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圖片>

騰格爾咏《敕勒歌》經典 望生態理念代代流傳丨植樹節特輯

2018-03-12 16:10:22 | 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 | 作者:阿藝思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騰格爾來到《經典咏流傳》的舞臺,全新演繹人們耳熟能詳的《敕勒歌》;舞台下,他也一直是草原最忠實的守護者。

3月10日晚,央視大型文化節目《經典咏流傳》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五期。騰格爾為古老詩詞《敕勒歌》譜上新曲,一改往日溫潤“草原風”,顛覆眾人想像;楊培安帶來張雨生遺作,與千年盛唐古韻交織出大氣磅薄,直擊人心。

騰格爾為古詞譜新曲高歌生命本色

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藝術家騰格爾本週來到《經典咏流傳》的舞臺,全新演繹人們耳熟能詳的《敕勒歌》。當開場的小姑娘用清澈的嗓音將大家帶入清新草原時,騰格爾一開嗓,粗獷狂野的演唱方式猶如狂風驟雨般震懾全場。剛柔並濟的演繹讓眾人耳目一新,庾澄慶都十分吃驚:“我們以為騰格爾老師要來蒙古的長調。”

無論是《天堂》還是《敕勒歌》,人們總能從騰格爾的歌聲中感受到生命的躍動。正如庾澄慶所説,騰格爾老師的歌聲,取之於大自然,也用之於大自然。舞臺上激情萬丈的他,舞台下,是草原最忠實的守護者。多年以來,他在母親的影響下,在兩千畝的沙漠地帶種植樹木,為家鄉增添綠色。

騰格爾在節目中説他的家裏有5000畝草場,其中2000畝都是沙漠。為此騰格爾2013建立了騰格林,第一年就種了1000棵樹苗。可是種樹容易養樹難,1000棵樹苗全都幹死了。騰格爾説:“當看到樹苗沒有成活時特別難受,我站在樹苗旁,聽見它們被風吹的沙沙的響聲時,如同它們在對我訴説著什麼,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我撫摸著這些樹苗,我知道它們都有生命,它們一定也很想活下來,我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培育方式,養活樹苗。”就這樣騰格爾又踏上了新一輪的樹苗種植,通過各方的協助,當他再一次看到眼前的景色逐漸綠意盎然時,騰格爾説:“內心十分的驕傲與激動!”

騰格爾為"騰格爾林"添綠 保護草原生態貴在堅持


騰格爾親自揮鍬培土

騰格爾接受中國網記者的採訪時稱每年回鄉種樹都輕車簡從,沒有招呼更多人參與,“只想安心地為這片草原的綠化做點兒實實在在的事情”。在採訪中騰格爾透露,今年計劃植樹20棵,不想浩浩蕩蕩搞一些“面子工程”“形式植樹”,因為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種上去容易,成活難。因此要親自揮鍬培土,細心研究規劃,選種一些適合這片土地生長的樹種,保證新植的樹後期有人照應,確保它們“必須成活”。

“要種成活的20棵,比種表面的200棵、2000棵重要得多。

“騰格爾林”始建於2013年4月,是騰格爾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建設之情,在故鄉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蘇裏格嘎查建立的防沙治沙造林綠化基地,規劃面積2800畝,是鄂托克旗四大義務植樹基地之一。至今已累計造林300余畝,栽植各類苗木3萬餘株,包括旱柳、沙地柏、樟子松等樹種。

騰格爾親自揮鍬培土

植樹節,他們在行動

如同騰格爾所説,草原生態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草原兒女,以及社會大眾,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在內蒙古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民眾以及非政府公益組織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開展著沙漠還林的工作。

張福金,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小永安昌村人。他曾經是全村公認的文化青年,手捧教師的“鐵飯碗”,一度讓人羨慕不已。可之後他卻“瘋”了。

張福金的“瘋”最初源於一場肆虐的沙塵暴。1982年春天,一場狂風用塵土籠罩了整個縣城,空氣裏都是一股子泥土味兒。看著窗外逐漸變成黃色的天空,坐在辦公室裏的張福金思緒萬千。碧水藍天、綠野遼闊,這是張福金記憶中的家鄉,也是他理想中的家鄉。如何讓家鄉從漫天黃沙中走出,張福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種樹造林。

“一開始買樹苗的錢都是靠種地、養豬牛羊的收入來支撐,後來收成不好,只能貸款。向農村信用社貸了30萬元的款,到現在也沒還清。”張福金的妻子楊翠蓮告訴記者。然而,缺乏資金對於當時的張福金來説,還不是最大的困難。雨水也決定著他的戰鬥成果——種下的樹苗能否成活。

