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追夢人

發佈時間:2020-05-13 10:37:48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王鐵軍 黃威娜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木蘭圍場龍頭山林木良種繁育基地技師袁德水。

40多年來,他不甘寂寞堅守深山,一心一意從事林業育種工作,經他培育出的種子被應用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建設區、三北防護林工程區及國家儲備林建設區等國家重大林業工程項目,創造了一道道綠色奇跡。他用44年的最美青春,譜寫了一首動聽的最美務林人之歌。

他就是曾獲得“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林木種苗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被木蘭圍場譽為“青山追夢人”的河北省木蘭圍場管理局龍頭山林木良種繁育基地技師袁德水。

今年3月,袁德水在樹上採集落葉松接穗(攝影:黃威娜)

同去的臨時工就他一人堅守下來

1977年1月初,袁德水剛到種苗場上班時,還是一名臨時技術員,被安排到圍場北部海拔1200-1500米深山區的龍頭山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工作。

正處於建設初期的基地,住宿條件惡劣,繁育選育設施簡單,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加之遠離城鎮交通不便,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存在著諸多困難。在有人打退堂鼓想調走的時候,袁德水卻是一邊參與基地建設,一邊提高育種技術。

袁德水回憶説,“當時吃的是玉米麵窩頭加菜湯,喝的是溜鍋水,住的是土坯房,點的是煤油燈,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冬裏幹活,取暖設備也只有一個簡單的泥火盆,生産設備更是極其簡單,交通基本靠步行和後期的自行車。”

和他同期來基地的幾十名臨時工,都因條件艱苦而撤離或改行,最後只有他一人堅守下來。

44年加班時間超過1萬天

業精於勤初始成。為了增強自身業務素質和早日培育出優良品種,他把深山當作家、把崗臺設山間,開始辛勤耕耘。

他一邊積極克服生活中各種不適,一邊忘我地加班加點工作,並在工作中虛心學習、在實踐中大膽摸索、在摸索中積累經驗,經過近兩年不懈努力,很快掌握了基本林木育種的專業知識技能,並有了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成為場裏第一批公認的落葉松良種選育行家裏手。

1979年12月,在完成復查優樹遺傳性狀是否穩定任務時,他冒著刺骨的寒風,深入零下32攝氏度的山中調查。白天手握卡尺肩扛標桿,裸手記錄數據,晚上在無任何保暖設施的簡陋帳篷裏查閱資料、整理資訊、撰寫方案,不知不覺中竟將右手食指凍傷,造成指甲全部脫落,至今仍有傷痕活動不便。

據不完全統計,40餘年的時間裏,經他記錄的基礎調查數據、文字檔案、配置圖等檔案材料達316卷計14200頁420余萬字,而且這些寶貴資料多是夜間整理的。如果按工作日每天上班8小時計算,他40多年僅夜間加班的時間就超過1萬天。

曾被四歲兒子當成陌生人

袁德水非常熱愛自己的事業,把全部心思放在林木選種育種上,一工作起來就顧不上家,他的愛人也理解、支援他。

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妻子經常把家和孩子交給親屬照看,陪他到黑龍江、遼寧等地採集花粉、調運接穗,無怨無悔。由於很少回家,四歲的兒子曾把他當成陌生人,哭著鬧著不讓他進家門半步,這讓他自責了好幾天,最後還是帶著鋪蓋扎進山裏。

1994年春天,愛人隨他去黑龍江伊春平原林場,為了保持恒溫,他們將採集來的接穗裝入兩個大塑膠袋並裝滿大量雪塊,而後夫妻倆帶著這兩個加起來有100公斤重的大袋子倒火車、乘汽車、坐三輪車,輾轉2000多公里,順利完成接穗任務。愛人回到家休息了六七天腰才能直起來,其間,沒説過一句抱怨的話。

為採集良種一天往返60公里

袁德水經常説,幹事業就要敢於犧牲奉獻、敢於進取擔當,有條件好好幹,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好好幹。44年來,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1983年初,被場裏任命為正式技術員的他,被安排去山西恒山蒐集落葉松優良種質資源並採集優樹種條。當時,從山西省渾源縣城到恒山還不通汽車,山上又無地可住,他愣是肩扛背馱將50多公斤的種條一天之內徒步往返60公里順利運回基地,腳上和肩上磨出了水泡和血泡。憑著這股拼勁,他多次赴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內蒙古等地以及省內落葉松主要分佈地篩選種苗,選育和引進了13個地方的6種落葉松無性係428個,並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部分市縣建立多點試驗林,將技術和綠色無私傳遞給周邊山區。

創造20多項良種繁育成果

基地自1976年成立至今,場領導和工友換了一批又一批,而袁德水卻扎進山裏,潛心研究,創造了一片又一片的綠色奇跡,成了河北乃至全國林業種子界的名人。

為了培育出一株好苗和一粒良種,他經常鑽進大山深處的松樹林子搞調研、做實驗、搞對比、選優種,解決了好多林業界難題,20多項良種繁育科研成果見證了他44年的刻苦鑽研過程。

經他改進的雜交育種授粉器,將授粉時間節省40%-60%以上,安全系數提高到98%以上。他發明的實用新型針葉樹種子篩選機械和雲杉種子篩選機械,將種子篩選效率提高到3倍以上、種殼保護率100%,以上兩項發明均獲得國家專利。

毬果花蠅一直是落葉松病蟲除治難題,在經過100多次防治創新試驗後,袁德水成功研究出給樹“輸液”的治療方式,經多地塊、多樹種對比,效果很好,在林區迅速得到推廣應用,一舉解決了承德地區10萬畝近400多萬株落葉松病蟲防治難題。

為國家提供落葉松良種4萬公斤

袁德水説:“林木育種工作雖然枯燥,但我覺得鮮活無比,我也不後悔,我要多育良種多出好苗,為改善壩上地區生態環境和貧困山區的綠色發展盡微薄之力”。

如今的龍頭山種苗場林木良種繁育基地,在以他為代表的兩代務林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45年的全面建設,已經成為河北唯一的落葉松良種重點繁育場所,其建設速度與標準得到國內外林業權威專家的首肯。

目前,基地已由當初的30多畝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6782.15畝的包含母樹林、種子園、育種園、種質資源收集庫等在內的多功能區。為此,他獲得國家獎勵7次、省級獎勵10次,經他繁育出的林木良種獲得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獎21項。

另有資料顯示,基地成立至今,共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建設區、三北防護林工程區及國家儲備林建設區提供落葉松良種近4萬公斤,其中遺傳增益為11%的母樹林種子2.6萬多公斤,遺傳增益為23%以上的種子園種子1.3萬多公斤,並將最好的良種銷往山西、陜西、內蒙古、北京及冀北壩上地區。根據數據概算,這些良種可造林8萬公頃。權威專家測算,以增益計,遺傳增益平均每年15%,産生的經濟效益已超過15億元,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他的同事馮鐵成説:“袁德水守山護綠,不為名不圖利,一心一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大家都很尊重他。他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塞罕壩精神最忠實的踐行者。”

如今,將滿60歲的他,依然戰鬥在林業第一線,他的座右銘是:我的夢在良種、夢在使命、夢在綠色。只要身體允許,就要為綠色事業繼續努力,甚至奉獻我的一生。

      (作者:王鐵軍 黃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