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歌時代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發佈時間:2018-12-10 14:04:39丨來源:人民網丨作者:相恒義 王曉 趙丹 巴依斯古楞 陳春艷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在蘇尼特草原上,有一群人常年紮根基層,把歡歌笑語和黨的聲音送到牧民的蒙古包裏,他們共同的名字叫烏蘭牧騎。


2018年5月9日,隊員們為群眾演出。

  2007年八一建軍節,隊員們到部隊慰問演出。

  上世紀80年代,隊員們下鄉演出。

  上世紀70年代,烏蘭牧騎隊員輔導孩子們演唱歌曲。

  1982年3月,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蒙語木偶劇組到上海木偶劇團學習,同年6月1日,在旗幼兒園首次亮相。

  上世紀50年代,隊員們下鄉演出。

  上世紀60年代,隊員們向少年兒童宣傳科普常識。

  上世紀70年代,隊員們下鄉演出。

  上世紀90年代,隊員們為打井工人演出。

在蘇尼特草原上,有一群人常年紮根基層,把歡歌笑語和黨的聲音送到牧民的蒙古包裏,他們共同的名字叫烏蘭牧騎。

1957年初,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在蘇尼特右旗搞試點工作,成立一支文藝宣傳隊,到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農牧區去,豐富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文藝宣傳和服務工作,及時把黨的關懷和聲音送到廣大農牧民群眾中去。9名能歌善舞,還會吹拉彈唱,一專多能的文藝骨幹和愛好者,成立了一支短小精幹的文藝宣傳隊,隊長由文化館館長烏力吉陶克陶擔任。1957年6月17日,文藝宣傳隊正式改名為烏蘭牧騎。

伊蘭老人今年84歲,是烏蘭牧騎第一代隊員,也是歷史的見證者。9名隊員的名字她記得清清楚楚:烏力吉陶克陶、額爾登達來、伊蘭、荷花、劉殿如,烏尼格日勒、額日和木巴圖、桑傑道爾吉、娜仁托雅。一晃過去了61年,當時建隊時的9名隊員,如今健在的只有荷花和伊蘭兩位老人了。

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嫩芽”,首批隊員只有9名,而在60多年的光陰裏,這9個“嫩芽”已經開啟了浩浩蕩蕩的一段征程。作為中國第一支烏蘭牧騎,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見證著這片草原的四季,牧民的悲喜。

3輛車、5件樂器、9個人,全隊只有9套服裝……烏蘭牧騎的紅色記憶,由此落墨。

在荷花和伊蘭老人的記憶中,隊員們第一次下鄉演出,是去離旗裏一百多公里的賽汗烏力吉公社。大家坐著馬車走了整整一天的路,天快黑時終於到了目的地。稍微休息了一下,就開始為牧民群眾演出。演出的地點是一座有著270多年曆史的陶高圖廟,沒有電,就用汽燈照明,隊員們精神飽滿地完成了這場演出,牧民們熱烈的掌聲讓大家受到了鼓舞。

荷花老人説,第二天,隊員們要去演出的生産大隊離公社最遠,人煙稀少,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沙漠才能到達。七月的草原驕陽似火,隊員們走了一天也沒走出沙漠。帶的水都喝完了,大家一點力氣都沒有了,連馬也走不動了。走了整整一天,一個蒙古包、一個牧民也沒碰見。這時天漸漸黑了,馬車在沙漠裏走不了了,隊員們把道具、服裝和樂器都背上,徒步又走了十幾裏,終於見到了一個有兩座蒙古包的浩特。牧民見到烏蘭牧騎隊員都非常吃驚,沒有想到會有人背著樂器步行來為他們演出。牧民幫忙搭了個舞臺,看到隊員們都非常激動。有位老額吉眼含熱淚拉著隊員荷花的手説:“這是我第一次看演出,過去王公貴族有錢人才能看到演出,這是我這輩子做夢也不敢想的事。感謝共産黨,新社會真好!”

烏蘭牧騎隊員除了參加學習和培訓,其餘時間都下鄉,沒有節假日。越是節假日,隊員們越要深入農村牧區走村入戶,為農牧民表演文藝節目。

琴聲悠揚,舞步翩躚。一轉眼,烏蘭牧騎的歌聲在草原上已經飄過幾十年。服裝不夠,跟牧民借;沒有口紅,用紅紙染唇;沒有眉筆,用燒過的火柴棍描眉。借來的靴子不合腳,腳上被磨出血泡後偷偷哭。

1959年的春節,深深銘刻在荷花的記憶中。大年三十這一天,烏蘭牧騎隊員們來到阿爾善圖牧場,在楊森廟裏給牧民群眾演出。隊員們住在牧民賀希格家裏,賀希格因為一場大雪失去了雙腿,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生活特別困難。荷花和伊蘭幫她重新建立了家庭,賀希格一直對此事唸唸不忘,生前經常對孩子們講烏蘭牧騎隊員的故事。2018年2月,荷花在央視1號演播大廳參與錄製《馬背上的牧歌》節目,竟然在現場見到了賀希格的兒子和女兒。在現場,荷花和孩子們緊緊擁抱在一起。當年春節,賀希格的兒子和女兒專程到荷花老人的家裏看望她。

光陰荏苒,烏蘭牧騎就像一灣清泉滋潤著草原。牧民們只要遠遠地看到一輛車、一匹馬、一面旗,就知道是烏蘭牧騎來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前段時間,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來到呼和浩特為首府觀眾進行演出,新創的節目《烏蘭牧騎井》引起觀眾陣陣感慨。這口井,如今還有跡可循。

