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要聞>

綠意盎然的草原上,勞動者們的身影最美麗

2018-05-01 09:00:00 |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 作者:蘇文彥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從默默無聞奉獻牧區的醫者到年過半百奮鬥依然的守林員……這些美麗耕耘著的勞動者書寫著草原大地年復一年、生機勃發的盎然綠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在這個春光明媚的季節裏,辛勤奮鬥在遼闊草原上的勞動者們更顯美麗。多年來,他們有的守望生命、呵護大美自然,有的勵精圖治、服務牧民群眾,有的不辭辛苦、傳播民族文化,有的兢兢業業、維護電力交通……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草原勞動者的故事。

孕育(攝影:侯潔春)

他們,守護著這片美麗草原上的生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對這些句子耳熟能詳。

呼和浩特大青山林場護林員

“大王叫我來巡山嘍……”年過半百的護林人田蘇龍依舊保持著年輕心態,巡山時總會吼上一嗓子《西遊記》裏的歌。在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的2000畝林場上,像他一樣的護林員共有40多名,在24個護林站裏一年四季守護著這片青山綠樹。在他們看來,護林工作讓他們將林場變成了一個大家庭,需要精心呵護,若想讓“家”裏平平安安,他們就要付出。在他們眼裏,百山安,才是真的安,百林綠,才是真的綠。

扎巴在修剪樹枝(資料圖片)

3月30日,在3月中國好人榜發佈儀式暨全國道德模範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現場,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呼和陶勒蓋嘎查的牧民扎巴被評為敬業奉獻“中國好人”。這位普通的牧民多年來將種樹當做自己的職業,紮根毛烏素沙漠腹地義務種樹60年,為2000畝沙地披上綠裝。

自從1958年,扎巴跟隨父輩響應防沙造林的號召,來到毛烏素沙漠種樹以來的60年裏,他過著艱苦的生活,用壞了20多把鐵鍬,右手臂也因長期勞作輕微變形。但在扎巴眼裏,每一棵精心種下的樹就像一個孩子,看著小樹茁壯成長,他心裏頭充滿了快樂和幸福。

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國家生態公益林種羊場片區,喀德爾江·厄勒哈木堅騎馬穿過伊犁河,前往河心島的一片保護區巡查(攝影:胡虎虎)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首個以保護高原生態類型與物種多樣性為重點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5萬平方公里的高原中棲息著35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不乏黑頸鶴、雪豹等珍稀物種,被譽為“東方的肯亞”,這裡也成了盜獵、非法穿越的“高發地”。

1993年8月,27歲的牧民吐遜“轉行”成為保護區管理局依協克帕提中心站的管護員,1994年的冬夜裏,當同伴駕車追擊逃竄的盜獵者時,吐遜又獨自端起鋼槍,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溫堅守了1個多小時,留下看守被控制住的盜獵者,他的左耳因此被凍掉一部分。“黑頸鶴翅膀斷了,就給上個夾板;巡邏時撿回了8枚斑頭雁卵,便讓管護站餵養的母雞孵化……”儘管遠離兒女,但救助過的動物們,都成了陪伴吐遜夫婦的“家人”。 

他們,竭誠為草原上的農牧民群眾服務


徐京平給寶音家的羊做防疫

1962年,16歲的徐京平跟隨原內蒙古名中獸醫王偉學徒3年,1965年在狼山農校學習中獸醫;1972年,徐京平來到巴音寶力格鎮獸醫站工作,一幹就是55年。今年57歲的寶音説,在他小的時候,就經常見年輕的徐京平翻過大山、穿越戈壁到他家為牲畜治病、做防疫,父母都叫他小徐,如今一晃55年過去了,當年的徐獸醫已頭髮花白。

徐京平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全區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巴彥淖爾科技進步一等獎,內蒙古科技進步三等獎,農牧漁業部三等獎,全國農業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全國農業科普先進工作者,被人們稱為“吉祥草原的守護者”。

3月27日,在烏險希望小學,季香艷在給學生們講故事(攝影:連振)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東北部的烏蘭達壩蘇木,地處小興安嶺余脈,山嶺連綿起伏,春日裏風沙肆虐。在烏蘭達壩蘇木烏珠花嘎查小五隊,有一所漢語教學點——烏險希望小學,位於草原深處的這所小學是烏蘭達壩蘇木最基層的教學點,為周邊的低齡兒童提供學前教育,為了這些孩子們,今年35歲的教師季香艷與母親已經在這裡接力堅守了20餘年。

巴圖演示自動沙柳種植機

“利用新技術,減少重復勞動,減輕農牧民的負擔”,這是“草原發明家”——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蘇米圖嘎查的牧民巴圖一直以來藏在心裏卻始終不曾忘卻的心願。近幾年來,他陸續發明瞭自動沙柳種植機、全自動太陽能滴灌造林系統、自動牲畜飲水系統,其中後兩項發明被國家智慧財産權局認定為實用新型知識專利。這既是巴圖送給草原農牧民的禮物,也是他為自己交上的滿意答卷。 

