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卷首篇刊發的《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曾被一把火燒掉了手稿
1952年1月號《人民文學》,卷首篇刊發了一篇名叫《科爾沁草原的人們》的短篇小説,並在小説後配發了長篇評論。小説那自在清麗的文字中間,浸透著蒙古族遊牧文化的厚重。
這是瑪拉沁夫的成名作。1950年,20歲的瑪拉沁夫到科爾沁草原做群眾工作,動員大家支援抗美援朝。正在當時,草原上出了一個英雄人物,一個名叫塔拉木的蒙古族少婦設法穩住、並抓住了來到家裏討水喝的越獄犯。瑪拉沁夫想把這位英雄寫成小説。兩個月後,第一稿1.4萬多字完成,然而靜下心來再一看,卻發現作品並不讓人滿意,一遍又一遍改過之後,怎麼也擺脫不了原來的框架和思路。一氣之下,瑪拉沁夫把手稿全都扔到火爐裏,看著火舌把兩個月的心血化為灰燼。
一把火燒掉了手稿,卻沒有燒掉瑪拉沁夫對寫作的熱情。一切從頭開始,一部精煉的《科爾沁草原的人們》終於脫稿了。他鼓足勇氣把稿子寄給了《人民文學》,不日接到《人民文學》的回信“擬留用”。“擬”是什麼意思?瑪拉沁夫特意查了字典,才知道是準備發表的意思,稍稍放心了些。
收到《人民文學》的樣刊,瑪拉沁夫哆哆嗦嗦地用刀小心翼翼劃開了信封,從最後一頁翻起,一直翻到最前面,發現“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幾個字,作為頭條被排成通欄標題赫然躍入眼簾。
隨即,《人民日報》發表“文化生活簡評”,稱讚這篇小説是一篇“寫了新的主題、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先進的力量,用新的倫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優秀作品。一時間,這篇民族題材小説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受到各族各界讀者的廣泛喜愛,並且得到文藝界的重視和讚賞。小説立刻點燃了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新的火種,瑪拉沁夫猶如草原上的一匹黑馬,奔騰而來,一鳴驚人。
1952年,小説要被改編成電影,瑪拉沁夫調到北京編劇本。伴隨著電影的公映,《草原上的人們》榮獲了文化部頒發的故事片獎,插曲《敖包相會》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