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李果仙:藝術離不開老百姓

2015-10-26 13:31:22 | 來源: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 張玉福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李果仙,道情劇種的傳承人,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李果仙13歲學戲,14歲登臺演出,15歲成了主角,16歲就代表白泥井鄉業餘歌劇團參加了“全區基層業餘文藝隊匯演”和“全盟工人業餘文藝隊匯演”,均獲得表演藝術一等獎。

紅、黑、生、旦、醜樣樣能演

1971年,達拉特旗烏蘭牧騎解散,演藝人員都下放到各工廠,李果仙被調到達拉特旗造紙廠當了工人。直到1981年,她被時任達拉特旗旗委書記張文斌發現,説這麼有功夫的好演員放到造紙廠不是浪費人才嗎?於是將她調回達拉特旗文化館。

李果仙不僅民歌、二人臺唱得好,演道情戲更拿手。“道情九彎十八調,幾個調調一大套,套套裏頭有彎彎,彎彎裏頭有調調”,在她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紅、黑、生、旦、醜樣樣能演。道情戲裏她演過《曹莊殺狗》《李逵搬母》《三賢》《殺樓》《老少換妻》等劇目;在地方戲大型歌劇中演過《挑女婿》《朝陽溝》《孔雀東南飛》等;《走西口》《打金錢》《打櫻桃》《打鞦韆》《挂紅燈》等二人臺劇種裏的主角她幾乎都演過。5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在道情、二人臺等戲劇中李果仙成功塑造了幾十位朝代不一、性格迥異、地位懸殊的藝術形象。

李果仙是一位創造性和發揮性極好的演員,她的名聲十分“火”,特別是在文革前的廟會演出中,每年一到農曆五月二十前夕,十里八鄉的人們都爭著搶著訂她的戲,如果暫時訂不上,寧可晚看幾日也要等著她……

李果仙有名了,走紅了。可她沒有以此向政府要待遇、向百姓要“出場費”,相反卻開始覺得自己更應該好好回報觀眾,她説:“我能紅起來,都是老百姓捧起來的。”她把榮譽作為服務百姓的動力,每年堅持演出五六十場戲,足跡遍佈全旗的村村社社,成為城鄉觀眾和戲迷們十分喜歡的演員。

上世紀80年代初,全旗在“文革”期間中斷的“扭秧歌”“耍龍燈”“跑旱船”等群眾性文藝活動又恢復組建,為幫助和輔導各地創辦秧歌隊,李果仙走村串鄉忙得不可開交。不管風寒天還是炎熱天,她每天都按時到場,扭、扮、唱、走場等形式和技巧每天都要帶領隊員反覆演練數百遍。幾個小時下來,早已汗流浹背,衣褲都被汗水浸透了,儘管格外忙碌也沒報酬,可她還是十分開心。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