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塵減少的十幾年間,內蒙古做了什麼?

2018-05-19 19:44:41 |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 作者:蘇文彥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曾經是北京三大風沙源之一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地區治沙成績突出,對減少北京沙塵天氣日數以及減輕沙塵影響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中國網3月28日訊(記者 蘇文彥)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通報,自3月28日淩晨開始陸續過境京津冀北部城市的沙塵來自蒙古國中東部地區。通報稱,受北部強低壓過境及隨後高壓系統配合影響,這輪沙塵自3月27日夜間入境後開始影響我國內蒙古東部及東北大部地區,並進一步南壓。另據中央氣象臺此前發佈的沙塵暴藍色預警,受本輪沙塵天氣影響的內蒙古東南部局地已達到沙塵暴級別。

沙塵天氣中,行人帶著口罩走在北京街頭(攝影:中國網記者 阿藝思)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北京幾乎每天都是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此次沙塵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於曾經漫天席捲而來的黃色沙塵的記憶。

曾任職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沙塵暴研究組的狄一安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中寫道:“2002年3月20日,一股來自內蒙古中部的強沙塵暴上午9:30從北京北部進入市區,那天,北京的PM10值曾經達到7000多微克每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達到一萬多。”

而就在這短短的十幾年間,在人為治理和氣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沙源地局部環境改善明顯,其中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經是北京三大風沙源之一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地區治沙成績突出,對減少北京沙塵天氣日數以及減輕沙塵規模和影響,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經過治理的庫布其沙漠(資料圖)

三十年鑄造“綠色利劍”,全球視線聚焦內蒙古庫布其沙漠

地處鄂爾多斯高原的庫布其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60%以上為流動沙丘,“開門就是沙海,出不去進不來”的困境困擾著居住在沙區的農牧民。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水準,當地採取打井取水、植樹種草、草原禁牧等多重手段綜合治理,並以治沙為目的積極發展種草、藥材、畜禽、光伏、生態修復等産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綜合治理,如今的庫布其已有1.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控制,沙塵天氣次數減少95%,生物種類由十幾種增至100多種,300多億元的沙漠生態經濟産業充滿生機,10萬農牧民通過生態環境改善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現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鄭亮)

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面臨著防治荒漠化這一嚴峻挑戰的今天,庫布其地區治沙近三十年取得的成效與經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興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將國際沙漠論壇落戶這裡。2017年7月29日,以“綠色一帶一路,共用沙漠經濟”為主題的第六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召開。

據了解,近年來多次影響中國的沙塵暴源頭之一蒙古國已經成為世界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超過75%的國土面積面臨著沙漠的威脅,而像蒙古國這樣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脅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有60多個。

內蒙古大力發展生態工程,“綠色長城”守護藍天白雲

從庫布其到巴丹吉林,從烏蘭布和到科爾沁,近年來內蒙古在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方面不懈努力。官方數據顯示,內蒙古在“十二五”時期累計投入546億元實施“生態工程”和“區域性綠化工程”,將10.1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範圍。森林面積由3.6億畝增加到3.8億畝,草原植被蓋度由37%提高到44%。

近年來,“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工程先後在內蒙古強力推進,成績驕人。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經過多年治理,荒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10年保持“雙縮減”,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持續保持“雙提高”,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部分地區呈現“荒漠變綠洲”的可喜景象。

恢復後的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生態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原主席任亞平在政協聯組會上就“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問題”發言中提到,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把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了力量。全區70%的面積劃入重點生態功能區。完成了林業生態“四條紅線”(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紅線)、8.8億畝基本草原和9330萬畝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覆蓋全區。率先出臺自然資源資産産權、生態保護績效評價、自然資源資産有償使用、自然資源資産管理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目前,生態整體惡化趨勢緩解,局部地區(治理區)明顯好轉。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實施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等重點區域專項治理,加大呼倫貝爾等重點生態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既要保護好現有的綠水青山,還要努力修復生態,恢復往日風光,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鄂托克草原

防沙治沙,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從沙漠到綠洲,灑下的不只是種子,更是無數防沙鬥士們的汗水、淚水。

今年以來,曾經創作了膾炙人口草原歌曲《天堂》的“草原雄鷹”騰格爾在《我是歌手》《經典咏流傳》等欄目中多次為觀眾帶來了濃郁的草原風情。而在舞台下,他也是草原最忠實的守護者。多年以來,他在母親的影響下,在兩千畝的沙漠地帶種植樹木,為家鄉增添綠色。

