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2018年畢業季到來之際,大型室內實景劇《蒙古馬》震撼來襲,激蕩錫林郭勒草原。
作為錫林郭勒地區唯一一所高等院校,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是這部史詩大劇《蒙古馬》的出品方,也是近期一項價值2000萬元科研成果的研發方,入選“全國高校就業50強”、“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單位。以“開明包容,團結進取”為院訓、“勤學篤行,自強不息”為學風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有著許多眾所週知的榮譽稱號,也作了許多眾所不知的探索奉獻,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職業技能人才,同時擔當起草原生態保護、國際文化交流重任,在廣袤的錫林郭勒大地上,構築起壯實的“生態筋骨”、不息的“文化血脈”,成為“草原城市智慧的心臟、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動力源”。
就“民族地區職業人才培養、文化産業發展、草原生態保護科研實踐以及國際文化教育交流”等話題,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富有,走進這所草原大地上的“傳奇”高校……
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專訪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副院長楊富有(攝影:中國網記者 阿藝思)
中國網記者: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成立15年來,榮譽豐盛。請簡要介紹下學院的基本情況。
楊富有: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錫林郭勒盟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援下,成立時間不長、起步較晚的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在短短的15年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和令人矚目的成果,獲得了諸多榮譽,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視支援,也包含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和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是2003年成立,由9所大中專院校整合而成的綜合類高等職業院校。學校秉承“成就每一個人”的育人理念,立足於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優化專業機構,堅持內涵建設、品質立校、特色發展,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草原城市智慧的心臟、區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動力源。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
學院共獲批自治區及以上基地22個。先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區就業培訓先進院校”、“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諸多榮譽稱號,入選“全國高校就業50強”,“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單位。
學院50%以上是農牧區學生,30%以上是少數民族學生。2017-2018學年度,學生獲國家級技能大賽獎項10個,其中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7個。
構築“生態筋骨”:科研助力綠色發展 粉煤灰變“田中寶”
中國網記者:我們了解到,不久前,學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術研究院”一項用粉煤灰生産土壤調理劑的技術以2000萬元價格進行了技術轉讓,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否介紹下相關情況?
楊富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內蒙古經濟轉型發展和環境保護。錫林郭勒盟作為國家重要的火電能源輸出基地,年産工業廢料粉煤灰約1100余萬噸,這些粉煤灰無論是遇水板結,還是遇風吹刮,都是很大的麻煩,會釀成非常惡劣的生態災難。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術研究院考察調研(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學院致力於通過科研服務社會,當初籌建褐煤粉煤灰工程技術研究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廢棄污染物粉煤灰變廢為寶,我們專門引入人才,又聯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研究粉煤灰課題,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7年,研究院用粉煤灰生産土壤調理劑的技術經驗證成熟,大田試驗增産效果顯著,也證實了該調理劑在土壤保墑、糧食增産、肥料緩釋等方面的突出效果,不久前,以2000萬元的價格與北京某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協議,並已著手建廠,預計年內進行試生産。這項成果使工業廢料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並能起到活化軟化土壤、保水保肥、緩釋土壤肥料的作用,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意義非凡,也令我們全院師生鼓舞和振奮。
學院負責人向任亞平一行介紹褐煤粉煤灰技術科研相關情況(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褐煤粉煤灰工程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4年12月,擁有博士、碩士專職研究人員10人,擁有8個實驗室,配備有電感耦合電漿體發射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設備,分析檢驗條件已達到國內領先水準,能夠滿足相關分析測試和科研需求。
2017年,研究院與本校機械與電力工程學院合作的研究成果“一種具有篩選和烘乾功能的粉煤灰混料處理裝置”通過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局授權,這是該研究院在粉煤灰研究領域首個獲得授權的國家專利,標誌著該研究院在煤係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機械設備方面的創新性科學研究取得了突破。
傳承“文化血脈”:弘揚民族文化、助推産業發展
中國網記者:你認為學院在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助推文化産業發展方面有什麼樣的責任和使命?
楊富有:作為一所民族地區綜合性職業院校,也是錫林郭勒地區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我們承擔著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助推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一直以來,我們依託錫林郭勒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底蘊,發揮民族文化傳承人的引領作用,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的民族文化技藝人才。學院圍繞民族文化設置了相關專業,把民族傳統文化如舞蹈、長調、呼麥、馬頭琴、賽馬、射箭、博克以及民族手工藝等作為課程引入課堂,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中國網記者:有哪些創新性的探索?
