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著馬兒過草原——帶你玩轉錫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質公園

發佈時間:2018-08-14 16:28:33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涵悟記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錫林浩特火山群屬於北東向大同—大興安嶺新生代火山活動帶,火山群內火山活動具有多期性,不同期次的火山産物呈多級熔岩臺地展布。

錫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質公園(以下簡稱公園)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境內,位於內蒙古高原上“世界四大最美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草原中部,公園坐落在錫林浩特市城區南側,總面積為139.95km2,空間佈局上以國道207為公園景觀主軸線,分為兩個獨立的園區——平頂山園區和鴿子山園區。


其中,平頂山園區總面積15.72km2,主要地質遺跡景觀以週期性火山活動與區域新構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平頂山多階熔岩臺地火山地貌景觀為主。鴿子山園區總面124.23km2,主要地質遺跡景觀以火山作用所形成的各類火山地貌景觀為主。


錫林浩特火山群屬於北東向大同—大興安嶺新生代火山活動帶,火山群內火山活動具有多期性,自上新世開始,經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期次的火山産物呈多級熔岩臺地展布。上新世和晚更新世火山活動強度大,晚更新世是火山活動的鼎盛時期。上新世和中更新世火山錐均已剝蝕殆盡,晚更新世以來火山保存完好,大約有100余座不同類型的火山,是世界大陸區第四紀分佈面積最廣、火山錐數量最多的火山群之一。

地質公園內不僅有典型的新生代火山地質景觀,還擁有著廣闊的錫林郭勒草原風光及濃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屬於以火山地質遺跡景觀和原始草原風光為主,人文歷史、民族風情及産業觀光資源景觀等多元素並存的大型草原火山地質公園。


鴿子山火山口

地質遺跡資源

公園內火山地貌發育完整且類型多樣。其中,貝力克牧場多階熔岩臺地(平頂山)由數十個火山錐狀的多階熔岩臺地組成,這種火山地貌景觀在內蒙古自治區、乃至我國北方地區和世界上都屈指可數;鴿子山是全新世火山中基本未遭受風化剝蝕的玄武質火山,結構保存十分完整,且錐體雄偉壯觀,破火口形態奇異,熔岩流規模宏大;園區內噴氣錐(碟)的數量和完整性在國內外極其少見。

玄武岩臺地

此外,大腦包、雞冠山、馬蹄山等其他地質地貌景觀分別表現了火山渣錐、火山碎屑席、火山濺落錐、噴火口和熔岩流等火山地質遺跡類型。

玄武岩

浮石

1、馬蹄山

鴿子山園區內的馬蹄山,是晚更新世早期火山錐,由火山碎屑岩組成的濺落錐、噴火口和熔岩流組成。出露面積約1km2左右,典型的對稱馬蹄型環形火山錐。


2、噴氣錐

熔岩流中發育的一種特殊構造。公園內噴氣錐也主要形成于鴿子山熔岩流。公園內噴氣錐高度一般在40~90cm之間,最大的可達170cm.

3、大腦包火山渣錐

大腦包火山錐是晚更新世早期火山錐,火山錐體由降落錐和濺落錐組成,屬中心式夏威夷型,錐高170m,錐底直徑2.2km,錐體形態完整,雄偉壯觀。噴火口深度50m,直徑500m。熔岩流向北西350°,熔岩流動距離3km,覆蓋面積6km2。


大腦包火山渣錐

園區周邊生態資源

1、輝騰草原

輝騰草原位於錫林浩特南的錫張公路55公里處,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交錯觀光點之一。該處位於灰騰玄武岩臺地之上,海拔1300米左右。


   輝騰草原——黃花溝

2、錫林九曲

1983年,中國和義大利合拍的歷史巨片《馬可·波羅》曾在這裡拍攝了大量外景。1998年郵電部發行的錫林郭勒特種郵票小型張也選用了九曲灣圖案。




3、柳蘭溝

在鴿子山複合火山錐的西南側,是一處天然的柳蘭花海自然景觀。每至春季,在這條火山夾溝一帶,綻放出熱烈奔放的柳蘭花。茫茫的草原上,這片花海格外鮮艷。





4、錫林余韻

位於錫林浩特北20余公里處,是錫林河這一內陸河河水在地面逐漸消失,而後潛入地下形成的景觀。遊人可以看到大片的沼澤地、芨芨草灘以及流水消失的景象。


5、沙海疏林

主體應在錫張公路78公里以外,但在37公里處可以看到沙地景觀的一般特點。這裡有一片沙地,生長著有代表性的植被類型榆樹疏林。其下有小葉錦雞兒灌木,以及各種柳樹灌叢和草本植物。渾善達克沙地大致形成于22萬年前,目前大部分已固定。


