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在艱辛的打工中積累
1998年秋天,劉巧芝和丈夫辛勤耕耘的3畝豐收在望的麥田,被一場百年不遇的雹災擊毀。面對顆粒無收的慘狀,劉巧芝愁腸百轉,為了生存,劉巧芝舉家西行,落足烏海,開始了坎坷的打工生涯。
幾乎所有從農村出來在城市討生活的農民工所幹的體力活兒,劉巧芝都體驗過。諸如去建築工地當小工、蒸饅頭、打餅子、開飯館、賣粉條、打掃衛生等。讓她最難以釋懷的是,夏天烤餅子時,爐溫達100攝氏度以上,再加外面的氣溫30多攝氏度夾擊炙烤,她的胳膊和手常常被火爐燒出燎泡。但想到兒女可以在烏海上學、生活,自己可以買想讀的書和寫作的紙筆,她把這些苦楚默默地吞咽了。
當得知烏海有個《北方作家》的刊物時,劉巧芝就把自己在打工間隙寫下的文字,一次次地投遞過去,隨後還給《烏海日報》副刊投稿,從而結識了喬澍聲、郝逸雲等作家和編輯,並得到他們熱情指教。毎當看到自己的心血變成散發著油墨馨香的文字時,她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間,她又創作了約22萬字的長篇小説《貓眼》,中篇小説《林嬋》以及短篇小説《丁香之死》《花落花開》《城市裏的窮人》等。這些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流瀉著她對家鄉和第二家鄉烏海的深情厚意,也真實地反映了自己對打工生活的“切膚”之感。
我區作家、文學評論家劉金梅評價她的作品時説:“這些文字,全然不像出自一個為生計而艱難生活著的打工婦女之筆,但又最該是一個靠苦力靠雙手來討生活的女人全部人生積澱。劉巧芝用幾十年始終如一的情懷,來實現和完成著只屬於她個人的生命追求,體現出人活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