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甘孜州裏的“好門巴”, 他用 26 年的時間,從一個偏遠鄉鎮的衛生院實習醫生, 成長為目前中國最年輕的藏醫藥專家。這就是江吉村,現任四川甘孜州藏醫醫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派藏醫藥”代表性傳承人。
黝黑的皮膚、粗啞的嗓音、超過一米八的個頭,雪白的牙齒再加上燦爛的笑容,這是我們對這位康巴漢子的第一印象。1972 年生的江吉村作為第三批全國老中(藏)醫專家經驗繼承人,長期從事藏醫藥臨床、教學、科研、制藥、管理等工作。也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掌握“仁青佐塔”煉製技術的藏醫藥專家之一。他總結了多種疑難疾病的獨特療法,擅長診治早期消化系統癌症等內科疾病和中風、癱瘓等神經疾病,平均年診治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近萬人次。在國內同行中有較顯著的聲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南派藏醫藥”代表性傳承人,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
作為今年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江吉村來北京以前為了藏醫藥的發展以及藏醫藥走出高原、走出藏區做了很多基礎性的調研工作。他説現在藏醫的醫療機構體系建設在國家的重視下已經比較好了,州、縣一級基本都有自己的藏醫院,其中縣一級建的相對較好。在2017年,甘孜州有80%的鄉鎮衛生院也有藏醫的醫療機構。作為甘孜州藏醫學會的秘書長,江吉村表示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藏醫治療,但來高原求醫卻有很多制約的因素,首先是高海拔;第二是路途遠;第三就是病人身體狀況不能承受求醫的長途跋涉,身體受不了。所以,他希望以成都為中心建立四川省的藏醫院,滿足更多患者看病的需求。
“為了滿足四川及周邊地區廣大群眾對藏醫藥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推動四川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戰略目標,建立政府主導的公立的、非營利性的四川省藏醫醫院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的一件好事。多年來,四川省衛計委、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四川省藏醫醫院的組建工作,四川藏醫界認真努力,相關單位支援配合,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為建立四川省藏醫醫院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成立四川省藏醫醫院不僅能在培養藏醫藥專業人才、加強藏醫藥文化傳承、支援藏醫藥科技創新、推進藏醫藥産業發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選自江吉村《關於成立四川省藏醫醫院的建議》
江吉村出生於甘孜州得榮縣一個普通的藏族家庭,母親是鄉村教師,父親是退伍軍人,從小江吉村便傳承了“清白謙正,誠信待人”的品質,對待工作更是一絲不茍。1991年,從甘孜州衛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家鄉最偏遠的一所衛生院工作,當時由於工作的地方不通路,江吉村只能靠人背馬馱的方式採購、採集藏藥。工作中江吉村用熱情感染患者,讓他們接納、信任自己。行醫過程中,江吉村始終踐行著“以病人為中心”的行醫準則,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對於一些家庭困難的群眾,他還主動為患者墊付押金,募捐醫藥費。良好的醫術醫德讓他漸漸贏得了患者口碑,來就診的人紛紛誇讚:“江醫生對我們特別好,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
1994年,江吉村被調到甘孜州藏醫院,在隨後的行醫歲月裏,他從一名鄉村醫生成長為甘孜州藏醫院副院長,成為遠近知名的藏家“好門巴”。職位變高了,工作環境變好了,但江吉村的初心卻從未改變,依然牢記自己的家規“清白謙正,誠信待人”。
工作中的江吉村為了讓藏醫藥能夠走出高原,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他先後培養了各級藏醫藥人才360余名,其中國家重點胃病專科學術技術繼承人3名,甘孜州藏醫藥學術技術帶頭人2名、全省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2名。在2015年,他還被聘為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目的就是為了讓藏醫藥能夠後繼有人,走出高原。
江吉村表示,現在藏醫藥發展最大的阻力就是在人才的建設,2017年的統計表明現在全州20家藏醫院裏面藏醫專業的工作人員只有426個人,引進人才難度非常大。根據江吉村的調研,全國培養藏醫人才的學校並不多,青海、西藏有但是引不進來,成都中醫藥大學跟西南民族大學雖然也有一些藏醫的專業,但是數量很少。因此除了依靠學校,醫院層面的培養變得非常重要。同時醫院還把民間的藏醫召集起來進行專門的培訓,通過衛生部門的考核後充實到藏醫的隊伍中。
除了注重人才培養,江吉村還非常注重醫療扶貧工作的開展。他從微薄的醫院利潤裏拿出錢來開展扶貧工作,帶領醫院與貧困村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將貧困戶帶到醫院裏來就診,對貧困戶根據情況減免醫藥費,並開通就診綠色通道。同時,他們還對貧困戶裏的大學生進行資金扶持,對新考上的大學生每人資助3000元,已經在讀的大學生每個人每年1000元,這樣的資助已經開展了好多年。江吉村還帶領醫院對州內的寺廟僧侶進行扶持幫助,從2015年開始,四川甘孜州藏醫醫院同幾個縣的寺廟開展 “同心同向”的項目,跟僧侶同心,跟扶貧同向。
當選為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樣的使命落在身上,江吉村既榮幸又深感到責任重大。他説自己這麼多年一直是一個醫生,整天都跟病人打交道,現在除了治病救人,還要學習如何當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學習如何履行好自己的代表職責。要盡己所能,為當地群眾多辦實事。並且在藏醫藥發展和藏醫藥走出高原方面多想辦法,多提建議。對於未來五年的履職,江吉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