1965年盛夏,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穿過渾善達克沙漠,來到阿其圖公社烏日根大隊,這裡位於沙漠邊緣,氣候乾燥,人畜飲水都很困難。隊員巴圖朝魯首先提議為牧民挖一口井,幫助群眾解決困難。隨後,他的建議立即得到隊員們的贊同。巴圖朝魯自1960年加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烏蘭牧騎工作整整26年。這26年裏,他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烏蘭牧騎隊員的責任與榮光。

用了5天的時間,水井挖成了,隊員們把一碗碗清涼的井水端到牧民面前。一位老阿爸端著水碗,讚嘆烏蘭牧騎是牧民的貼心人,牧民們就把這口井親切地叫作“烏蘭牧騎井”。牧民們端起馬奶酒,捧著哈達,最年長的老額吉親吻著隊員們的額頭。一口清水井,浸透著烏蘭牧騎與牧民之間的深情。老阿爸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下了“烏蘭牧騎井”五個鮮紅的大字。

1984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根據國家民委和文化部的指示,派巴圖朝魯到北京參加國慶35週年“烏蘭牧騎彩車”的策劃設計工作。彩車的設計要求既有草原特色,還要突出烏蘭牧騎風采。當烏蘭牧騎隊員代表乘坐“烏蘭牧騎文藝彩車”載歌載舞經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巴圖朝魯的心情難以言表。當天晚上,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節日焰火晚會。烏蘭牧騎隊員為前來參加焰火晚會的廣大觀眾表演節目。當隊員們演唱《讚歌》時,全場觀眾齊聲高唱“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高舉金盃把讚歌唱”……那一刻永遠載入烏蘭牧騎的史冊。

烏蘭牧騎見證了國家的發展和草原的變遷,烏蘭牧騎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在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烏蘭牧騎的發展。烏蘭牧騎,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文藝方針在內蒙古草原綻放的絢爛花朵。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回信了。荷花當時正在內蒙古附屬醫院住院,雙眼剛做完白內障手術。當烏蘭牧騎隊員們把這個喜訊告訴她的時候,她強忍著激動的淚水,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習近平總書記為廣大烏蘭牧騎隊員留下殷殷囑託,希望在新時代,烏蘭牧騎能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半個多世紀以來,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累計深入牧區、廠礦、社區、部隊及旗外演出達1萬多場次;累計完成藝術創作近3000部,榮獲各類獎項600多個。

作為草原文化名片,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攜草原文化的芳香走出國門,展示了內蒙古民族歌舞的精彩,讓世界人民更多更好地了解草原文化。

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的堅守,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牧區發生的變化,他們也是每個時代的歌唱者。

在草原上,烏蘭牧騎隊員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為“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烏蘭牧騎隊員之所以能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精神之鈣”的源頭在紮根基層的烏蘭牧騎精神。

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凝聚起一股力量,這面旗幟,迎著草原的風在獵獵飄揚。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作為一名90後烏蘭牧騎隊員,我感覺自己特別幸運。”特日格勒出生於1990年,爺爺是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擅長馬頭琴。爺爺去世前,把自己親手製作的馬頭琴交到他手上。如今,仿佛回到了爺爺人生的起點,他已經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一名真正的烏蘭牧騎隊員。

在烏蘭牧騎成就展廳裏,特日格勒看到爺爺的照片,照片下面是這樣介紹的:烏尼格日勒是第一批烏蘭牧騎隊員,會馬頭琴、三弦、四胡,蒙古古箏、笛子、説唱、話劇,是難得的多才多藝人才。作為爺爺的長孫,他繼承了爺爺的遺志。

在烏蘭牧騎展廳裏,一件件老物件,一張張舊照片已經與現在相去甚遠,但他們無聲的存在所表達和傳遞出來的精神,卻對內蒙古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寫下精彩篇章。

扛旗出發,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一脈相承,不忘初心接力奮進。9名隊員組成的烏蘭牧騎“嫩芽”已經生長出更多的枝椏,開花、結果。

歲月畫出了烏蘭牧騎這個集體的群像。基層群眾一個個期待的眼神,一次次用心的掌聲,喚起了全體烏蘭牧騎隊員的時代擔當。如今,烏蘭牧騎旗幟在農牧民心中依然閃耀著跨越時空的力量。

記者 手記

採訪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長孟克吉日嘎拉時,他在錫林浩特帶領隊員排練,趕著參加一場演出。排練場裏,還有孟克吉日嘎拉3歲多的小女兒。女兒不停地咳嗽,本應該在家裏休息。由於爸爸經常因為工作不在家,她太想爸爸了,這次爸爸出門,她哭著跟了出來。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僅今年1年行程2萬多公里、演出160余場。這支隊伍迎風雪、冒寒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農牧民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每一場演出都飽含著對人民的熾熱感情和真誠敬意,如今,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已經百煉成鋼。

改革開放40年,烏蘭牧騎隊員們既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建設者。他們謳歌人民、謳歌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烏蘭牧騎隊員深知,只有深入生活、紮根基層才能帶來不竭的創作力量。烏蘭牧騎精神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

這支隊伍,攜著草原文化的芳香走出草原並走向世界;這群人,不忘初心紮根基層,可敬可愛!

(作者:相恒義 王曉 趙丹 巴依斯古楞 陳春艷、本版圖片均由蘇尼特右旗旗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