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牛汝極:“天山路通向亞洲所有地方”

2017-11-06 10:10:33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 作者:楊陽 | 責任編輯:王金梅
摘要:天山有著全世界最為典型的山地—綠洲—荒漠生態系統,其顯著的“濕島”效應保障了區域內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近日,記者就天山的歷史文化等相關問題採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牛汝極。

天山有著全世界最為典型的山地—綠洲—荒漠生態系統,其顯著的“濕島”效應保障了區域內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這一獨特的生態資源不但使其成為東西方交通的樞紐,而且東亞、北亞、西亞、南亞的古代文明也都與之息息相關。近日,記者就天山的歷史文化等相關問題採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牛汝極。

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範大學副校長牛汝極(資料圖)

絲綢之路存續的命脈

記者:天山作為世界著名山系之一,它有哪些地理特點?

牛汝極:簡而言之,天山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維度。天山處於北緯40°—45°,與溫帶氣候帶一致,適合人類生存和遷徙;又因為其東西走向的橫向延伸,可以使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西風環流能夠長驅直入天山東端。二是高度。天山平均海拔4000米,在雪線之上,可以高空截水,成為高山固體“水塔”,從而形成灌溉天山南北綠洲和草原的水源。三是長度。天山綿延2500多公里,是亞洲中部最長的山系,其大致相同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孕育了相同相近的生産方式和社會結構及其文化傳統,由此決定了天山南北的歷史板塊的整體性、連貫性和開放性。

記者:天山的地理優勢明顯,這也是它能夠成為溝通東西方交流的基礎。

牛汝極:因為有積雪,所以有天山水流以及天山綠洲和草原,所以有人類活動和道路聯通,也有了東西方的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流,從而推進了文明傳播和發展。可以説,沒有天山就沒有絲綢之路,就沒有東西方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如果説絲綢之路是亞洲活動的中心,那麼天山就是亞洲的心臟。因此可以説,天山是絲綢之路存續的命脈。

天山(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為什麼説天山沒有阻隔南北交流,反而促進了彼此的發展和進步?

牛汝極:天山山脈從地理上看,一方面具有劃分北方草原和南方綠洲的屏障和界標的意義,另一方面起到了連接南北的黏合劑的作用。歷史告訴我們,天山南北的居民始終存有渴望交流的願望。可以看出,天山不僅是兩种經濟文化圈的邊界線,同時也是接觸線、交匯線,兩種生活圈之間相互支援、互市交換推動了彼此的發展和進步,天山山脈還起到了引導草原遊牧民進入綠洲,並使之轉變為農耕民族的作用,從而構成了亞洲文明的軸心。

農耕遊牧的生命線

記者:天山的遊牧經濟非常發達,但由於遊牧經濟本身的脆弱性使然,因此物質交換就顯得尤為重要。

牛汝極:遊牧經濟有一個特點,其經濟形態非常單一。整個遊牧社會可以説就是跟著畜群走,這種單一的經濟就必然産生問題,相當脆弱。農耕經濟在傳統時代叫“自給自足”,遊牧經濟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遊牧經濟能夠獨立的存在,但是它對於農業社會的依賴性,要遠遠強于農業社會對遊牧的依賴性。遊牧人群必須從農業人群那裏得到必需的東西,必須要跟他們周圍農業人口進行一些交換。為了確保和加強與農業地帶的聯繫,就必須加強對農耕地區的政治統治和控制,保護其貿易線和商業圈。這就是遊牧國家發展和拓疆的動力和原因。

張廣達先生曾經提出,恰恰是遊牧民族充當了歷史使者,溝通了歐亞內陸兩端的交通,促進了物質文明和思想交流。看來,從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時起,亦即遊牧部落與人類其他群體分離以來,草原遊牧民族和農耕定居民族的相互交往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雙方的交往體現了雙方的相互依賴,因而雙方的多種多樣的交往方式,便構成了古代和中世紀歷史中內容豐富的篇章。可以説,天山是南北農耕遊牧社會的生命線。

馬背民族的遊牧生活(攝影:趙芮芬)

記者:歷史上的遊牧帝國與歐亞草原息息相關,他們的壯大與消亡有哪些規律性?

牛汝極:我們知道,最早的遊牧人群實際上是由西向東擴展的,如早期斯基泰人從黑海以北然後由西向東移動。但是在斯基泰人以後反反覆復出現的都是遊牧帝國在歐亞草原的最東端産生,如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遊牧帝國産生以後,到其強大的時候,其勢力就向西擴張。遊牧帝國瓦解以後,這些遊牧人也向西遷徙。

可以説,遊牧帝國強大了就往西遷徙,失敗了也往西遷徙,這幾乎就成為一個慣例。我們看到整個歐亞草原的歷史,在斯基泰人以後,它的活力好像老是在東部,遊牧帝國是在東部形成的,形成以後就向西擴張,失敗了就離開東部草原往西走,不斷地持續這樣的一個過程。遊牧人的這個東西往來的通道大多是經過天山的北道完成的。

記者:我們再回到天山,它對於當地的生業形態主要産生了哪些影響呢?

牛汝極:天山山脈對於山北的遊牧民族來説起到了將其政治勢力推向南方的作用,而對於山南的綠洲民族來説則是通向北方進行貿易的道路。這座山的一個作用就是引導草原遊牧民族流入綠洲並使之轉變為農業民族。從地理上講,天山山脈一方面具有劃分草原與綠洲兩種地帶的屏障的意義,另一方面又具有連接南北的黏合劑的作用。

亞洲文明的“十字路口”

記者:對於整個亞洲而言,天山處於何種歷史地位?

牛汝極:從亞洲大陸整體來觀察亞洲動態,可以説,天山路通向亞洲所有的地方。古代亞洲具有代表性的勢力,全都與天山路相聯繫,並以此十字點為中軸而進行活動。東西交通、農牧交往構成了無數的“十字路”,並産生了世界的幾大文明。沒有天山,就沒有玉石之路、陶瓷之路、絲綢之路、香料之路,進一步可以説,沒有天山就沒有世界東西方和南北間的文明交流、交換、交融。

當然,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匯聚不僅僅依賴地理因素,還取決於相關地區、國家及部落的社會發展和政治關係。地理因素在解釋歷史現象上也是有局限的,因為有些歷史現象僅靠地理因素説明不了歐亞內陸古代文明匯聚的內涵和深度,有時也回答不了不同的部族或群體對文明的借鑒、取捨和選擇。有時候,決定對外來文化取捨的往往是不同群體適應自身發展水準需要的動力。人類總是在爭取滿足自身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之中創造著自身的歷史。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