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上班日,話説你有沒有覺得假期一晃而過,配上春節團聚就更是過得快。那麼,蒙古族的春節習俗和漢族有哪些不同?蒙古族的寶寶們春節時候也吃餃子嗎?阿雲嘎化身草原小百科,為您解析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叫“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幹薩日”,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
除此之外,蒙古族是活躍在我國北方的古老遊牧民族,牧民稱牛、馬、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五畜”。草原和牲畜是蒙古人生命的源泉,早在蒙古汗國建立的時期,這片土地就享有“遊牧民之國”的聲譽,其馴養牲畜的種類已相當完備,“五畜過年”等一些禮儀習俗形式也通過漫長的産生發展,傳承至今。
蒙古族很早就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裏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臺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係有五色彩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
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從正月初一晨曦微露的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全家人都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家庭拜年後,牧民們相互拜年。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裏,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蒙古族善歌善舞,節慶都離不開歌舞。禮節和尊長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和繼承。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牧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和情感。對於生存在茫茫草原的遊民來説,生態環境賦予了他們以畜牧業為生計的主要手段,他們為之傾注了全部心血、情感、技術、期望,從而獲得感情上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經濟上的收穫。
蒙古族過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實際上是從精神上達到了一個高度。直到今天,蒙古族對於天地的感恩,仍然讓這個民族充滿傳奇色彩。
(來源:阿雲嘎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