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産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關鍵階段,宏觀數據的持續"降溫",讓市場普遍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凸顯表示擔憂。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教授在中國網財經中心獨家撰文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

我國改革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大的歷史新時期

今年上半年,宏觀調控在穩增長方面繼續發揮明顯效果,經濟增長呈現走穩態勢。與之聯繫,就業形勢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為實現全年新增城鎮就業不少於1000萬人的預期目標奠定了較好基礎。就業為居民收入增長提供了基礎性支援。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加307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長10.3%。在就業和保障基本民生各項政策支援下,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義增長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收入增長和基本民生的穩定,也表現在消費平穩增長方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此外,在穩定投資、支援出口各項政策引導下,投資增長由落轉穩,出口增長低位趨升。市場需求的"三駕馬車"平穩運作,拉動了經濟增長趨穩,使國民經濟總體形成可持續的迴圈狀態。

應該看到,僅僅使經濟維持在7-8%區間平穩運作,還不是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我國經濟當前正處於轉型升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根本任務是解決長期積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完善體制機制,切實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才能夠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我認為經濟增長新常態從微觀方面看,是産品和服務的安全度和性價比明顯提高;從結構方面看,是供需結構、區域佈局結構、內外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合理均衡;從宏觀方面看,是發展空間可持續拓展、資源環境約束明顯緩解、産品、服務、資金通過市場交換順暢有效益地迴圈;從經濟發展流量與存量的關係看,是形成的各類固定資産、基礎設施、不動産的品質明顯提高,系統配套性、佈局合理性、耐久性和可傳承性明顯增強。達到這些標準,還有明顯差距。因此當前經濟轉型和改革攻堅的任務十分繁重。

還應該看到,經濟增速換擋,客觀上是由於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改變,集中反映在市場需求約束增強和成本水準提高。這些變化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從一個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優、做得省這樣一個新模式轉變,這就形成了市場根據新的標準重新選擇企業的活動。從企業來看,面對的市場競爭比過去激烈了,要取得訂單比過去變得不容易了,成本壓力也不斷加大了,企業必須努力從過去"有沒有"的標準轉向現在"好不好"的標準,必須從低水準、低成本擴張,轉向品質效益型增長。這樣一個轉變對於企業來説難度是非常大的,必然會引起兼併重組和一些低水準生産能力的退出,進而會引起與之關聯的金融資産和債務鏈條的複雜調整。企業退出會約束就業和收入,進而約束消費需求;金融壞賬會影響到貸款能力,也會引起謹慎發放貸款心理的增強,進而約束投資需求。如果形成企業退出-就業壓力加大-金融壞賬增加-消費、投資需求收縮-企業訂單減少、退出企業增加的迴圈,則經濟增長就會出現持續下行態勢。這表明轉型升級可能引起結構性震蕩,産生經濟下行壓力。此外房地産開始進入轉型調整期,引起了房地産投資增速下降,更為直接地形成了經濟下行壓力。這些因素使經濟增長持續存在下行壓力,轉型升級也面臨多方面風險。

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在7-8%區間的時間已經有兩年多了,圍繞穩增長的宏觀調控也積累了較多經驗。從落實穩中求進的要求看,攻堅的重點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完善相關的體制和機制,即"求進"這個方面。第一,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堅持放管並重,實行寬進嚴管,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就業創業。法不禁止的,市場主體即可為;法未授權的,政府部門不能為。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市場監管職責;建立健全監管制度,落實市場主體行為規範責任、部門市場監管責任和屬地政府領導責任。通過進出順暢、監管嚴格、競爭有序的市場,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把適應當前發展環境的優秀企業不斷選拔出來並推動其發展壯大。第二、針對過剩産能、地方債等難點問題,將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密切結合,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減少損失;重點集中在相關制度規則建設方面。加快完善企業破産制度,優化破産重整、和解、託管、清算等規則和程式,強化債務人的破産清算義務,推行競爭性選任破産管理人的辦法,探索對資産數額不大、經營地域不廣或者特定小微企業實行簡易破産程式。積極探索地方發債制度的建設途徑。第三,針對既有城鎮化模式-人口過度集中于大城市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房地産、汽車等行業發展的困難,要儘快加強政府在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一方面完善大城市規劃和佈局,加強配套基礎設施、特別是地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綜合承載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大中小城市之間在規劃佈局和基礎設施體系方面的整體聯繫,加快公共服務在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均等化進程,促進城市群加快形成和良性發展,支援産業、人口佈局合理調整,從根本上解決城鎮人口佈局及發展趨勢不合理的矛盾。為經濟發展開闢可持續拓展的廣闊空間。

我國改革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重大的歷史新時期。正在從轉變發展方式、完善體制機制、提高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為更高水準、更小代價、更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經濟增長正在不斷趨向新常態。這一光明前景令人十分嚮往,也必將極大鼓舞我們敢於開拓、敢於擔當,在艱巨任務考驗下苦幹、實幹的決心和勇氣!

