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熱點新聞>

馬背長歌——蒙古人與蒙古馬

2016-04-07 11:29:17 | 來源:烏蘭察布文化研究 | 作者:金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      蒙古人離不開馬背,蒙古馬離不開蒙古高原。在蒙古族諸多文化中,馬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沒有馬群的草原是個殘缺的草原,也是沒有生氣的草原。

 蒙古人離不開馬背,蒙古馬離不開蒙古高原。在蒙古族諸多文化中,馬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沒有馬群的草原是個殘缺的草原,也是沒有生氣的草原。

  兵民合一  戰馬當先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戰勝了敵人,統一了北方諸部,創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這不但歸功於勇猛善戰的蒙古將士,也取決於為數眾多而又品種優良的蒙古馬,蒙古帝國當時可稱為世界上養馬業最發達的國家。據有關史料顯示,蒙古帝國建立初期,有人口88萬,按每人一匹馬計,就近百萬匹,何況參戰兵員每人平均馬匹都在五匹以上,馬的數量更是可觀。

  蒙古族早期組織的軍隊全部是騎兵,沒有步兵。《黑韃事略》載:“其軍即民,年十五以上者皆有騎,而無步卒;人二、三騎,或六、七騎,五十騎謂之一糾。”説明蒙古人都是在馬背上長大的,每一個人從小就學會了馬上戰鬥的技能。如,嬰兒在襁褓時長輩就會把他挂套在馬背行走;三歲左右讓其騎在氈鞍拽緊馬鬃隨眾人奔跑;四至五歲,為其準備弓箭等物;七、八歲時進行乘馬射箭和砍殺訓練。蒙古人平時以放牧和狩獵為生,在發生任何緊急情況的時候,人人都能立即跨上坐騎,投入到對敵人的戰鬥中,或者參加到與天災獸禍的鬥爭中去,在緊急情況下,全部蒙古人都是勇敢的騎兵戰士。

  蒙古人騎馬射箭的功夫很高,正如古代兵書所雲:“馬走如龍,矢行似電。”他們在作戰時像龍飛電閃般衝入敵陣,出其不意,使之遭受到重大損失。成吉思汗的親徵以及窩闊臺汗所派出的軍隊,所以能夠在東征西戰中屢獲戰果,都得利於蒙古馬。可以斷定:十三世紀時,每一個蒙古騎兵,都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雖然成吉思汗是當時的民族英雄和偉人,但是,如果沒有成千上萬馬的腳力和背力相助,也不可能實現其統一大業。

  在近現代的戰事中,蒙古馬也不乏其功績。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察哈爾官兵捐馬3600匹,支援反侵略戰爭。清政府增調察哈爾蒙古騎兵2000名駐防天津;咸豐九年(1859年)二月,察哈爾精選的1000騎兵又赴天津調遣;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察哈爾1000騎兵調赴山東軍營駐防;同治十一年(1872年),僧格林沁從察哈爾調2000騎兵,赴徐州與太平軍殘部作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內蒙古的騎兵部隊靈活機動、英勇頑強,威震四方。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第四師,配合察哈爾騎兵旅、綏遠騎兵旅、騎兵第十六師等友鄰部隊共同戰鬥在華北戰場,馳騁在塞北草原,活躍在錫察烏盟地區。同時,在著名的察綏、平津、綏北等戰役中展英姿、顯騎威、示雄風,取得了顯著的戰果。為內蒙古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的紅馬連、白馬連還參加了開國慶典閱兵儀式。因此説,蒙古馬既是主人的伴侶又是貼身侍衛是毫不誇張的。

  完善制度  馴馬有方

  成吉思汗時代的馬政,主要是為軍事服務的。成吉思汗沿襲了匈奴人的社會管理制度,實行十進法。成吉思汗親徵乃蠻之前,即1204年春,認真整頓了他的軍隊的編制,正式任命了千戶(千騎長)、百戶(百騎長)、牌子頭(十騎長)等等。同時,從千戶、百戶、牌子頭等的子弟中,選拔出550個優秀者,任命為怯薛歹(衛士)。這個怯薛歹是成吉思汗身邊的護衛,而不是警衛成吉思汗大本營的全體人員。如果把警衛成吉思汗大本營的全體人員稱作衛士的話,怯薛歹正是衛士中的近衛。兩年後,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稱大汗,隨著就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怯薛歹規模,在他稱大汗後大為擴充,達萬人之多。

  一萬人的怯薛歹,再加上怯薛歹的從士,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隊伍,這個隊伍不僅人人都必須騎馬,還得有備用的從馬。這些馬由哪來的問題,是在成吉思汗建立怯薛歹制度的時候解決的。成吉思汗規定千戶子弟怯薛歹以及從士的乘馬,從千戶屬下的馬群中帶來,百戶子弟怯薛歹及從士的乘馬,從百戶屬下的馬群中帶來,牌子頭子弟怯薛歹及從士的乘馬,從牌子頭屬下的馬群中帶來。毫無疑問,這是無償徵用的。這個徵馬制度,是蒙古帝國建立初期馬政的一端。徵用一般士兵的馬匹,支給近衛士兵騎乘,這是成吉思汗最方便的措施,也是蒙古國家實行軍馬供給的開始。

