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塞北草原到幽燕之地——元上都與元大都

發佈時間:2018-07-03 11:33:4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元上都在元朝期間,是國際矚目的大都會。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千米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余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元朝的繁榮,世界矚目的元朝都城——元上都與元大都。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國號“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元上都遺址

由於當時蒙古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影響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馬可波羅行記》説:“元大都城是如此美麗,佈置得如此巧妙,我們竟不能描寫它了!”

“……大殿寬廣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餘,房頂之多,可謂奇觀。此宮壯麗富瞻,世人佈置之良,誠無逾子此者。”“宮頂之高,宮墻及房壁滿涂金銀,並繪龍、獸、鳥、騎士形象及其他數物于其上。屋頂之天花板亦涂金銀及繪畫外無他物。”馬可波羅對元大都的繁華富庶的描述在歐洲造成了強烈的反響,教會認為他的書是憑空杜撰的,在他臨終前,神父要他懺悔,承認書中説的全是謊話,但馬可波羅含著淚説:“上帝知道,我所説的連我看到的一半還不到。”

元上都博物館內——大安閣模型

馬可波羅擔當了外來文化交流的使者,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描述,使得當時的歐洲各國對這個神秘且富庶的東方國度嚮往了數百年。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一切,早已掩埋在了悠悠塞北草原以及如今的故宮之下,但神秘而強盛的元朝,卻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歷史和記憶。

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産——元上都

元世祖忽必烈以元上都為中心,將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汗國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疆域涵蓋了當今中國、蒙古為中心的東亞、中亞大陸,遠遠超過了秦、漢、隋、唐等統一王朝。正如元朝人所言:“‘古之一統,皆名浮于實’,元帝國的大一統,‘實協于名’,真正做到了‘六合同風,九州共貫’”(《至正集》)。

元上都在元朝期間,是國際矚目的大都會。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千米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余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元上都在草原上的繁榮,不僅推動了中國北部地區的建設和開發,也極大地加強了中外交通和中外關係。元朝以元上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打破了歐亞大陸上的封建諸侯城邦的壁壘,連通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交通。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起點就是在元上都,每逢春天都會有大批商販從歐亞各地趕來,以各種奇貨異寶與元朝人士交易,從而實現了幾大洲人民的了解與交流。先後有羅馬教皇使者、高麗國王、波斯、緬甸、尼泊爾使者及義大利商人、印度僧侶造訪這裡。1275年,馬可波羅隨其做生意的父親、叔叔由義大利前來,在元上都宮殿裏覲見了忽必烈皇帝。之後,他在這裡度過了16年,回國後口述了《馬可波羅遊記》,使得元上都聞名於世。“安樂的宮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動;這兒能聽見和諧的音韻,來自那地泉和岩洞。”這是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讀到《馬可波羅遊記》之後,在“悠然神往”中所寫的著名詩篇《忽必烈汗》裏的詩句。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上都,當時在西方國家被稱作Xanadu,在英美的《韋伯英語大辭典》中被單獨列為詞條;歐洲天文學家還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幾百年來,Xanadu成為歐美人士描繪神秘美麗地方的形容詞,亦有宛如仙境之意。

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元上都遺址于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進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討論並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攝影/沙柳

金蓮川——元上都龍興之地

元上都遺址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以東二十公里處。在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興建開平府之前,這裡叫金蓮川。金蓮川是金世宗命名的。《金史•世宗紀》説金世宗于大定八年五月庚寅(1168年7月6日)下令“改旺國崖曰靜寧山,曷裏滸東川曰金蓮川”。金代皇帝在這一帶“清暑”,應該是繼承遼代的傳統。

元好問有詩云:“燦燦黃金華,羅生蒿艾叢。野人不知貴,幽香散秋風。”黃金華,就是金蓮花。

元人周伯琦《扈從集》雲:“遍生地椒、野茴香、蔥、韭,芳氣襲人。草多異花,五色。有名金蓮者,絕似荷花,而黃,尤異。”

金代的趙秉文有詩云:“一望金蓮五色中,離宮風月滿雲龍。”

攝影/張兆成等

金蓮川也得名于盛開于河穀草原的金蓮花。金蓮花並不是蓮花,而是一種毛茛科植物,葉圓形似荷葉卻小得多,花作喇叭形近似荷花也小得多,花色以黃、橙為主,故得金蓮花之名。這種草本植物喜涼耐寒,多生長在二至十五攝氏度的濕潤環境。乾隆年間由金志章、黃可潤先後修纂的《口北三廳志》有這麼一段描述:“花色金黃,七瓣環繞其心,一莖數朵,若蓮而小。六月盛開,一望遍地,金色燦然。”這裡説金蓮花“七瓣環繞其心”,正是內蒙古東部金蓮花的特色。

細心的你會發現,文中提到的元朝首都,有兩個,分別是元上都與元大都。但是元朝為什麼會有兩個首都呢?這就要從兩都巡幸制開始説起。

模擬路線圖

從至元元年(1264年)開始,一直到1358年,元朝始終實行兩都巡幸制度,大都是冬季的首都,上都是夏季的首都。元朝的皇帝每年二、三月份就從大都出發,歷時近一個月來到上都,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在上都處理國事、接受宗王貴族和外國使節的朝覲、避暑和狩獵,九月份草微黃時再從上都返回大都。“未暑而至,先寒而南”,“龍崗秀色常青青,年年五月來上京(上都又稱上京)”便是元朝皇帝每年都駕幸上都的真實寫照。

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元大都

《元史·巴圖南傳》記載,巴圖南曾進諫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北京市元大都城墻遺址

倘若我們仔細審視地圖,就會發現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枕著燕山山脈,西南直抵太行山脈,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扼守著北京所瀕臨的渤海。如此獨特的地形,必然會引起統治者的興趣與重視。

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劉秉忠像

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du,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由元代科學家劉秉忠規劃建設,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代京師。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元大都城街道的佈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現在的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

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今天,當我們翻開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朝的範圍標注的只是當時大汗帝國的部分。但從世界史的角度看,元朝是大蒙古汗國發展的鼎盛階段,包括成吉思汗時期建立的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後來建立的伊爾汗國。元朝疆域的遼闊、空前的強盛,開創了中國古代史和世界遊牧民族史的新紀元,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和不可複製的旅遊資源。

(來源:內蒙古旅遊發展委員會)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