騰格爾在“騰格爾林”中揮鍬培土

騰格爾在節目中説,他的家裏有5000畝草場,其中2000畝都是沙漠。為此,騰格爾于2013年4月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建設之情,在故鄉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蘇裏格嘎查建立的防沙治沙造林綠化基地建立了“騰格爾林”,規劃面積2800畝,是鄂托克旗四大義務植樹基地之一。然而,第一年種下的1000棵樹苗由於養護困難全都幹死了。騰格爾説:“當看到樹苗沒有成活時特別難受,我站在樹苗旁,聽見它們被風吹得沙沙的響聲,如同在對我訴説著什麼,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我撫摸著這些樹苗,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培育方式,養活樹苗。”多年來,騰格爾林已累計造林300余畝,栽植各類苗木3萬餘株,包括旱柳、沙地柏、樟子松等樹種,眼前的景色逐漸綠意盎然起來。

殷玉珍(資料圖)

在內蒙古毛烏素沙漠,與沙漠拼搏的鬥士殷玉珍誓將一生獻給治沙事業。這裡曾經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茫茫大漠,風一起,殷玉珍的小屋隨時有被沙漠吞沒的危險。在孤獨的大漠中,她曾經40天才見到一個行人,以至於要用盆扣住路人的腳印,每天來看上一次以排遣寂寞。就是在這樣的地方,殷玉珍和丈夫毅然拉開了曠日持久的人沙戰鬥的序幕。經過整整20年,殷玉珍當初用來插眼撒樹籽的鋼釬被磨掉了一尺多,換來的是近200萬株柳樹、楊樹、側柏、雲杉、樟子松等,以及不計其數的沙柳和草。多年來,殷玉珍在毛烏素沙漠中築防風沙屏障50000多畝,在沙漠裏種植樟子松2萬多畝、50萬株,還建了120畝樟子松育苗基地,養了400多只羊、30多頭牛,7萬多畝荒涼的沙漠變成了鬱鬱蔥蔥的綠洲。在她的帶動下,周邊農牧民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熱潮,涌現3000畝以上的造林大戶240戶,全旗森林覆蓋率達32.5%,周邊近10萬畝荒沙徹底披上了綠裝。

易解放(資料圖)

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等多個沙漠化地帶,一位失獨媽媽易解放為了完成愛子生前“為阻止中國沙塵暴,畢業後去沙漠植樹”的心願,堅持荒漠植樹15年。她説:“荒漠植樹刻不容緩,億萬個中國人行動起來,有一個人種一棵樹,讓我們的荒漠提早變成綠洲。”如今,易解放創立的NPO綠色生命公益組織共計植樹500萬棵,將27000畝黃沙滾滾的沙漠變成鬱鬱蔥蔥的綠洲。她發起的“億萬個人、億萬棵樹”公益活動在完成了庫倫旗科爾沁沙漠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的計劃後,又準備在阿拉善沙漠再造出1.3萬畝樹林。從一個人植樹發展到帶領千萬個人投身於荒漠化治理,易解放也被人親切地稱為“易媽媽”。2007年,庫倫旗的百姓為易解放的兒子楊睿哲建立了一個紀念碑,碑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活著,為阻擋風沙而挺立;倒下,點燃自己給他人以光亮”。

10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沙地防沙治沙的志願者們開始種植防沙作物(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萬曉白和父親已經與這片沙化草原打交道近二十年。萬曉白的父親萬平是科爾沁沙地生態示範區的民間治沙第一人,2005年,萬曉白也追隨著父親的足跡,放棄了工作、帶著丈夫和女兒從寧波來到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新合屯,一心投入到科爾沁的生態修復工作中。萬曉白和志願者們根據“生態修復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方針,為新生的原生植被修建圍欄、勘測改良沙地、檢測土質,記錄各種植物數據。2010年,沙地草原的原生植被覆蓋達到了95%,回歸的野生動植物達到310余種。如今生態修復示範區已經擴展到5塊,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近萬名志願者在萬曉白和父親的帶動下,先後參與到科爾沁生態修復工作當中。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種植成果

現在,網路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網上植樹、認捐樹苗等新興環保形式也受到都市人的熱捧,成為一種新的生態休閒方式。除了親身前往,普通網友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支援生態公益項目。例如:通過阿里巴巴公司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合作的支付寶端“螞蟻森林”等應用,網友可以用自己的環保行為來兌換“綠色能量”、線上種植虛擬樹苗,當樹苗長大到一定程度,生態協會將在阿拉善種植一棵真的樹苗。

防沙治沙,你也可以是“英雄”。

梁地草原景觀

(綜合:人民網、光明網、環球網、中新網、北京青年報、內蒙古新聞網等)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