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草原最美公路——記內蒙古自治區傑出人才獎獲得者張志耕

發佈時間:2018-06-22 11:38:19丨來源: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丨作者:劉浩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記內蒙古自治區傑出人才獎獲得者張志耕

張志耕(左一)與他的團隊在工作中。

張志耕,漢族,1965年出生;1988年畢業于福州大學土木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專業,1999年獲北京航空航太電腦工程碩士學位;2007年獲天津大學岩土工程博士學位;後又進入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博士後工作站工作,2012年順利出站;自治區首屆“草原英才”、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公路優秀科技工作者;正高級工程師、註冊監理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內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路與草原和諧相處,白霍公路是在張志耕“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理念下建成的。

“13年了,它能保持得如此完好,我也心滿意足了。”一場大雨過後,筆者和內蒙古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志耕回訪了“老集高速”(京藏高速公路集寧到老爺廟段),這是十多年前他作為總工程師修建的。從蒙冀交界處新建的“草原之門”向西望去,4條車道標線如同潔白的哈達,道路兩側的植物防護帶鬱鬱蔥蔥,水泥預製件結結實實地固定在坡面之上。

“老集高速”是張志耕的處女作、代表作,也是一個實驗基地。針對沿線複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和艱苦的建設環境,張志耕和他的隊友創造性地引進和研發出幹振碎石樁軟土地基處理、網格法路基施工、利用衝擊式壓路機衝壓巨粒土填築路基、U形橋臺混凝土填芯料石鑲面、利用塑膠模具工廠化預製混凝土小型構件、滑模攤鋪水泥混凝土路肩板、噴砂法橋面清漿打毛處理、厚基質噴附生態恢復和廂式瀝青混合料保溫運輸等新工藝、新技術20多項,不僅提高了“老集高速”的工程品質,還縮短工期1年、節約項目資金近1億元。

“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幾乎每年我都會來看看。”張志耕告訴筆者,其實路表出現的坑槽,不一定就是偷工減料造成的,有時是由於防滲漏和排水設計不合理導致的。

“建路就應該建會呼吸的路。”張志耕説,“‘老集高速’這麼多年保持得如此完好,和排水系統的科學設計有很大關係。我們在路肩板下面對應面層與基層交接處設置了7釐米厚的透水混凝土排水層,滲入路面的水通過路面橫坡排至邊溝,同時幹爽的空氣也能進入路面,從而使路面保持乾燥狀態。”2006年,“老集高速”在建設過程中使用的“Super pave混合料施工工藝與品質控制技術研究”獲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2010年,“老集高速”的建設管理單位被自治區授予“全區公路建設突出貢獻單位”,主要負責人張志耕被授予“全區公路建設先進個人”。2015年,“老集高速”在服役10年後接受體檢,其結果是MQI指標優秀率在99%以上,各分項指標PQI、SCI、BCI、TCI的優秀率均在90%以上!

白霍公路(白音華——霍林郭勒)也是一條讓張志耕驕傲的路。這是國內第一條100公里面、板厚32釐米的水泥混凝土路,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西蘇旗通往外界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途經草原、沙漠、丘陵,直通霍林郭勒。整個項目是在無路、無電、無信號、風大、乾燥、溫差大、最低氣溫零下45度、沿線建築材料奇缺的條件下建成的。而且,建成的公路經得起極重拉煤車的衝擊和碾壓、極度嚴寒和大風天氣的考驗。

張志耕的童年是在白音錫勒草原上度過的。那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湖泊如明鏡般鑲嵌在草原上,鮮花遍地……但美中不足的是,那裏沒有公路,只有自然形成的羊腸小道。

“我母親是醫生,常常到牧民家裏去接生、看病人。我父親是獸醫,要去各牧業點為牧民排憂解難指導生産。哥哥到省城上大學,寒暑假都要回來。他們每次外出歸來,我都能聽到關於公路的期盼,也能看到因為道路不暢通而煩惱的表情。我相信,這條公路,不僅僅是我們一家人的殷切期盼。在童年的冬天常有壞消息傳來,有人出去賣羊皮迷了路,凍死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有人放羊遭遇暴風雪失蹤……能有幸參與到家鄉公路建設項目中,能充分發揮專業技能為家鄉鋪設一條公路,是我兒時的夢想。”張志耕説。

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張志耕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常年不回家,伴著風沙雨雪吃飯、睡帳篷;在路邊建了個小氣象站,一邊搞實驗一邊修路;為了不破壞草場,想了很多招數,硬是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研究出一條公路。這條公路,給霍林郭勒和西蘇旗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草、肉、煤通過這條公路可以賣到東北三省、新疆;沿線有兩個服務區,可以休息、吃飯,白毛風颳起的時候,牧民再也不會迷路了……

張志耕和他的團隊在白霍公路艱苦的建設過程中,實現了許多不可能,其中“嚴寒地區超重載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研究”(2014年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不僅填補了我國嚴寒地區極重荷載條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高等級公路建設空白,還連帶出多項成果,後全部被納入《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範》《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規範》,大範圍推廣後幾乎指導了國內至少一半以上的重載水泥路建設項目。國際水泥混凝土路面協會主席評價:“白霍公路建設中所總結出的瀝青功能層等應用,對世界重交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建設都有指導意義”。

“我是在沒有公路的環境中長大的,深知公路的重要性。在草原深處建設一條通往富裕、開放的通道,也是我這個草原兒女應盡的義務。”張志耕説,今後幾年,他將充分利用重大科技項目以及創建不久的院士工作站、特殊環境公路建設技術重點實驗室、道路工程創面修復及路域生態系統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為自治區聚集一批高精尖技術創新人才,研發一整套具有北疆特色的螺旋式、迴圈上升並可持續的地方標準或規範,為自治區的軌道交通、地下工程、城市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生態公路等建設任務出力。

科研成果

★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A Rapid Method to Determine Joint Opening in JPCP for Sealant Fatigue Test》《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Stability of an Unsaturated soil slope》等4篇論文被EI收錄。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範》與《內蒙古自治區熱拌瀝青混合料施工技術規範》等2個地方標準,參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等5個行業標準,專著1冊;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混凝土養護劑霧化噴灑機”“噴塑傳力桿裝置”等國家發明專利及實用新型專利多項。

★主持完成了數十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涉及交通運輸領域公路工程專業的材料、電腦、工程機械、工程地質等多個學科。科研成果全部推廣應用到工程建設管理中,並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共5項。

★積極組建創新人才團隊,自主培養草原英才3名,柔性引進隧道工程、路面工程和工程機械等自治區工程建設最為薄弱專業的國內工程建設領域高層次人才6名,組建的“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入選2012年度自治區産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三類團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