楊富有:學院設立了蒙古文化研究所、遊牧文化研究院、蒙餐研究學會、馬文化研究學會等學術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察哈爾文化、蒙餐文化和蒙古馬文化研究等具有濃郁地區與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比如,我們依託中國馬都、“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博克基地、蒙餐研究會、元上都研究中心等,為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搭建平臺,舉辦成吉思汗及蒙古馬圖片(圖書)展、民族服飾展及民族特色運動會、民族音樂晚會等活動。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專門聘請著名長調歌唱家拉蘇榮、蒙古國呼麥大師敖得蘇榮、國際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潮爾道傳承人芒來、長調傳承人查幹呼等知名藝術家授課。先後編寫了《長調》《呼麥》《潮爾道》《馬頭琴》等自編教材,《呼麥》教材作為全國唯一專業教材投入使用。同時收集整理了蒙古族呼麥、馬頭琴、長調、潮爾道等內蒙古“非遺”傳統音樂曲目,建設了中國傳統音樂-非遺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成吉思汗文獻博物館”于2016年6月23日正式成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成吉思汗文獻”為專題的博物館。現收藏有成吉思汗及蒙古史方面的圖書、文獻達21000多冊,類別達5000余種,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種語言文字,專題收藏量創造了“世界之最”,另外還收藏了大量的相關圖片。
打造文化精品:《蒙古馬》精神激蕩草原
中國網記者:作為大型室內實景劇《蒙古馬》出品單位,近日復排首演後,社會反響強烈。請問學院做這臺劇的初衷和構想是什麼?
楊富有:“蒙古馬精神”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對內蒙古文化精神的深刻闡釋。“蒙古馬精神”是蒙古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蒙古馬精神",對於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使命意識、強化責任擔當,增進思想共識、守好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大型室內實景劇《蒙古馬》演出現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學院依託專業、師資、實訓條件等資源優勢,由著名電影導演、金雞獎得主寧才、張弋和著名編導三虎導演並策劃創作,由學院影視表演、音樂表演、馬頭琴表演、民族傳統體育及馬術等專業的專兼職教師組成的主創團隊,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民俗專家扎木蘇擔任編劇,好萊塢著名電影作曲家、《加勒比海盜》作曲者克勞斯·巴代特擔任音樂創作,視覺藝術家、北京奧運會首席主任燈光設計師王瑞國擔任視覺舞美燈光總設計,上海世博會首席服裝、化粧設計師李銳丁擔任服裝化粧設計。《蒙古馬》是由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傾力打造,由國內國際一流主創團隊共同策劃,吸取全國各地實景演出的成功經驗,融合獨特的蒙古族文化精髓,利用先進的高科技手段,依靠震撼的實景舞臺效果,打造的一台全面展示蒙古族文化的大型室內實景劇。于2017年8-9月演出38場,觀眾53200人,場場爆滿,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2018年6月15日經過全面提升後,復排首演,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好評一片,本年度演出將一直持續到9月。這臺《蒙古馬》已經成為錫林郭勒草原“中國馬都”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中國網記者:創作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和問題?眾多教職員工和學生參演,如何平衡舞臺和教學的矛盾?
楊富有:藝術是要落在舞臺上的,需要在舞臺上實踐,我們認為參演《蒙古馬》對這一批師生是個很好的鍛鍊和實踐。因為排練時間大多是在學期內,因此對學校的教學管理也提出了挑戰。這需要我們妥善解決演出和訓練的矛盾,我們既要對作品的品質負責,同時更要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負責。為此,我們精心安排了課表,排練時間之外安排教師進行調、補課,既保障學生按時完成課業,又要保障他們有充足時間進行舞臺排練。
《蒙古馬》演員在為綵排化粧準備
創作這部實景劇,是學院將教學帶入實踐,把文化打入市場的一次創新性嘗試,過程中也遇到經費、場地、市場、人才等諸多問題,在政府和各界人士關心支援、學院師生及全體演職人員共同配合努力下,這些困難、問題得到克服和解決,對我們也是一次有益的提升。
多措並舉促就業 “全國高校就業50強”“強”在哪?
中國網記者:畢業季到來之際,目前就業趨勢和數據如何?
楊富有:截止到2018年6月,全校4000多名畢業生,包含本科、高職高專、中職各類別,目前我們收到的就業崗位是15000個左右,也就是説,平均每個畢業生有3.75個選擇崗位的機會,就業形勢比較樂觀。
學院2017年高職畢業生2629人,初次就業率96.04%,並連續多年保持就業率95%以上。
中國網記者:入選“全國高校就業50強”,你認為“強”在哪?
楊富有:就業“強”我想應該主要體現在就業率和就業品質。
從就業率方面來説,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焦點難點問題。學院的專業設置,和本地區産業及社會事業發展高度契合:錫林郭勒盟是一個以畜牧業為傳統産業的地區,我們設置了畜牧獸醫、飼料加工、草原生態類專業、食品加工等相關專業;錫林郭勒地區是國家“十三五”期間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我們設置了火電廠運作設備維護、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煤化工專業等;錫林郭勒地區是蒙古族集聚區,民族文化富集,保護得也比較好,我們設置了蒙古語主持與播音、民族動漫、音樂教育等相關專業,還專門成立了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培養民族音樂人才,在文化和旅遊深度結合的今天,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類專業人才需求呈上升趨勢,馬頭琴、長調兒、呼麥等民族音樂人才在文旅市場上大受歡迎,我們同時跟各地烏蘭牧騎開展辦學合作,輸出人才,多措並舉,保障了就業率的同時,也保護傳承了民族文化。
學院專門成立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培養民族音樂人才
從就業品質來説,我們注重“修練內功”。從2010年開始實施“品質、人才、德育”三項工程,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2015年,我們派出教師到企業挂職培訓達370多人次,2017年達到700多人次。教師到企業挂職保證寒暑假各一個月以上,實際參與企業運營管理、技術運作等,這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針對性有極大幫助,也能引導教師在教學中從企業需求出發,讓學生技能得到切實提高。
中國網記者:從制度層面我們作了哪些設計?採取了哪些措施?
