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王堃:草原無字盡文章

2016-03-21 11:21:10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楊麗萍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2008年7月,我國第一次承辦的國際草地草原學術大會在呼和浩特隆重召開,這也是國際草地學會與國際草原學會兩大國際組織首次聯合開會。

恢復河北壩上草原

王堃從河北壩上草原考察開始,一頭扎進草原,一幹就是30多年。

1985年,王堃第一次到河北壩上草原考察,他被當時草原退化的現狀驚呆了,這哪是草原,分明就是荒漠!退化草地生態恢復重建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他望著這幾近不毛之地的退化草原,暗下決心一定要去啃這塊硬骨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採取圍欄禁牧、休牧措施,以應對不斷加大的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問題。

王堃帶領的團隊用多年的研究實踐,從退化草地形成機理和恢復理論入手,分析了草地圍欄禁牧後的植被變化,提出了植被恢復指數及計算模型,利用該模型對內蒙古巴林右旗和河北壩上圍欄草地進行實證,表明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草原的解牧時間分別為2—3、3—5、5—8和大於10年以上,與實際情況較吻合。該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次對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解牧時間進行量化,為國家制定草地保護與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世紀末,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還多處於起步階段,加之我國氣候迥異,草地類型複雜,科研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王堃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全面的探索,以水、土、氣、生為主線,開展土壤修復、草地補播、禁牧休閒、劃區輪牧等多項措施。結合承擔的國家973課題、863項目、自然基金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取得多項技術成果和專利。

2000年1月,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研究站在河北沽源縣蘇魯灘草原成立,已經成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的王堃,是第一批進站的專家,他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研究站點。一頂帳篷搭在荒郊野外,沒水沒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圍繞農牧交錯帶草地農田界面研究,他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艱苦的探索換來了豐收的喜悅。本世紀初,他獨著的《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和《草地植被恢復技術》出版了,這是國內關於草地生態恢復方面的第一本專著。

2005年7月,該研究站被確定為“農業部草地生態環境重點野外實驗站”;同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為“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這是國家首批批准的36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之一,也是中國農業大學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野外站。王堃被任命為該站站長。標誌著我國農牧交錯帶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多年研究基礎上,王堃提出了以土壤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復理論,2013年受邀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論壇上作了題為“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裂谷’形成及修復途徑”,受到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草原退化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它是多因素造成的系統複雜問題。而以往的退化草地恢復多注重於植物改良,王堃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發現土壤是生態恢復的關鍵,創造性地提出了“改良土壤——增加植被——綜合管理”的人工促進修復理論技術體系。20多年了,不管風吹雨打,不論職務變遷,他一門心思地盯著這片草地,細心琢磨,反覆試驗,終於探索出了適合我國乾旱草原生態恢復的有效途徑。如今這片草原已經呈現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天上百鳥歌唱,地面蘑菇圈散佈,夏季的金蓮蜂飛蝶舞、泉水奔涌、風光無限。這是國內草地植被成功恢復的典範。

1  2  3  4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