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33年曆史的草根牧民樂隊

發佈時間:2018-08-24 13:57:4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社丨作者:包葒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鎮呼和陶勒蓋嘎查,我們追著悠揚的樂器聲尋找到了一支在這片草原上堅持33年演出的牧民樂隊。

“‘乃日(蒙古語,意為娛樂)’開始了!”隨著那音太一聲落下,馬頭琴、笛子、三弦、四胡、揚琴、手風琴等齊齊奏響,草原上歌聲飄蕩……

牧民如約來到排練基地。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鎮呼和陶勒蓋嘎查,我們追著悠揚的樂器聲尋找到了一支在這片草原上堅持33年演出的牧民樂隊。

排練也需要美美的。

隊長那音太告訴我們,80年代,草原實施草畜雙承包制度,牧民們生産積極性高漲,物質生活變得富裕了,空閒時間也多了起來。1985年,他與志同道合的3位牧民成立起當地首支家庭樂隊。那時,樂器是稀有的物件,牧民就拿油漆桶、牛肚子、馬鬃等製作樂器。他們利用晚上的時間騎著馬,最遠趕9公里的路程,聚在一起學習彈奏樂器,那音太也把家裏的一個房間騰出來當做排練場地。

烏蘭牧騎老隊員向樂隊指導盅碗舞。

烏蘭木騎隊員給牧民教樂譜。

牧民向烏蘭牧騎老隊員學習。

1996年秋季,由區內外10名藝術家組成的“七彩鄂爾多斯”采風團,專程來考察那音太的樂隊,看到這些牧民對音樂的投入和熱愛,被深深地打動。不久,該樂隊被自治區音樂家協會命名為呼和塔拉樂隊,漢語意為“草原藍色樂隊”,部分樂隊成員還被接納為自治區音樂家協會會員。

認真排練。

藍色是永恒的象徵。呼和塔拉樂隊抱著一顆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服務牧民的永恒心,將這股“文藝風”在草原上刮了33年。

樂隊走進牧民家。

樂隊在蒙古國演出。

如今,走進樂隊的排練廳,大小樂器一應俱全,樂隊表演的曲目以鄂爾多斯民歌為主,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這支民間樂隊,還經常得到各級烏蘭牧騎的專業指導。他們平時自娛自樂,遇上那達慕大會,婚禮等活動就被邀請登臺演出,為廣大牧民送去了歡樂。

那音太展示所獲的榮譽。

每年,呼和塔拉樂隊的大型演出有十幾次,小型演出多達幾十次,進校園、進社區,還受邀赴蒙古國演出。知名度越來越大,愛好者不斷加入,樂隊由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隊員的年齡最小的剛滿7歲,最大的已73歲。

牧民的交通工具從過去的騎馬變為現在的開車。

作為70後的牧區婦女,陶格斯幹起活來麻利得很,跳起酒盅舞也婀娜多姿。“加入樂隊,是一種精神上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中年人遠離了麻將桌。”陶格斯説。

63歲的孟根其木格老人排練時,就讓老伴從6公里遠的家送過來。從年輕時她就喜歡唱歌跳舞,去年還花了2000元買了一把蒙古箏。老人説:“近年來家裏的年收入不低於10萬元,而吹拉彈唱也讓我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充實。”

樂隊隊員個個兒精氣神十足。

今年56歲的那音太會奏唱300多首鄂爾多斯民歌,在全旗,類似呼和塔拉一樣的樂隊有43支,他們是堅定而執著的文化牧人,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鄂爾多斯民族民間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而牧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了城裏和外地,當地民間音樂的群眾基礎不如過去雄厚,這也是那音太當下最大的擔憂。

排練完,那音太與妻子趕羊群。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撒在了呼和陶勒蓋嘎查祥和的牧野上,悠揚的樂曲傳唱著新時代新牧民的新生活,讓遼闊的草原充滿和諧。

(來源:影像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