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科爾沁牛業杯”第三屆內蒙古餐飲企業家高峰論壇
近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規格最高、水準最高、人氣最旺的餐飲行業論壇——2018“科爾沁牛業杯”第三屆內蒙古餐飲企業家高峰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舉辦來自餐飲界的企業家及供應鏈等相關産業的業內人士就食材與餐飲、食材與蒙餐等關係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論壇上,科爾沁牛業董事長李和同與會嘉賓分享了21年來科爾沁牛業品牌成長的經歷。
科爾沁牛業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和
成立於1996年的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21年的奮鬥,成長為中國牛産業排行第一的企業,並實現了在全國大賣場銷售量和生鮮行業電子商務領域的兩項全國第一,2017年銷售額突破28億。
探索中國農業發展之路
21年來,科爾沁牛業付出了許多艱辛,這些艱辛的背後是對中國農業的探索。
李和表示,目前國內的規模化肉牛養殖企業絕大多數都處於虧損狀態,這種虧損導致國內絕大多數屠宰企業放棄了肉牛養殖,選擇了“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但由於市場行情的波動,企業與農戶雙方都可能出現違約,許多企業的“公司+農戶”模式基本淪為擺設,只有少數有實力的大企業才能屹立在市場中,繼續堅持著自己的道路。
究竟中國農業怎樣發展才能更高效地讓農民脫貧,讓企業更好?作為現代農業的踐行者,科爾沁牛業一直在探索中國農業的發展之路。
李和介紹,現在的科爾沁牛業有54000畝耕地,有通遼最大的農業種植合作社,也有通遼最大的養牛基地,基地中有50000頭牛,從種植、養殖再到加工、銷售,形成了自己的産業鏈。
李和介紹説,做全産業鏈的建設非常艱辛,從第一步一直到最後,需要大的資金推動,比如科爾沁牛業現在圈裏的50000頭牛就是7.5億元,雖然擁有好的飼料、先進的屠宰技術,卻要和私屠濫宰的牛肉、走私牛肉去拼殺,因為成本高於小企業,在競爭時只能賣出非常低的價格,這是企業急需突破的窘境。
從價值鏈最低端向高端轉型
李和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牛肉進口國,也是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但科爾沁牛業作為行業龍頭、2008年奧運會食材供應商,各種榮譽的加持沒有改變企業依然處於産業鏈底端的現狀。面對現狀,科爾沁牛業開始思考,現在的市場環境中究竟應該如何做?中國冷鮮肉這面大旗能扛多久?
李和介紹,冷鮮肉製品雖然可以在不冷凍的情況下保持90天不變質,但目前購買冷鮮肉的人群以“50後”至“85前”這一年齡段為主,“85後”尤其是“00後”的人群基本不會購買,因為他們缺少製作技能,不會烹飪。因此冷鮮肉要向深加工轉型,利用全自動生産線,搭配不同的配料,把冷鮮肉製成半成品,降低烹飪的難度,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選購冷鮮肉
為崇尚便捷、喜愛新鮮的“85後”改變
李和認為,“85後”其實是現在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他們崇尚便捷,喜愛新鮮,這些年輕人群更青睞用微波爐或烤箱簡單加熱就可以食用的産品。針對這些需求,科爾沁新建了園區,所有的産品都是針對這部分客流,手機下訂單後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送達。
在口味方面,科爾沁牛業針對“80後”“90後”“00後”的生活習慣開發了不同口味的微波産品,既有牛米花等休閒零食,也有牛腩飯等主食系列産品,還針對家庭就餐特點推出了方便烹飪、便於料理的主廚牛排系列産品。
2017年,在生鮮市場耕耘20餘年的科爾沁牛業與希悅爾合作,應用快爾衛® (Cryovac®) Darfresh® on Tray真空貼體托盒包裝的牛肉系列産品在京東生鮮平臺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同時,科爾沁牛業還把呼和浩特的特色麵食白焙子(一種面餅)進行工業化生産,配上科爾沁自産的牛肉餅,生産出了深受國人歡迎的中式漢堡。全部生産線實現自動化,流水線上沒有員工操作,全部機械化生産,效率上來了,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李和表示,2018年將是科爾沁牛業的轉型年——從價值鏈最低端向高端轉型,推出新零售模式。在這個共用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創客”,只有大家都投身新零售,才會迸發出更大能量,包括科爾沁牛業在內的中國農業才會走得更遠。
科爾沁牛業簡介:
內蒙古科爾沁牛業股份有限公司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擁有通遼屠宰加工廠、南陽屠宰加工廠、通遼肉製品分公司及育肥牛基地、草牧場等下屬企業,建立了以肉食品加工為主體、以綠色飼料加工、畜牧産品研製開發、草原生態建設為基礎的肉牛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産業鏈條,曾作為牛肉供應商為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重量級賽事提供優質食材。
“科爾沁牛業自1996年創立以來,就秉持‘食品工業,道德工業’的企業理念,打造了一條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生態産業鏈。”李和説,“科爾沁人明白,要想人吃得安全,首先得牛吃得安全,科爾沁牛業在全國擁有34萬畝種植基地,作業模式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體系轉變,灌溉機、播種機等美德先進農機一應俱全,在養殖上,十大萬頭牛養殖基地配置專業人才和先進機械,不斷向現代化繁育養殖轉型。”
(來源:牛羊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