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草原之子瑪拉沁夫

2015-08-07 16:10:57 | 來源: 正北方 | 作者: 曉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他是當代中國著名作家,被老舍譽為“文壇千里馬”。瑪拉沁夫以小説聞名於世,又是散文家、電影劇作家和歌詞作家,文學界老前輩老舍曾稱他為“文壇千里馬”。草原賦予瑪拉沁夫方剛血性和細膩的情感,他始終背負民族的重托,用筆表達出對草原、民族的摯愛,草原、遊牧文化始終牽動著他的心。

敖包是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神的象徵,也是牧民行路的標誌。如果沒有《敖包相會》這首歌曲,敖包無論如何也不會與愛情沾上邊,因為蒙古人到敖包相會主要是祭敖包。如今,這首人人都能唱的《敖包相會》,成為祝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表達方式。

1951年,瑪拉沁夫寫了短篇小説《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後被改編成電影《草原上的人們》,敖包相會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戰勝敵人後相會的一個情節,也是插曲《敖包相會》男女對唱的鏡頭。瑪拉沁夫將插曲的歌詞寫好後,交給編劇海默磋商,又拿給影片作曲著名的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在東蒙民歌《韓秀英》的基礎上進行加工,一首抒情優美的《敖包相會》曲譜就這樣問世了。(曉梅)

報道“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的《人民日報》上,瑪拉沁夫曾發表了整版的報告文學《最鮮艷的花朵——記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和玉榮》,將龍梅和玉榮的感人事跡報道給全國人民。

瑪拉沁夫當時在白雲鄂博,聽説了龍梅和玉榮的事跡,就專程去採訪了已經轉到呼和浩特市的醫院進行治療的姐妹倆,當時兩人還不會説漢語,他就用蒙古語和她們交談。為了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他既沒有表明身份,也沒有做筆記,只是一起聊天。

龍梅和玉榮在夜晚的暴風雪中專注于護羊,對於走過的路程也只能記住大概。為此,瑪拉沁夫根據小姐妹的描述,和她們的哥哥一起,親自走了一趟當時的路線。此後,瑪拉沁夫又相繼訪問了龍梅和玉榮的親人,終成此篇。(曉梅)

青創會上與周總理交談

1956年春天,26歲的瑪拉沁夫從草原來到北京參加青創會。那一次他面對面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交談。以下是瑪拉沁夫記述的交談內容:

剛見面周總理握著我的手問:“哎,瑪拉沁夫,你漢語怎麼講得這麼好啊?”我説:“我年紀小就參加革命,一直跟漢族同志在一起……”周總理讓我跟他坐在沙發上,繼續剛才的話題:“你學會漢語很好啊,不但可以與漢族同志進行交流,而且也可以通過漢語與其他少數民族進行交流,甚至可以進行國際交流,所以我主張少數民族同志要學會、學好漢語。”

我不停地點頭説“是”。

總理話鋒一轉,提高聲音又説:“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同志,要學會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這樣做不只是為了便於交流,更重要的是表達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能真正團結,團結搞好了才能齊心協力,共同建設國家。”

總理了解了我深入生活的情況後,便關心地問起到草原走訪基層時是走路還是騎馬。我回答説,牧區新來的幹部一到位,就發給240元錢,叫我們自己去買乘騎。草原太遼闊,靠走路,誤事。總理一聽,高興地笑著説:“對,對,馬跑總是比人走快嘛!”説得我也第一次輕鬆地笑了…… (明江)

《茫茫的草原》

為何無緣茅盾文學獎

茅盾先生在1962年著專文評論瑪拉沁夫的作品,認為:“瑪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積累,同時他又富於詩人的氣質,這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風格——自在而清麗。”

瑪拉沁夫憑藉《茫茫的草原》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長篇小説獎後,作品被譯成英、法、俄、日等10多種文字,還曾出國參加過多次國際文學討論會或作家會議。

但是作為茅盾先生稱讚過的作家,為何與茅盾文學獎無緣呢?瑪拉沁夫説,事實上這部作品在評獎中已經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提名”,最後不得不退出評獎之列的更深層次原因是,當時的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是瑪拉沁夫,按照參評要求,作為評委如果要參評自己的作品,必須退出評委會。瑪拉沁夫為顧全大局,《茫茫的草原》退出了參評之列。另一評委劉白羽,則在退出評委後,其作品《第二個太陽》摘取茅盾文學獎桂冠。

 

 

   上一頁   1   2   3   4   5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