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的綠色蛻變

發佈時間:2020-05-20 10:25:19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劉耀華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錫林郭勒盟還不斷加大防沙治沙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科技支撐力度,在渾善達克沙地區域建立了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柏自然保護區、內蒙古蔡木山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駿馬湖國家濕地公園、正藍旗高格斯臺國家沙漠公園等,在保護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説到錫林郭勒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人們不禁會想到渾善達克沙地的保護與修復。

  總面積5766萬畝的渾善達克沙地,在錫林郭勒盟境內分佈面積達4809萬畝,涉及二連浩特市、錫林浩特市、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等9個旗縣市24個蘇木鄉鎮(場)8.4萬多牧業人口。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國五大沙地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塊沙地,直線距離僅180公里。

  正是這塊沙地,從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曾一度出現了沙漠化加劇,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是這塊沙地,讓錫林郭勒人下定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信心和決心。為了這塊沙地,錫林郭勒人多年來一茬接著一茬幹,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讓渾善達克沙地重新披上綠裝。

  如今,從正藍旗境內來説,渾善達克沙地腹地已經有了新稱號——“塞外江南”“花園沙漠”;從多倫縣境內來看,昔日京津風沙源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然避暑地、北京後花園”。

  變化,來自於錫林郭勒盟緊緊抓住國家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項目工程及政策措施帶來的難得歷史機遇;成績,得益於錫林郭勒盟先後實施的“圍封轉移”“一轉雙贏”“兩轉雙贏”戰略;收穫,歸結于錫林郭勒盟全力推進的草畜平衡和休牧、禁牧、輪牧制度,以及加快調整農牧業産業結構,積極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堅持不懈推進大規模防沙治沙生態保護建設。

  數據顯示,2015年與2000年相比,錫林郭勒盟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66萬畝,沙化土地中,流動、半流動沙地面積減少1058萬畝。目前,渾善達克沙地範圍內森林覆被率從上世紀末10%左右提高到19.8%。沙地南緣長420公里、寬1—10公里、橫跨5個旗縣的生態防護體系初步形成,有效遏制了沙地的擴展蔓延。

  特別是近年來,錫林郭勒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把渾善達克沙地生態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置於重要位置,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努力為建設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再添新綠。

  成立盟和旗縣兩級防沙治沙工作領導小組,將防沙治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年度實績考核內容,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制定《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建設總體規劃》《錫林郭勒盟防沙治沙規劃》《錫林郭勒盟構築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確定以六個百萬畝工程為抓手,推進兩大沙地(渾善達克和烏珠穆沁沙地)綜合治理、四個水系(烏拉蓋、錫林河、查幹淖爾、灤河)保護治理和重點區域綠化為主的生態建設思路……

  一系列舉措的強力推進,使錫林郭勒盟沙化土地面積、沙化程度逐年減少、減輕的同時,也逐步邁向了生態良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的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

  數據顯示,2011—2018年,全盟平均草原植被蓋度45.9%,高度27.2釐米,産草量59.6公斤/畝,較2000—2010年平均值分別提高了5.6個百分點、1.4釐米、20公斤/畝。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末渾善達克沙地橫亙多倫縣境內的三條沙帶有握手相連之勢,沙化土地佔到了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0%。然而,通過近二十年堅持不懈的防沙治沙,多倫縣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9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6.8%提高到37%,實現了巨變,有效改善了灤河源頭的生態環境。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錫林郭勒盟採取“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林草水結合”的技術路線,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飛播造林種草、工程固沙、圍欄封育等措施相結合,在促進自然修復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努力探索出符合錫林郭勒盟牧區沙區實際的治理模式。

  2000年至2019年,錫林郭勒盟累計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2010.9萬畝,其中渾善達克沙地治理面積達1382萬畝。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工程,不僅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也對工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農牧民增收和脫貧攻堅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

  2019年,全盟實現林業産值19.8億元,是2000年的23.5倍。2019年,全盟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391元,比2000年增加14953元,其中林業收入比例達到6%。

  從2013年啟動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至今,錫林郭勒盟3個國貧旗已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700名,年每人平均補助1萬元,推動了2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2000年以來,錫林郭勒盟從渾善達克沙地轉移牧民達2萬餘人。在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公益林補償政策上,將渾善達克沙地全部納入草原補獎範圍,符合條件的林地啟動公益林補償,並推行減羊增牛、沙地禁羊政策,有效促進了沙區生態修復。

  為促進防沙治沙由行業為主向社會行為轉變,在工程建設上,錫林郭勒盟鼓勵支援社會各主體參與治理開發,並廣泛調動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採取優先安排工程區嘎查村集體和農牧民承包建設工程等措施,使防沙治沙生態建設的動力與活力不斷增強。

  正藍旗那日圖蘇木高格斯臺嘎查嘎查長哈斯巴特爾可以説是渾善達克沙地生態保護修復的見證者,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受益者。多年來,哈斯巴特爾不僅把各級領導對保護好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的殷殷囑託牢記在心,也努力成為生態保護的踐行者。“總書記要求我們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經過多年的奮鬥,我們嘎查成為了‘全國生態文化村’,嘎查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嘎查每人平均年收入也實現了逐年增長。只要草原生態不窮,我們牧民的日子就會更好。”哈斯巴特爾説。

  在沙區水資源管理中,錫林郭勒盟不斷加強沙區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有效杜絕可能導致土地沙化的開發行為。如今,森林公安和草原監理執法巡查、蘇木鄉鎮和嘎查村組織管理、農牧民群眾管護主體已形成定期督查制度,常態化開展打擊破壞沙地生態環境的行為,有效保護了沙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建設成果。

  為提高治理成效,錫林郭勒盟還不斷加大防沙治沙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科技支撐力度,在渾善達克沙地區域建立了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柏自然保護區、內蒙古蔡木山自然保護區、內蒙古駿馬湖國家濕地公園、正藍旗高格斯臺國家沙漠公園等,在保護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錫林郭勒盟將採取更加符合實際的綜合治理模式和措施,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治理、産業跟進、多元投資、科學利用、強化監管”原則,綜合施策、綜合治理,在推動渾善達克沙地生態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發展上,實現生態、生産、生活相互統一的長久實效。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 作者:劉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