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科學的魅力
中國正在從“製造”轉向“創造”,這樣的變革需要眾多優秀科學家的參與和貢獻,段慧玲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為“中國創造”提供一些動力,但她更想做的是讓更多懷有夢想的年輕人能投身科學,一起為中國創造更加精彩的未來。
段慧玲帶的學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她堅持老師必須完成其責任和義務,授業解惑。她認為老師要幫助學生成長,幫助他們設計怎樣做學術,而不是讓他們做導師的勞動力。她帶本科生做科研有一套細緻的程式:每週有組會,安排研究生與本科生配對合作,隔月要寫報告彙報進展,對課題能否進展要及時給她反饋。
段慧玲對學生的要求是基於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她總是做事為人以身作則,言出必行。她樂於幫助最有潛力的學生,也給興趣、能力不在學術方面的學生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她心中學生都各有所長,哪怕是轉行的學生她也相信在受過她的建模思維訓練後能在其他行業做出成績。
培養了出色的兒子
段慧玲培養了一個出色的兒子。
談起兒子,段慧玲總會流露出自豪和欣慰:“我沒有很多時間陪他,但是一些關鍵性的比如怎麼做人,怎麼與人相處這些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反覆點到,要讓他做到。”她不會因為無暇管孩子而放縱孩子,也不會因為對科研的要求嚴格而成為“虎媽”,而是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她默默扮演著麥田守望者的角色。
段慧玲和兒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她認為在和孩子的溝通中進行啟髮式教育比單純説教更重要。
有一次,孩子在未來道路的選擇方面與段慧玲探討。兒子説他現在有兩條路可選,第一條是他知道如何做,預期的結果都很清楚,第二條是中間的很多環節不清楚,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困難,結果難預期,他應該選那一條路?段慧玲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邊講邊和他畫出兩條路線,第一條是大多數選的路,挑戰性不大,結果不一定是最好的;第二條是少數人選的路,參考路標少,可能要自己披荊斬棘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但是,只要堅定信念,勤奮努力,結果肯定非常好,也會給後面的人樹立路標。兒子思考後選擇了第二條路。
2014年9月,這位從小挂著姓名卡、繼承段慧玲自立自強性格的孩子,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攻讀物理專業。同自己的母親一樣,他也將科學視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
段慧玲語錄
生命的精彩在於探索未知,生命的快樂在於解決困難。正因為我們不斷遇到困難也不斷解決困難,精彩的未來才會在勇氣和探索中慢慢浮現。
靜下心來做研究也是一種習慣,我不覺得有多麼辛苦,我覺得我從中得到了快樂。
我不喜歡沒有挑戰的工作和生活,就是説,如果現在能看到退休時是什麼樣子,那樣活著就沒有意義了。
段慧玲
段慧玲1970年出生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敖包鄉。現任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主任、兼固體力學學科點主任,北京大學“高能量密度物理數值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表面彈性力學理論、非均質材料的力學和物理性能預測、奈米尺度彈性理論、薄膜異質結構力學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The Sia Nemat—Nasser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中國力學學會青年科技獎、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德國洪堡學者基金、英國皇家學會博士後基金等多項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