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雪山到城鎮,從遊牧到定居,從牧民到市民,生産生活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讓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村民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
過去,他們住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海拔4700米,住帳篷、放牛羊,點的是羊油燈……如今,他們住在城市,寬敞的房子,穩定的工作,水電齊全,再也不用為了取水走上幾裏路。離開了山上的家,山下的家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今年七十五歲的七第,多年來,生活全靠著家裏在山上的5000公頃草場,靠天吃飯,逐草而居。然而,慢慢地七第發現草場裏的青草長勢越來越差、越來越矮小,過去常見的野生動物日益稀少,家裏的日子也越過越難。
更要命的是,年輕時因為意外落下的殘疾,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變得愈發嚴重。多年來因為長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區,住的又是帳篷,睡覺直接睡在地上,妻子也和許多牧民一樣,患上了風濕病、關節炎、心臟病這些高原病。因為當地醫療條件太差,好醫院又遠在格爾木市,老兩口的病情總是得不到及時的治療。
“山上的日子太苦了,那時候總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讓妻子、孩子都不再受苦。”回想當初,七第説那是他曾經的夢想。
而渴望改變,渴望更好的生活,正是包括七第在內,牧民們的共同心願。
長江源村人的幸福生活(攝影:馮春梓)
2004年11月,包括七第一家,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的號召,告別了山上的家,移民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居住。
搬進在山下的新家,七第感到生活一下子舒適、便利了許多。
鎮上的衛生院就在村子裏,定期的入戶隨訪,每年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的免費體檢,使自己和老伴兒看病就醫情況一下子得到了改善。
女兒懷孕那年,衛生院的大夫更是三天兩頭往七第家跑,産前五次、産後兩次的檢查讓七第多了個健康的胖外孫。
醫療上有了保障,搬下山的新生活才算有了“靠山”。如今,長江源村農村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5%。
走進長江源村,村口矗立著一座極具藏民族特色的大門,大門兩側是藏式風格的長廊,寬闊的馬路兩邊白色的太陽能路燈、微風中招展的五星紅旗,顯得格外醒目。一排排整齊劃一、藏式風格的平房讓人想起安居樂業這個平凡又生動的成語。村子裏學校、廣場、活動室一應俱全,七第的外孫在村裏上完幼兒園,直接進了村裏的小學,走進七第家的小院,小院裏乾淨整潔,政府給蓋的房子旁七第又拿出多年的積蓄另蓋了一間,一家五口人其樂融融生活在寬敞明亮的新家裏。
“比起山上的帳篷,現在的居住環境不知好了多少倍。”
搬下山的十三年間,七第家的日子每天都發生著改變,政府不斷改善他們的住房條件,統一對院裏的地面進行硬化,對屋頂和墻體加裝了保溫層,建設了院墻和院門。
與帳篷相比,這樣的居住條件可謂天上地下。
牧民們為了國家生態大計自願離開了草場,國家也對他們給予了各種補償。近年來,這些補助標準大幅度提高,16周歲以下、55周歲以上的人口還有困難補助,七第家每年光草原獎補就有17萬元。此外,村民還可以擔任草場管護員或林業管護員,每月可分別獲得1800元、3000元的補助。七第的女婿就是草場管護員,月月都有收入。
據長江源村第一書記秦大雲介紹,去年村裏開始修建天然氣管道,等天然氣通了,家家戶戶就可以用天然氣做飯了,既乾淨環保又方便省錢。
“幸福不忘共産黨,國家對我們的政策越來越好,替我們考慮得越來越週全,以後的日子會更好。”長江源村的村民們都這樣説。
2012年,包括長江源村在內的唐古拉山鎮整體脫貧, 2017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20943.3元,是山上的近10倍。現在,一半以上的村民有小轎車,年輕人大多能講一口比較標準的普通話,不少人在外打工,已基本融入了現代生活。
搬出草山有“靠山”,各項民生措施的保障到位,讓七第這樣在草山上待了大半輩子的牧民當初許下的心願“美夢成真”。十三年來,長江源村發生的變化難以一一細述,而所有的變化,都朝著一個方向——更幸福的生活。相信,長江源村幸福美好富裕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原標題:長江源村人“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