帳篷裏、氈房邊,他們為傳承傳統文化而努力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藏醫醫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江吉村被譽為甘孜州裏的“好門巴” 。作為第三批全國老中(藏)醫專家經驗繼承人,他長期從事藏醫藥臨床、教學、科研、制藥、管理等工作,也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掌握“仁青佐塔”煉製技術的藏醫藥專家之一,總結了多種疑難疾病的獨特療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派藏醫藥”代表性傳承人,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

多年來,為了讓藏醫藥能夠後繼有人,走出高原,江吉村先後培養了各級藏醫藥人才360余名。除了治病救人,為當地群眾多辦實事,他致力於在藏醫藥發展和藏醫藥走出高原方面多想辦法,多提建議。

阿其圖和他的作品()

“匠心需要堅守”,這是蒙古族銀飾匠人阿其圖的師傅布仁畢力格師父的囑託。在堅守中不斷傳承、創新,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蒙古銀器製作第一代傳承人,看到在“文化絲路”的發展背景下,很多國家的制銀技藝被引入、交流,阿其圖興奮且堅定,認為這是很好的學習和發展機遇。

提到傳統手工藝的新時代傳承和創新,阿其圖説:“傳統的蒙古族制銀工藝,如果沒有人去做,就會逐漸消失,所以我收了幾位學徒,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這不僅是我的事業,更是責任。” “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精進、堅守、創新,引領新一代年輕人關注、熱愛並傳承祖先留下的珍貴遺産,讓內蒙古傳統銅銀器製作技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阿榮旗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現居住著2000余名鄂溫克族人,近年來,隨著遊獵生活的終結、農耕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索倫鄂溫克獵民文化即將消弭在市井生活的聲浪之中。為了保護這段深厚的文化積澱,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人大農牧林水工委工作人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劉志法用了15年時間走訪調研,記錄和弘揚當地瀕臨滅絕的索倫鄂溫克獵民文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資料。

2002年,劉志法開始投身到搶救這一帶鄂溫克文化的事業中,編寫《查巴奇鄂溫克族鄉志》時,為了一個地名、一個歷史事件,他都要驅車百里多方核實,將180華里鄂溫克索倫獵民地區的人名、地名一一搞透。劉志法還創作了鄂溫克題材電影劇本《龍骨》和《索倫傳奇》,他2017年創作的鄂溫克題材電影劇本《驛夫當差》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電影劇本獎。 

黑夜裏、鐵塔上,他們為保障基礎設施而奮鬥


在張呼高鐵東土村隧道內,呼和浩特供電段施工人員蹲坐在檢修列平臺上隨車前進(攝影:連振)

全長286.8公里的張家口至呼和浩特高速鐵路的內蒙古的首條高鐵。每天最後一趟高鐵駛過後,鐵路上的“天窗時間”就開啟了,作業人員要利用這段時間抓緊檢修施工。深夜,北方深山峽谷裏冷風刺骨,伸手不見五指,只有檢修列的燈光照亮了鐵路線。在檢修列上,接觸網工們爬上爬下,忙著緊固接觸網螺母、調整吊弦,為保證鐵路線安全有效運作奮戰在黑夜中,被稱為鐵路線上的“夜行者”。

正在工作的特高壓女子班隊員

在國網蒙東檢修公司錫林浩特輸電運檢分中心,有一個“女子特高壓輸電班”,十名成員全部是 “90後”女隊員。入職時,公司準備安排她們到工作環境相對舒適的變電站室內工作崗位,可她們卻選擇了特高壓輸電室外工作崗位。登幾十米高的鐵塔,爬“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玻璃絕緣子,走十幾層樓高的空中導線,這些女孩們衝破禁區,成為世界少有的女子特高壓輸電工。

國家電網甘肅電力(甘南格桑花)共産黨員服務隊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有一個被譽為東方 “小瑞士”的魅力鄉鎮——郎木寺鎮。為做好轄區內旅遊服務和寺院供電服務,國網甘南碌曲縣供電公司的藏族小夥尕旦木加多年來始終堅守在這片草原深處,默默奉獻耕耘,為用戶解決用電困難。由於他的認真負責和勤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呼他為藏區“勒合當”(“傳遞光明的手電筒”)。

……

這些,只是草原上的辛勤勞動者的縮影。

從青藏鐵路邊向路過的火車敬禮的護路工人到堅持植樹數十載、為荒漠披上綠裝的環保志願者;從默默無聞奉獻牧區的醫者,到年過半百奮鬥依然的守林員……這些美麗耕耘著的勞動者,書寫著草原大地年復一年、生機勃發的盎然綠色。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