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李果仙:藝術離不開老百姓

2015-10-26 13:31:22 | 來源: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 作者: 張玉福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李果仙,道情劇種的傳承人,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李果仙13歲學戲,14歲登臺演出,15歲成了主角,16歲就代表白泥井鄉業餘歌劇團參加了“全區基層業餘文藝隊匯演”和“全盟工人業餘文藝隊匯演”,均獲得表演藝術一等獎。

李果仙,道情劇種的傳承人,在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她那高亢激越、獨具個性的唱腔和揮灑自如、細膩傳神的表演,至今讓觀眾記憶猶新。

  成為烏蘭牧騎演員

李果仙是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吉格斯太人,1945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沒什麼手藝,以打工為生。她6個月時,母親因病離開人世,之後她寄居在姑姑家,10來歲才回到父親身邊。少女時代的李果仙愛蹦愛跳、活潑大方。她天生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音和優美的音質,人長得又漂亮,13歲那年,白泥井鄉業餘歌劇團到吉格斯太演出時,劇團領導發現了她,將她招到劇團當了演員。

李果仙13歲學戲,14歲登臺演出,15歲成了主角,16歲就代表白泥井鄉業餘歌劇團參加了“全區基層業餘文藝隊匯演”和“全盟工人業餘文藝隊匯演”,均獲得表演藝術一等獎。生性有一股執拗勁兒的她,除刻苦自學外,還先後拜土右旗二人臺表演藝術家張高換和河曲縣道情戲表演藝術家四毛眼為師,她不恥下問,勤學苦練,演技一天比一天出彩,很快就成了劇團的臺柱子。無論是演道情戲還是演二人臺等地方劇,她扮相俊俏,唱、做、念、舞俱佳,尤以唱功見長,她發聲、吐字、用氣都很講究,行腔自然流暢、潤腔裝飾細膩,表演傳神,總是叫人“看了還想看”。

1966年,李果仙調到達拉特旗歌劇團,劇團後更名為達拉特旗烏蘭牧騎,當時劇團主要以演“革命樣板戲”為主,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二人臺和道情戲的鑽研。那時的演出極其辛苦,年三十要慰問工人,大年初一要慰問解放軍……雖然一年也掙不了200塊錢,可演員們個個勁頭十足。一次在包頭石拐演出時,李果仙如廁時褲腰帶突然一斷兩截,當時身無分文,這讓她很尷尬,一位熱情的房東大姐花了兩角錢給她買了一條新褲帶,才解了燃眉之急。李果仙吃苦耐勞,安貧樂藝,和團裏的師兄師姐們一起,背著行李,走南闖北,四處奔波。那時每到一個村子,往往要步行30多裏地,一天下來腰酸腿疼,有時兩隻腳腫得連步子都邁不開。

在農村,演出條件特別簡陋,可李果仙從沒有嫌棄過,她和所有的演員一起吃、一起住,有時吃在老鄉家,她和老鄉相處得像一家人,還幫著他們擔水、掃院幹農活兒。她説:“老百姓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老百姓。”心繫農民群眾,情注基層舞臺是她的服務信念。

1   2   3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