楊富有:學院非常注重通過落實就業保障機制,促進少數民族畢業生充分就業。比如“三個第一責任人”制度,即學院主要領導是全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係院校主要負責人是本係院校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學生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我們切實保障就業工作“四到位”,即組織與領導到位、就業保障條件到位、就業指導工作到位和就業資訊收集到位。學院還制定了《“一對一”就業指導方案》。同時積極搭建創業實踐平臺,助力學生成功創業。學院在每年投入30萬元資助學生創業就業基礎上,又投入200多萬元專項經費成立了“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無償提供給學生創業使用。
教育合作促國際交流 讓技術培訓“種子”成為國際友好“種子”
中國網記者:入選“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國際影響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強”在哪?
楊富有:學院非常注重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工作,目前有來自蒙古國、俄羅斯、南非、日本、英國在校留學生281名,分佈在畜牧獸醫、園林技術、蒙醫學、焊接技術、漢語教育等專業。
外籍學員在學院接受技術培訓
錫林郭勒地區開展對外交流合作有獨特的地緣優勢,中國和蒙古國有漫長的陸地邊界,內蒙古的蒙古族和蒙古國人民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做好對蒙古國的文化教育交流工作,對促進中蒙睦鄰友好,維護祖國北疆的和諧穩定有重要意義。學院利用區位優勢和雙語教學優勢,積極開展與蒙古國的交流合作,2017年接受蒙古國留學生151名。
學院2017年度面向蒙古國牧民、工人及高校學生等各界人士,在機械加工與修理、能源電力、畜牧獸醫、蒙醫學、焊接技術等25個專業領域開展短期培訓,以技能訓練為主,觀摩與理論教學為輔,得到來華受訓學員的好評。此外,與蒙古國農牧業合作社合作在蒙古國新伊日根希勒大學成立了錫林陶爾根扎木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對蒙職業教育培訓與對外貿易基地,學院自籌30萬元在蒙古國達爾罕烏日閣理工學院建設了實訓基地。
中國網記者:這種國際培訓交流合作的意義你怎麼看?
楊富有:學院的一些優質教育資源也日益引起有關國家的關注,不止局限在亞洲、歐洲,還走進了非洲。比如我們目前正在開展跟盧安達的教育培訓合作,為他們培養大型機械使用的“種子學員”,這些“種子學員”學成歸國也將成為培訓者,培訓當地機械師人才,我們還負責給他們提供教材、教學大綱、培訓標準等,這些資源會為當地行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標準和人才基礎。這些“種子學員”通過專業技術的學習,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認同,他們回國後,將不僅僅是技術的“種子”,也成為兩國友好交往的“種子”。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盧安達工程機械師培訓班開班儀式合影
此外,國際教育交流培訓,對於“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完成“本土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依託專業技術,輔助企業對所在國本土人才進行培養培訓,解決企業在國外招工難的問題,促進企業本土化發展,為當地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融入當地、造福當地。
技能培訓服務社會 為牧民掌握實操技術“開後門”
中國網記者:在技能培訓、技術服務上做了哪些工作?
楊富有:學院按照國家、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要求,建立了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中蒙俄青少年國際足球訓練基地和自蒙古語標準音培訓基地、烏蘭牧騎培訓基地、非物質文化傳承培訓基地等,開展蒙漢翻譯人員培訓、全區烏蘭牧騎隊長培訓,承辦國際青少年足球賽事等活動。
積極引導教師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為群眾掌握農牧業生産方面的實操技術“開後門”。我們為牧區醫務人員開展“蒙醫五療術”專題培訓,為牧民提供焊接技術、汽車修理等經常性的技術指導,為駐地企業崗位練兵、職業技能競賽提供技術與人力支撐,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根據錫盟牧業生産需要建立起疫病遠端診療服務機構,在全盟範圍內為牧民養殖提供飼養與疫病診療等方面的幫助。
比如,我們草原生態與畜牧獸醫學院在獸醫專家孟都巴雅爾老師的帶領下成立了動物疾病遠端診療服務中心,建立四個遠端診療微信群和公眾號,服務農牧民超過5000戶,服務範圍從錫盟地區到全區各盟市及青海、甘肅、新疆等區外牧區,甚至覆蓋到蒙古國部分地區,遠端診療服務方便了牧民,降低了診療成本,提高了診斷準確率,深受牧民歡迎與好評。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