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內蒙古:跑好非遺傳承的接力賽

2016-01-14 14:20:37 | 來源: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 劉春 史美越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近幾個月,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四胡、馬頭琴音樂、蒙古族服飾、好來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8名傳承人進行了搶救性採錄,每位傳承人口述採訪時長在5小時以上。

近幾個月,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四胡、馬頭琴音樂、蒙古族服飾、好來寶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8名傳承人進行了搶救性採錄,每位傳承人口述採訪時長在5小時以上。搶救性記錄工作形成的錄音、錄影、文字記錄等影音及圖書資料,進行必要的素材加工或數字化加工後,納入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主體,很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保留了下來,記憶著草原歷史,延續著文化根脈。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當前,一些傳統絕技絕藝正面臨著因傳承人的去世而絕跡的現實。據介紹,我區42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中,目前已有5人離世,超過60歲的佔總人數的1/3以上。如何跑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接力賽,已經成為迫在眉睫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接棒,搶救性保護完善第一手資料

目前,通過頂層設計和各方努力,內蒙古自治區區已經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網路,取得了較好的保護成果。

近1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區有2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78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此外,還有34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和1000多項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蒙古族長調民歌和蒙古族呼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無疑是最為重大的突破,這一突破使我區的非遺保護有了世界名片。“沒有自治區對非遺的保護,不少優秀的非遺項目恐怕就消亡了。”一名非遺傳承人説。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區目前已經完成全區第一次非遺普查。通過普查,收集整理文字468.8萬字、圖片68477張、音像1353小時和影像資料2141小時;共發現傳承人22962人,收集40371條線索,深入調查1312項,登記實物8104件,收集珍藏4661件,使非遺資源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整理,為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傳承性保護、生産性保護等系列措施深入開展以來,我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局面煥然一新。

“內蒙古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對自治區具有代表性的10大類、70個重點項目進行了有計劃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編輯出版了《內蒙古蒙古族傳統服飾典型樣式》等著作,搶救性發掘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區先後設立6個蒙古族長調民歌、呼麥保護傳承基地,還有13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67個自治區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10個為國家級)。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區還在上百所大中小學校開設非遺傳承教學課程,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傳承進校園。

來自阿拉善盟阿右旗的國家級非遺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83歲的淖日吉瑪説:“非遺傳承的‘千校萬戶’計劃體現了自治區對文化遺産傳承人的重視,我將會盡最大努力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傳授給孩子們。”

2014年,阿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責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這也是我區首家國家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到目前,我區已經有90多個項目通過生産性保護得到有效傳承,古老技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來自阿拉善盟的非遺傳承人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上表演節目。

1   2   3   4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