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上都這個名稱,早在七百多年前,隨著《馬可·波羅遊記》已名揚海內外。在時間流淌、歷史境遇的變遷下,元代的夏日都城于明永樂初年荒廢,城垣及建築臺基殘留地表。
元上都這個名稱,早在七百多年前,隨著《馬可·波羅遊記》已名揚海內外。而現存遺址于2012年被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成為我區唯一一處世界遺産。
如此盛名,不僅令人新奇!遙遠的古代,在位於現今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河北岸水草豐美的金蓮川草原上,曾屹立過一座什麼都城?但凡到此處,憑常識即可判斷,有著如此寬闊基座的城墻,必是極為宏偉的。而一座氣勢非凡的都城,又何以全然隱沒在茫茫草原呢?
至今日,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岡、廣闊無垠的碧野、彎曲流淌的閃電河(灤河上游),元上都遺址儘是草原滄桑最為奇罕和落寞的所在了,而它的落寞又是如此的淡然,近乎一種獨享的幽靜。
一個東起海濱,西至歐洲,北起北冰洋地帶,南至印度、緬甸和暹羅的帝國,其龐大的領域令人震撼,鐵木真和他的子孫征服的地區橫跨歐亞,世界歷史上還沒有第二個帝國能望其項背。而元上都作為這個大帝國的陪都,完整呈現了元代“夏都”的整體格局與營造特色,是中國元代都城系列中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獨特、保存最完好的遺址。
馬可·波羅在其書中描述,“上都是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都城,他還用大理石和各種美麗的石頭建造了一座宮殿。該宮設計精巧,裝飾豪華,整個建築令人嘆為觀止”。而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巨匠柯勒律治曾在他的詩作《忽必烈汗》中,將元上都譽為人間的世外桃源。時人描述其地繁華程度為,“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賬房亂如雲。”當時的上都城,規模宏大,樓閣寺廟林立。
而今,靠近它,首先看到的是外城的南墻,高約5米,夯土基座下寬約10米,這一道泥土夯成的殘存墻體,似一道大堤壩,生著草,靜靜地呆著。南門為明德門,門外有馬蹄形甕城遺跡隱約可見。外城城墻全部用黃土板築而成,整體呈正方形。過南門,往裏走,遠望草長、雀飛,看到的也同樣是一些城門臺基。碎石在腳下沙沙而語,人們跨出的步伐是沙石交流的契機。一座繁華的都城,在遙遠的古代,有著密集的人流匯聚,有著日常生活的紛擾交趣,更有帝王的豪情與城池的功績,而那份熱鬧嘈雜似乎在頃刻之間被歷史的幕布掩去,空留下腳下的步伐引起的聲響,以及風聲略動時的徬徨。
自古以來,元上都地區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坦蕩遼闊的牧場與戰場。它的自然環境和重要地位,在史書中被評述為:“龍崗蟠其陰,灤水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山有水,水有魚鹽,百貨狼藉,畜牧蕃息”和“北控沙漠,南屏燕薊,山川雄固,迴環千里。”而這一區域原稱曷裏滸東川,金朝皇帝世宗完顏雍為避內地盛夏酷暑,遂定它為“捺缽(契丹語皇帝行帳之意)”。又因川中長滿金蓮花,金朝大定八年(1168年)改名為金蓮川,時屬西京路桓州管轄。
1211年,蒙古軍大舉南下,乘勢奪佔了桓州等城。1251年6月,蒙古貴族召開忽裏臺,拖累之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位。隨之,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遂駐帳于金蓮川。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灤水北的龍崗營建新城,以為駐節之所,定名為開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自行召開忽裏臺,在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援下繼為蒙古大汗,是為元世祖,並以開平城為臨時首都。1263年,忽必烈將開平府定為上都,又名上京或灤京,為元朝的夏都。
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領重要大臣來上都避暑和處理政務。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宮城墻用磚包砌,四角有樓。皇城環衛宮城四週,城墻用石塊包鑲,道路整齊,井然有序,南半部為官署、府邸所在區域,東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大安閣、水晶殿、洪禧殿、睿思殿、穆清殿、崇壽殿、仁壽殿、伯亦斡耳朵等殿堂林立。蒙古語稱此城為“兆奈曼蘇默”為108座廟的意思,就是依據城址中建築眾多而訛傳的。
然而,在時間流淌、歷史境遇的變遷下,元代的夏日都城于明永樂初年荒廢,城垣及建築臺基殘留地表。在這些遺址中至今仍散落著許多質地精良的青花瓷、龍泉瓷、鈞窯和磁州窯的瓷片,可見當時上都城的繁榮華貴的生活情景。
在上都城盤桓良久,想像著七百多年前在它身邊發生的一切,這個曾經壯闊而富麗的都城,舉行盛大典儀時的輝燦,該是一副何等樣的景象!惜,時光流轉,上都城,它終於像是看盡一切浮華的冷眼,悠然靜處一方,令後人太息。
今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絡繹不絕地來到4A級景區——元上都,面對昔日繁華都市的生活遺跡,僅能感受這“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了。(文/張榮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