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這樣比喻,每個地方的口袋裏都有兩張卡:一張是經濟總量儲蓄卡,一張是生態環境信用卡。只管第一張卡好看,任由第二張卡刷爆,第一張卡也將難免陷入被凍結的境地。
只有守住發展底線,才能在綠色、低碳和迴圈的道路上推動更高水準的發展。
這一點,內蒙古深諳其道。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我區一路逐“綠”前行,綠色基因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綠色星火”已成燎原之勢……
把準發展脈搏:深入推進綠色內蒙古建設
32萬平方公里的大興安嶺,縱深1400公里,林海茫茫,松濤陣陣,宛若一道天賜的綠色屏障;
25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茂,牧歌嘹亮,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草原”;
2339平方公里的“草原之腎”呼倫湖,碧波萬頃,白鶴盤旋,猶如一顆晶瑩碩大的明珠;
……
在這裡,林海、草原、沙漠、濕地、河流競相交匯,匯聚成一首令人稱絕的壯麗詩篇。視綠色為底色和價值的內蒙古人深知,要守護好這片綠色,還必須走好發展新棋。
使命如山,壓力在肩。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建設綠色內蒙古當成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未來的長遠大計,一路加碼提速,使改革激活力、轉型鑄動力、法治守底線——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既要保護好現有的綠水青山,還要努力修復生態,恢復往日時光,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冬季清潔取暖計劃,抓好散煤和工業廢氣治理、秸稈利用、煤改氣、煤改電等工作。所有火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繼續整治烏海及周邊地區環境。以市場化辦法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增加清潔電力供應。”
“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旅遊發展全過程,提升旅遊業文化內涵,高品質、高水準發展旅遊業。”
……
政府工作報告對綠色發展的著墨,無論是在深入推進綠色內蒙古建設,長遠大計佔據一席,還是部署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有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都是在行動層面算大賬,精心調適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係,盡最大可能維持兩者間精細的平衡。
判大勢、謀全局,方可觀未來。問題明瞭,思路清晰,一切信號都指向一個方向——把準發展脈搏,深入推進綠色內蒙古建設。
呼倫湖日出
凝聚綠色動力:倒逼機制推動轉型升級
當綠色成為我區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粗放發展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必須主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發展模式的綠色轉型,這註定是一次鳳凰涅槃。
從加強污染治理到推動低碳迴圈發展,從推進清潔生産到劃定生態紅線,從完成環保違規項目清理整頓到試點排污許可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我區大刀闊斧,形成了標準引領、準入把關、監管倒逼、減排推動、整治促進等有效抓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為鑄就經濟綠色動力,我區在節能減排上推行“減法”運算。而在新興産業上,則用“加法”運算。一減一加之中,無疑為今後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換裝了新的引擎。
2017年,我區繼續化解過剩産能,減少低端和無效供給,退出810萬噸煤炭、55萬噸鋼鐵産能,取締“地條鋼”243萬噸,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到90%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明顯上升,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向産業多元的轉變。同時,通過淘汰落後産能,為綠色産業、綠色經濟騰出大量發展空間,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通訊等産業增長較快,稀土化合物産能、雲計算伺服器承載能力居全國第一。全區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推進的形勢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農業生産發展正由資源消耗型向重質綠色型轉變,繼續實施新一輪草原補獎等政策,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闊步向前。我區生態建設以每年超過10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並出臺了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果,60%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紅線保護範圍,10.2億畝草場納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102個國有林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還建立了生態文明考核辦法、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自然資源保護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級“河長”體系。
青山披翠,碧水蜿蜒,一道橫跨祖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正有序建成。
夏日裏的呼倫湖(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收穫生態紅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藍天下,一座座風力發電機旋轉著潔白的葉片,綿綿林海一直延伸到遠方。一碧如洗的多倫湖中,倒映著朵朵乳白色的雲團。微風吹過,漣漪四散,如同一幅色彩瑰麗的油畫。
很難相信,這裡就是從前那個黃沙漫漫的渾善達克沙地東南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受自然災害和開荒、超載放牧等不合理因素的影響,多倫縣生態環境品質一度急劇惡化。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沙化面積3365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87%,沙塵暴肆虐,沙進人退。近50萬畝農田因嚴重沙化無法耕種而棄荒,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1013元。
如今,鐫刻著治沙誓言的磐石掩映在濃密的樹林間,曾經一腳下去一個沙窩變成了一路走來一片綠色。樟子松、楊樹、山杏、黃柳等樹種隨處可見,微風中樹影婆娑搖曳,靜謐中依稀聽到啾啾鳥鳴。
綠色讓多倫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創造出豐厚的經濟價值。每到夏季,不少來自北京、河北、遼寧等地遊客專程前來消夏,涼爽宜人的氣候和沁人心脾的景色很快使他們從酷暑中解脫出來。近年來,多倫縣接待遊客數量年均增長10%以上。
從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到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這不僅僅是一筆經濟賬,更是一筆多贏的生態賬。我區林業總産值已經達到480億元,形成了荒漠化防治與産業發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良性互動局面。
隨著全區生態的持續好轉,綠色發展的紅利也日益凸顯。從拼資源轉向拼環境,把綠色發展理念深植大地,越來越多像多倫縣一樣的小村小鎮嘗到了甜頭。2017年1至11月,我區累計接待遊客1.07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3187億元。
樹高千尺,唯有根深。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草原兒女持之以恒地探尋著、堅持著、創新著!
呼倫貝爾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