜名“鹹安寺”,蒙古族稱作“瑪拉蓋廟”,漢語意思為“帽子廟”。該廟殿堂宏偉,佛經豐厚,清凈典雅,聞名遐邇,瑪拉蓋廟曾是貢寶拉格草原宗教文化中心,曾藏有全套《甘珠爾》《丹珠爾》等珍貴經書……來到這裡,靜心聆聽,若隱若現的鐘鼓聲入耳,清新悠遠如白雲般靜謐飄逸,你的心靈會得到凈化,你的靈魂也會得以昇華。
瑪拉蓋廟依山傍水,它建在敖包山南山坡上,周圍環境優雅,左右兩側是高低起伏的小山丘,站在山頂向南遠望,清晰可見分列前方兩側的兩個湖。一個是扎格斯圖淖爾,另一個是莫勒黑圖淖爾,兩個湖就像是嵌在草原上的一副明鏡,湖的南面還有兩座小山頭。瑪拉蓋廟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説,據説當年康熙北征烏蘭布統葛爾丹歸來時,在此小住。群臣建言:這裡是一條龍脈,中間的丘陵是龍頭,二湖是龍眼,湖南邊二山是龍角,後面的山則是龍身、龍尾,整個地勢是臥龍的形態,此地有誕生帝王之氣,必須把它壓住。於是,康熙就在此建了這座廟。傳説故事,或多或少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增加了瑪拉蓋廟的神秘感,激發了遊人的興致。當你細細品味,你會感到歷史的滄桑久遠,遊覽瑪拉蓋廟,你會被這厚重的歷史文化所感染。
位於太仆寺旗西北的石條山,是我國七大岩石柱群之一,中國國家地理上介紹火山熔岩的條形石塊,其中就有太仆寺的石條山。從古到今,石條山都是太仆寺旗人不變的驕傲。如果你有緣來太仆寺旗,一定要去看看石條山,看看這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質景觀,或者登臨山頂,體驗一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石條山歷史悠久,它的形成是在約兩億三千萬年前,它由許多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是火山噴出的岩漿凝結而成的玄武岩石柱。遠望,石條山像一把豎著的大琴,優美而峨。仰望,垂直的石條層層疊疊,幾乎成直線,險峻而挺拔。在高聳屹立的山崖上,有個鳥洞,山間經常有鳥兒在和煦的陽光下自由自在的飛翔,和平安靜的景致令人神往。我經常從側面或後面爬上山頂,站在最高處最前端俯視周圍,可以看到遼闊的原野和深邃幽遠的山谷。向下直視巨大的岩石群,唯一的一道崖縫清晰可見,幾釐米的罅隙,這個崖縫,只有在一定的角度才能看到,這在地質景觀中是很難見到的。在石條山主山的周圍,還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石塊,它們平鋪在山坡上、山崖間。瞻望這獨特的奇觀,你定會由衷地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廣袤無垠的藍天上,雄鷹在翱翔;生機盎然的大地上,駿馬在賓士……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楊文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