  成吉思汗對馬政是十分重視的,非常關心軍馬的牧養和補充問題。他任命牧馬者為“哈赤”或“哈喇赤”(牧馬官),為千戶或百戶,並規定牧馬者的這種千戶、百戶待遇為世襲制度。僅從這一點就説明馬在蒙古帝國時的重要地位。

  成吉思汗在數年孤軍萬里的大遠征中,最難以解決的是軍馬的補充問題。成吉思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經常派出若干部隊搶奪敵人的馬群。戰馬的休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成吉思汗命令他的下屬要善於發現好的牧場,以便讓戰馬能飽食青草、飽飲好水。

  總之,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軍隊是從來不用錢買馬的。到了忽必烈汗時代,元朝的養馬用馬的官制逐漸趨向明確完整。如,關於騎乘馬匹事項,至元二年(1265年)還作出如下規定:

  一、蒙古兵之所有馬匹,由千戶之處(千騎長之本營)管理,押上烙印後,調查數字。如有死亡,由千戶處確認其事實後呈報。請求補充之際,千戶處把割符騎乘許可證一併上交;得到補充許可時,立即上報其數字。

  二、漢兵之所有馬匹由萬戶處(萬騎長之本營)管理。押上烙印後,調查數字。如有死亡,由萬戶處確認其事實後呈報。請求補充之際,萬戶處把割符騎乘許可證一併上交;得到補充許可時,立即上報其數字。

  三、站戶之所有馬匹由總管府報告其數字,押上烙印。但只限于供給使臣之乘馬。如有死亡,總管府交騎乘許可證,加以補充。站戶之家屬不許濫騎馬匹。

  四、各路總管府之長官,達魯花赤蒙古人部下之漢人不得超過20人,而且其部下漢人之乘馬限于各一匹。總管(次於達魯花赤之官)之乘馬為十匹,同知(次於總管之官)之乘馬七匹,治中(次於同知之官)之乘馬六匹,府判(次於治中之官)之乘馬五匹,經歷、知事、委差官之乘馬各三匹,照磨、檢法、提控、令史、通事、譯史之乘馬限于各二匹。

  五、轉運司、拘榷官(專賣官)之乘馬限于各二匹。各路總管府之奧魯赤(蒙語,在鄉軍人)之乘馬也限于二匹。

  六、州官之達魯花赤、長官(次於達魯花赤之官)之乘馬各六匹。同知以下之乘馬各五匹,吏目、孔目官之乘馬各二匹,司吏、差委之乘馬限于各一匹。

  七、南京(已亡金國之南京,即現在之開封)警巡院之捕盜司、司縣官之乘馬各三匹、主典之乘馬各二匹、司吏之乘馬各一匹,捕盜、弓手之乘馬限各一匹。

  八、金、銀、鐵、錫及掌管其他冶金之官吏,其乘馬只限一匹。

  九、倉庫、市場等的官吏,其乘馬限一匹。

  十、管理工匠、打捕戶等官及投下(蒙語,王公、駙馬、功臣等的分地)的管民官、總頭目官之乘馬各五匹,首領官之乘馬二匹,司吏、差委之乘馬限于各一匹。

  十一、鷹房子(鷹匠)之頭目,其乘馬三匹,鷹房子之乘馬限一匹。

  十二、僧、道士、秀才、也裏可溫、答失蠻、畏兀兒、太師(獲有太師尊號之高僧)等,對其中德高望重、朝廷有特殊照應者允許有騎乘。

  十三、關卡、要塞、渡場等之守備,其頭目乘馬二匹。

  十四、所有得到許可之乘馬,都由該有關官廳管理,報告其數字。另外,要押上烙印交付割符之證明。如有死亡,要呈報其情;要求補充之際,交付許可證,然後於河北地方購買。對數字報告不確實,故意不押烙印者,不持上司所發之許可證者,擅自補充者,要嚴厲懲罰。

  這些規定的出臺,充分説明使用馬匹是有限制的,可謂保護乘騎、繁育馬群的有力措施。

  蒙古人的養馬,有一種獨特的方法。牡馬生下來一、二年間在草地上進行精心騎乘訓練,並使其飽食青草,達到膘滿體壯。到長出四齒時就去勢。這種去勢的馬蒙古語叫阿塔思,漢語叫騸馬。這樣早去勢的馬矯健、勇壯,而且有力、柔順,能耐寒冷氣候。

  去勢後的馬經二、三年在草地放牧後,再次騎乘,並向最初騎乘訓練那樣再次教練。經第二次教練,馬的性情已較溫順,步法也很理想,不會咬人和踢人。騎馬的人在馬背上感到很平穩。下馬後不用拴馬,馬也不會離開遠走。另外,成百匹、千匹整合的馬群也沒有嘶叫聲。在教練中,白天絕不給飼料,到了夜裏在草地上放牧,拂曉又備起鞍子騎乘,雖然騎乘完了不用拴住,但作為養馬法,必須拴在柱子上,使馬仰起頭,等到氣息完全平靜下來,四蹄冷下來後,才開始在草地上放牧。因為馬經過奔跑,疲勞還未恢復的時候就吃草、飲水是很有害的。