當地歷史文化資源

1、聖祖留痕

聖祖留痕雕塑矗立在錫林浩特市郊西南13公里草原上的一個小山包上,它是法國索爾邦大學埃利亞娜•西弘教授給錫林市的禮物。 雕塑是採取內用鋼絲網做骨架外用水泥堆砌加修塑的方法製作,雙面人像,集中了蒙古人種的面目特徵,塑為男人和女人面相各一幅。雕像的背景便是雄偉的多階熔岩臺地—平頂山。


2、蒙元文化苑

蒙元文化苑位於錫林浩特市河西開發區,東臨錫林湖,佔地0.72平方公里,是一座全面反映蒙元歷史文化的景區。景區以蒙元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和蒙古民族對世界文化貢獻為背景,以蒙古族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為主要內容,通過雕塑、博物館、民俗館、劇院等形式集中展現蒙元的輝煌歷史。



3、貝子廟

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於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敖包南坡下。


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全廟共分五大殿,中為朝克沁(行政教務)殿,兩側分別為拉布楞(活佛)殿,卻日(哲學)殿,滿巴(醫務)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數學)殿。此外,貝子廟周圍還有十幾座小殿和兩千余間喇嘛住宅,貝子廟建成後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


貝子廟是藏傳佛教聖地。它的規模,歷來被稱為錫林郭勒盟地區第一大寺,是錫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享有“北國名剎”聲譽。貝子廟周邊水草肥美,風光秀麗。

4、額爾敦敖包

貝子廟後面是額爾敦敖包山,上面有13座大小不等的敖包,站在敖包山上幾乎可以俯瞰錫林浩特全景,很是壯觀。 “額爾敦”蒙古語,譯為“寶”,“敖包”澤為“堆子”,額爾敦敖包可譯為“寶山”或“寶地”。  

相傳,清朝年間,此處水草豐美,錫林河從身旁輕輕流過,山腳下住著一位叫額爾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樂善好施而遠近聞名。後來人們在他去世後,把這座山叫額爾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隨之被稱為額爾敦敖包。

5、錫林廣場

錫林廣場建成于1999年7月,位於錫林浩特市區南部,總面積22萬平方米,恰好是北京天安門廣場面積的一半。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廣場(與呼倫貝爾成吉思汗廣場並列),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環保型廣場。


旅遊項目

依託園區周邊豐富的草原旅遊資源,如中國馬都、蒙元文化苑、錫林廣場、聖祖留痕、錫林九曲、沙海疏林、錫林余韻、輝騰草原等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錫盟進一步開發了騎馬、乘駝、射箭、坐勒勒車、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飾表演、體驗牧戶生産生活等旅遊項目,推出了“環錫林浩特天然草原遊”、“錫林郭勒國家級草原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遊”、“烏珠穆沁草原遊牧部落特色遊”、“阿爾山聖泉康復保健遊”、“草原牧羊遊”、“錫林郭勒草原民俗風情遊”、“草原婚禮遊”、“元上都遺址探密遊”、“恐龍墓地遊”、“中蒙邊境遊”、“草原那達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險遊”,自行車拉力賽、摩托車、汽車越野賽、狩獵、滑冰、滑雪等等特種專項旅遊。旅遊活動項目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旅遊攻略

吃——烤羊腿、烤羊排、手把肉,味道自行腦補



住——蒙古包

蒙古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行——勒勒車

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因常以牛拉動,故也叫蒙古式牛車。勒勒車是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而製造的交通工具。這種車輪體高大,車身輕便,對於草地、雪地、沼澤地等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即使損壞也容易修理。正是由於勒勒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來。勒勒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龐大的勒勒車隊是由十幾輛甚至幾十輛車組成的,駕車的往往只是婦女或兒童。為了不使車隊走散,每頭牛的犄角都用繩子相連;最後一輛車拴有大鈴鐺,叮噹叮噹地響,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夠聽到。

遊——草原遊、地質科普遊、歷史文化遊



購——風乾牛肉乾

購——奶酪

購——烤羊腿

購——蒙古酒(馬奶酒)

購——蒙古刀

娛:“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等。


娛——搏克(蒙古摔跤)




娛——套馬


娛——射箭



娛——賽駝

美麗的錫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質公園歡迎您!好客的中國馬都歡迎您!



(來源:忠言慧語微信公眾號、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