隨後的幾年,國家鼓勵開發利用荒山荒坡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張福金順勢承包下村裏的三萬六千畝荒地,帶著他的夢想繼續征程。一切並不順利,種植費用要靠自己籌集,加之樹苗成活率低,種樹的高成本讓張福金舉步維艱。絕大部分時候,張福金沒錢去雇人,全靠自己扛著鐵鍬上山挖坑、澆水、種樹。

“再苦再難都扛過來了,我不後悔!”抬頭望向遠方一片綠海,張福金一臉滿足。“現在我已經種了兩千多畝樹苗,15萬棵,南山上,松樹、楊樹、山杏、檸條這些品種都有,如果這幾年收成再好些,我就多雇些人,大面積的種。到那時候,漫山遍野都是樹,滿眼望去都是綠色,不光好看,這裡的生態環境也會越變越好。”張福金説著,大聲地笑了起來,笑聲中活力與幹勁十足。

這位上海媽媽名叫易解放,為了完成兒子的遺願,從2004年起變賣房産,帶頭在內蒙古沙漠種下了200多萬棵樹。她發起的“億萬個人、億萬棵樹”公益活動在完成了庫倫旗科爾沁沙漠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的計劃後,目前她正計劃在阿拉善沙漠再造出1.3萬畝樹林。

2003年,易解放花了十幾天時間踏訪了內蒙古沙漠地區,沙塵飛揚,沙丘連綿的景象震動了她。回到家裏,她和丈夫毅然投入所有積蓄,變賣財産,以用兒子生命換來的“生命保險金和事故賠償金”作為啟動資金,成立名為“綠色生命”的公益性組織。

易解放與當地政府簽下協議,用10年時間在科爾沁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20年後,將無償捐給當地政府和農牧民。在協議上,易解放簽下了自己、丈夫和楊睿哲3個人的名字。

2007年,庫倫旗的百姓為楊睿哲建立了一個紀念碑,碑上鐫刻著易解放夫婦紀念兒子的一段話:“活著,為阻擋風沙而挺立;倒下,點燃自己給他人以光亮”。

易解放的丈夫楊安泰也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個公益行動中

在易解放看來,3月12日植樹節不是搞搞形式主義,作作秀,植樹一定要保證存活率,講究科學性。從2007年開始,她開始按棵算錢,雇傭當地的專業植樹人員來種樹。過去幾年,每年約有300人次志願者隨易解放赴內蒙古種樹。

為什麼要帶志願者去現場?易解放表示,只有去了那裏,目睹沙漠的乾燥,感受風沙刺臉的疼痛,才能體會綠色對那裏意味著什麼,而這是隔著電視螢幕和網路不可能體會到的。“一棵樹就可以解決4平方米的荒漠化問題。”她説,只有當自己的腳踩上沙子時,才能有最真切的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SEE)成立於2004年6月5日,是由中國近百名知名企業家出資成立的環境保護組織。協會是會員制的非政府組織(NGO),同時也是公益性質的環保機構,奉行非營利性原則。

善緣起于善因。2001年,中國企業家宋軍先生在內蒙古阿拉善盟斥資五千萬元建成月亮湖生態旅遊景區。之後3年多,這座沙漠生態景區吸引很多企業家陸續到訪,茫茫沙漠中的親身體驗,使企業家們深深感到中國西北的嚴重沙化,尤其是阿拉善作為近年威脅北京的沙塵暴發源地,每年以沙漠面積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逼近華北。正是沙塵暴的嚴峻挑戰,喚起了百位中國企業家共同的社會責任感,並將其匯集為一個事業——改善和恢復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的生態環境,減緩或遏制沙塵暴的發生,並推動中國企業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004年6月5日,百位中國企業家在廣袤的騰格裏沙漠裏排成一道歷史性的風景——中國首家以社會(Society)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Entrepreneur)為主體,以保護地球生態(Ecology)為實踐目標的NGO(非政府組織)公益機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正式誕生。作為發起人的80位企業家們承諾:連續十年,每年投資10萬元人民幣,以減緩阿拉善的沙塵暴為起點,致力於保護中國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人與人的和諧。

關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社交平臺的朋友可以了解到,協會正在努力履行著自己的承諾,並通過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植樹造林的行業中。

種植成果

捐贈書

當然除了真金實銀的捐贈方法,近幾年“雲端植樹”也頗為流行。例如阿里巴巴公司與阿拉善SEE合作的支付寶端“螞蟻森林”受到網友廣泛歡迎。網友可以通過步行、地鐵出行、線上繳納水電煤氣費、網上繳交通罰單、網路掛號、網路購票等行為來減少碳排放量。當環保行為達成將得到相應的“綠色能量”,“綠色能量”可以用來養你這棵虛擬的樹。當樹苗長大到一定程度,阿里巴巴承諾在阿拉善種植一棵真的樹苗。


支付寶端“螞蟻森林”截圖

(綜合:人民網、中國網、央視網等)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