  戰馬在參加戰鬥後,必須在草地上放牧,使其飽食青草,飽飲好水,這中間絕對不騎乘。只有再次戰鬥鄰近的時候,才把馬從牧地趕回營地,拴在馬柱子上。然後,僅僅喂少量的草料,經一定的時間以後,肥膘收縮,身體壯健,這時可繼續騎乘數百里路。這種養馬法,雖經長途跋涉,但馬少汗,耐力不會減弱。行進中絕不喂草、飲水。因為在勞累緊張中飲食的話,馬攝取的東西不僅不能變成營養物質,反易生病。因此,特別忌諱這一點。

  另外,成吉思汗時代對馬匹的訓練也很注意,在平時,他經常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技術演習,狩獵就是他的一種重要軍事演習的形式。他不僅自己重視狩獵,也要求子孫必須知道狩獵的重大軍事意義。成吉思汗認為,狩獵不但能使士兵更加勇敢頑強,也能提高軍馬的品質,使馬增加對敵人作戰的技能。

  草原神畜  多種功能

  遍佈草原的各式敖包,是蒙古民族祭祀蒼天、神祇、祖先的地方。每當祭祀活動開始之時,要選一匹白駿馬或黑駿馬加以點綴,並繞火堆一週使其成為神馬放生。作為神畜的馬匹要在這片草原上自由生息,任何人不得打罵,不得騎乘,不得交易。反之,會受到長生天的懲罰。

  蒙古馬是我國北方主要畜種,歷史悠久,數量多、分佈廣。蒙古馬體質粗壯結實,體格不大,軀體粗壯,四肢短粗而結實有力,屬兼用型品種。它能適應惡劣的氣候及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戀膘性強,抓膘迅速而掉膘緩慢。蒙古馬既有軍馬、驛馬、賽馬、役用馬、桿子馬、牧馬等之分外,還有乳用馬。蒙古人自古以來愛喝馬乳釀造的馬乳酒(亦稱酸馬奶)。它具有清涼下火,幫助消化,治療潰瘍之功效。

  馬乳,蒙古語稱“額蘇克”,或叫“愛日格”,現在蒙古語基本定名為“其格”。其釀造方法極其簡單,把馬乳灌在皮袋或壇子裏,晝夜不斷的攪拌數日,稍帶酸味的時候,就可飲用。馬乳酒的顏色白而混濁,味酸而口感清涼。攪拌延續到七、八天時,白而渾濁的顏色漸漸澄清透明,腥味也會消失,口味略甜,完全成為清酒。這種酒僅限于蒙古大汗及其親族或高級官吏等上層人物飲用。上層人飲用的馬奶也叫細乳,普通人飲用的馬奶稱作粗乳。

  蒙古人不分上下富貴貧賤,在日常飲用、供奉神佛、設宴待客等方面,都離不開綠色天然營養品——馬奶酒。古代,馬乳也是蒙古兵的軍糧之一。蒙古人的糧食是以羊肉和馬乳為主的。在平時,一匹馬要配備六、七隻羊。一旦出征,蒙古兵必須按軍馬一匹、羊十余只的比例配備。擠下的馬奶可放涼後直接飲用,也可將生乳煮熟凝固後,做成粉末,需要時加少量泉水或清水放進革袋裏搖勻引用。一匹牝馬之乳,可供三人就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推進,一時稱雄草原的蒙古馬逐漸被動力機械所代替;古老的倒場遊牧業,也被定居、輪牧、禁牧所變更。在蒙古馬數量銳減的景況下,它仍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人們的健康和娛樂不停地服務著。例一,酸馬奶(其格)已由普通的飲用品跨進醫療行列,被當作慢性支氣管炎、胃腸道潰瘍、粘膜炎、胃液減少、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等病症的輔助治療品;例二,繼續保持蒙古族男子三項競技的首選項目,那達慕盛會、祭敖包活動、大型慶典等均離不開它的矯健身影;例三,旅遊業的升溫,給馬的主人開闢了招財進寶的途徑。很多草原旅遊點按小時收取乘騎費,每小時的進帳都在100~200元之間,一季度下來,收入也算斐然。例四,雖然蒙古人通常不殺馬吃肉,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馬肉成了搶手貨。因馬肉中脂肪的含量低於牛、羊、豬,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61~65.5%,特別是不可代替的油酸和亞麻酸含量多達15~20%。因此,獨具特色的蒙古馬肉成為很多國家的高級補品,除利用鮮肉和加工製成多種高級肉食品外,還把它作為其他肉類加工的必須添加劑,使之成為飯店民宅餐桌上的優等食品。

  當年的蒙古馬隨著歷史的車輪離我們遠遠而去,如今的蒙古馬雖不及那年月馬匹的耀武揚威,但也不乏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願蒙古馬與蒙古人同在,與大草原共存!

  (作者簡介: 金海,蒙古族,烏蘭察布市地方誌辦副調研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