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梁是包頭歷史文化的發祥地,都説包頭人根在東河,魂在北梁。棚戶區改造之後,如何延續北梁文脈,如何留存曾經的北梁記憶,包頭新建成的九曲花街就在這一方面做出了嘗試。
打造新據點 讓北梁人重歸北梁
紅星花鳥市場位於東河區西河槽和環城西路的交叉口北側,這裡至少有30年曆史了,過去是北梁和東河區中心城區的交接點。新建的九曲花街就位於紅星花鳥市場北面,佔地35畝,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正在逐漸取代過去佔道經營的花鳥市場,成為全新的文化大世界。
據九曲花街負責人裴棟介紹,整個九曲花街的建築是一個坡地建築,由南向北,高低錯落有致;曲曲折折的樣子,寓意黃河是包頭的母親河,大家通過轉九曲祈福、消災,希望年年紅紅火火,因此取名九曲花街。
進入九曲花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開車行至樓頂進入內部,自上而下,這樣比較省力,也有一輩要比一輩高的寓意,一種是從坡下的入口進入,沿著彎曲道路往上走,取意步步高升,過去的人做事都講究討個好彩頭,而九曲花街的設計正好迎合了這一點。
九曲花街上花鳥寵物、古玩玉器、家居飾品、工藝禮品、特色餐飲、字畫拍賣等店舖種類繁多,琳瑯滿目,過去紅星花鳥市場上擺在路邊的攤位,許多都搬進了九曲花街,有了正規、整潔的經營場所,生意也好了不少。
九曲花街的花卉區裏,700個商戶都是北梁回遷居民,在這裡他們不僅優先獲得了九曲花街展區的經營權,還可以享受免三年租金的優惠,九曲花街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品牌,省去了北梁居民做廣告的費用,讓老北梁人有了重回北梁創業的信心。
轉一條九曲花街 看半部包頭歷史
九曲花街裏還處處顯現著“北梁記憶”,在老物件兒、老古董裏,探訪“走西口”帶來的文化碰撞,感受百年北梁留下的歷史沉澱,這也是九曲花街打造“老包頭”文化名片的第二種嘗試。
九曲花街的古玩區裏,最有特色的就是展示北梁老物件的小店,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呂富林的小店。60多平米的店面裏,存放著上千件的“老物件”,每一件物品裏都能感受到老包頭人的生活方式。
小孩用的“長命鎖”、木質的嬰兒小推車、老中醫跑江湖的藥箱、盛放禮金的紙簍
老茶葉盒、老磚茶、老保險櫃、老煙斗和尺子
除了單件的物品,大大小小的銅鎖,各種各樣的炊具、燈具等老物件更能見證時代的變化,點燃的煤油燈靜靜地散發著屬於老包頭的獨特氣息......
從“走西口”帶來的“晉商文化”,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色文化”,百年北梁留下了太多歷史的記憶,而九曲花街就是要用這一個個的收藏小店,留住這些記憶。
據九曲花街負責人裴棟介紹,今後的二期建設還準備打造一個包頭的老物件、老文化展的博物館,讓大家在這裡能看到包頭的記憶和文化。
老技藝落戶九曲花街 重現老包頭商業繁榮
過去,老包頭的商號有“九行十六社”之説,可見其昌盛,這當中大部分的商號都在北梁之上。如何重現老包頭商業發展的繁榮景象,如何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産業,是九曲花街打造“老包頭”文化名片的第三種嘗試。
九曲花街上,有一家叫做“趙記鳥籠”的小店,別看這個店不太大,可這塊牌子在東河卻非常知名,這家小店就是九曲花街特邀而來的傳統手藝店之一。這家店的老掌櫃趙旭今年69歲,四十多年來堅持純手工製作,這才攢下了“趙記”如今的名氣。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兒子趙小樂也繼承下了這門手藝。
在一家年輕人的手藝店裏,店主劉洋和他的妻子都是80後,製作的是皮雕。過去老包頭被稱作是皮毛集散地,各類和皮子打交道的商號也不少,皮雕就是其中之一。劉洋介紹説,他製作的皮雕是近幾年從歐洲傳過來的一種方法,與傳統方法混起來一塊兒用,一塊作品上既有歐洲的表現手法,也有蒙古族的表現手法。
如今,已經有19家行業協會在九曲花街建立基地,定時開展行業展。九曲花街還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來這裡辦展覽,向市民展示傳統文化。
從開業至今,每到中國傳統節日,九曲花街都要開展相應的民俗活動,猜燈謎、轉九曲、踩高蹺、奏民樂,民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九曲花街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
裴棟表示,希望通過六合枕、剪紙、老茶湯等點滴的記憶告訴人們,北梁、東河有什麼樣的文化傳承,希望把九曲花街打造成老包頭記憶的一個文化展示中心、文化集散地,讓大家能真正體驗“遊在東河,吃在北梁,文化也在北梁”。
(來源:包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