面臨經濟下行壓力 企業要從自身做起應對首先要增強創新的能力

面臨下行的困難和壓力,企業要從自身做起來應對。第一還是要把創新的能力增強起來。實際上有一些企業,在現在困難比較多的環境下,開始了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他們的經驗普遍都是靠創新來支援。蘇州工業園區有一家生産小家電的企業,主要是各種吸塵器,它的創新就表現在電機電機技術有不斷的改進,這個電機技術的改進對吸塵器的功能改善還是很直接的。每年有十幾個關於電機技術的專利在歐洲市場註冊,所以它的這種小家電在歐洲市場的出口訂單現在增長就比較多,它就不像很多外貿出口企業現在困難很大的情況。

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東部地區、南部地區,包括在中部、西部都有,所以這種變化也正在産生一種示範效應,怎麼走出困境呢?就是要在研發能力提高上下功夫,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在整個企業職工隊伍素質提高上下功夫。比如通過多種措施提高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包括使整個職工隊伍的專業技能能夠有一個穩定的提高和積累,如何把它和我們現在的城鎮化、戶籍制度改革結合起來,使的勞動者隊伍穩定下來。一代代職工能夠傳承下去。還有就是通過整個企業的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

從大的環境來看,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包括規範市場競爭秩序,逐步形成比較完善、成熟的市場監管制度和體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把這樣一些環境創造好,把企業這樣的一個發展模式調整過來,就真正實現了這樣一個轉型升級。從微觀基礎上為更高水準增長就開始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自主創新,但是自主創新之後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但是市場卻沒有那麼大的需求,導致可能沒有訂單,這個問題關鍵是在産品或者服務的性價比。為什麼現在沒訂單了?因為現在我們由於兩個方面原因,包括國際市場的需求水準在金融危機之後水準有所下降,包括國內工業化對城鎮化的瓶頸制約,大城鎮主導的城鎮化對我們現在整個工業化包括工業化的市場,包括工業化的發展平臺的約束。從這兩方面也使國內市場增長的規模和速度有所減緩,包括汽車和住房這兩個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面對的是供大於求的市場,供大於求的市場市場購買者開始從過去注重有沒有這個方面開始轉向好不好的這個方面。供大於求的矛盾已經不存在了,大家在有中選好,在好中選便宜,如果企業能夠有更好的産品或者服務的性價比,我想是不會發愁找不到訂單的。

企業現在之所以沒有訂單不能説靠著我們大規模的財政開支、政府採購給你形成很多訂單,這種訂單再支援低水準、低成本粗放的擴張,是沒意義的。尤其現在這樣一個訂單不好找到恰恰是一種倒逼的壓力,倒逼企業從做得快、做得多開始轉向做得優、做得好、做得省這個轉變是很關鍵的。所以企業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這樣的競爭市場,在這個競爭的市場找到訂單,在成本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能夠適應它。在這個背景下一批更優秀的企業就會發展起來,這些企業對於未來我們全面小康就是非常重要的新的起點。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已經開始 經濟結構調整關鍵靠企業

短期數據不必過分解讀

中國還在資訊化、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歷史階段裏,基本面決定"上層建築",過於糾結短期數據不免庸人自擾。

就業難説明市場選擇性提高

整個轉型升級也包括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通過勞動者素質提高來支援企業勞動生産力的提高,來支援企業産品和服務型價比的提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連帶關係。

房地産調控對經濟調控很關鍵

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比如貸款發放的條件、利率,包括首付等這些方面有些必要的調整。對及時的引導和釋放大城市的買房需求都是非常積極的。需求一旦釋放出來,開發商賣房難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就會對下半年形成新的穩定因素,如果把它和製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結合起來下半年整個投資的增長就是平穩的走勢,這對穩增長還是非常關鍵的。

三四線城市空城化不可避免

三四線城市出現空城化不可避免,由此帶來樓盤銷售困難。原因是過去幾年房地産企業迫於一二線城市開發壓力,轉向三四線城市進行“造城運動”,新建很多樓盤。但之後實體經濟增速減慢,導致樓盤銷售困難。

下半年就業和收入增長穩定

最近幾年穩增長政策很重要的成效就是在穩定就業和穩定收入這方面,或者説增長速度換檔了,但是就業的形勢,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形勢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換檔。

"微刺激"表述不太準確

中國經濟增速換檔之後從高增長轉到中到高增長,在7~8的區間宏觀調控重點還是托的作用,防止過度朝下降。而刺激的作用是刺激一下要反彈一下,現在不是這個概念,是穩一點不是向上彈的。

掃描二維碼關注
中國網財經微信
Tel: 68735082

相關專題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