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對戴川並不友好。
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支氣管黏膜受冷空氣刺激,讓戴川咳嗽了一個月都未見好轉。夜晚,他時常覺得喉嚨有痰,偶爾還喘不過氣,攪得他難有安穩的睡眠。
起初,戴川以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走進門診,才得知自己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徵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由於早期症狀和感冒相似,民間經常將其誤稱為“老慢支”“老咳嗽”,有近1億中國人為此困擾。
遲到的確診,慢阻肺病攫奪的不止是健康
嘴唇青紫,面龐虛胖,再往下觀察問診者腿部,發現其下肢浮腫——戴川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副院長朱惠莉教授的診室時,她一眼就看出他的異樣。
詢問病史時,朱院長得知,67歲的戴川20歲開始吸煙,已經有近50年吸煙史。此外,戴川從事裝修行業,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常年出入工地,也是肺部疾病高發的職業群體。戴川説,他中年時,就頻繁感到喉嚨有痰,時而呈現膿性,多為白狀。戴川以為這是吸煙的副作用,沒有重視過。
年近60歲時,戴川感覺體力大不如前,走幾步樓梯就大口喘氣,他還以為這是身體自然衰老帶來的副作用:“快退休的年紀了,走路累也很正常。”
悄然不覺之中,戴川身上的病情一步步惡化。前所未有的氣喘、心慌開始攫奪他原本自如的呼吸,有時走路稍微快一點,就心跳加速。到後來,窒息時常讓他在深夜難以入眠,他終於感到危機,到醫院查看身體。
經過肺功能檢查,戴川已經表現出了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的通氣功能障礙。“他有職業本身帶來的危險因素,又有吸煙史,具有比較典型的病史發展。” 朱惠莉院長判斷道。
根據我國最新流調報告,慢阻肺病主要病因一是吸煙,二是生物燃料的使用。此外,空氣污染也是重要因素,既包括室內環境污染,也涵蓋室外環境污染。
在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門診,朱惠莉院長每天接診約30名與戴川情況相似的患者。他們或由於長期吸煙、或由於職業原因長期被暴露在粉塵環境中,增加自身呼吸困難的風險。
根據2018年“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涵蓋國內10個省市、50991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病患病率為8.6%,40歲及以上則高達13.7%,慢阻肺病是我國2017年第3大死亡原因。
與這一駭人的數據相比,現實生活中,民眾很難對這一疾病持有警惕。根據最新的流調數據,我國僅有10%左右的慢阻肺病患者被正確診斷7,而且大部分患者在初診時已屬於重度甚至極重度慢阻肺病,疾病危害、診療難度、經濟負擔都大大增加。
林明望在63歲時被確診慢阻肺病的經過更加凶險。病情嚴重的時候,他因發燒咳嗽多日未愈,去當地的鎮醫院檢查。在醫生提示下,他著重檢查了肺部情況。醫生從他的肺部檢查出了肺腫泡,隨後讓他住進了重症ICU病房。醫生告訴他的女兒林言秋,要做好心理準備,林明望已是慢阻肺病末期,甚至無法自主代謝體內的二氧化碳,如果控制不住病情,最後老人需要插管治療,上有創呼吸機,一天治療費用上萬元。
女兒林言秋頓時慌了神,父親一向身體還算健康,怎麼突然間就嚴重到需要住進ICU。她隱約記得,父親早些年每天20根、30根地抽煙,也曾有過幾次發熱、咳嗽和喉嚨痛,但父親也不以為意,認為休息幾天,多喝熱水,身體自然就能康復,症狀消失後依舊維持抽煙的不良習慣,時常自己還會騎著三輪車去鎮上買菜,到處閒逛。
最後,終究是身體承擔了所有。在醫生的建議下,林明望從鎮上轉院到了一家二甲醫院,治療20多天才逐漸好轉,在女兒的陪同下辦理了出院,回家休養。
朱院長介紹,40歲人群中每8個人就有1個慢阻肺病患者,對於慢阻肺病一定要重視早期篩查。尤其是老年群體、有長期吸煙史、慢阻肺病家族史和長期接觸有毒化學製品的人群一定要重視肺功能檢查,建議40歲以上的朋友在每年的健康體檢中加入肺功能檢測,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離不開人照顧,更離不開長期治療
如今,甚至連常規的洗澡對林明望而言也成了一種奢望。對於大多數人來説正常的水溫,卻會讓林明望感到呼吸困難,甚至引發急性症狀。林言秋只能打盆水,把毛巾擰幹再晾涼一會兒,給父親擦身體。
現在林明望的個人生活大部分依賴女兒林言秋照料,包括日常起居、按時服藥以及進行相關的醫療護理等。 有好幾次,林明望想出家門走走,還沒走幾步就感覺吃力,喘不上氣。他的體重迅速下降,臉龐因為脂肪的流失而顯得消瘦,骨骼輪廓因此變得清晰可見。
醫生告訴林言秋,林明望的身體狀態很差,心電圖又出現了早搏現象,加上呼吸衰竭和高血壓的症狀,能維持不進展就是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案。
為了穩定病情,林明望鼻腔經常連接著一根吸氧管,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外出,這根管子都伴隨著他。偶爾,吸氧管勒得他臉不舒服,他想暫時摘下它來休息一下,林言秋便會十分焦急。
朱院長介紹,目前慢阻肺病治療的目標之一是減輕症狀,延緩患者的肺功能下降,其中尤為關鍵的是減少患者的急性症狀加重。但患者難以恢復到急性加重前的健康水準,只能在之前的水準上繼續往下“走”。換言之,慢阻肺病越早篩查出來,越早治療,就越能趁肺功能損傷還小的時候把病控制住,越有機會能正常生活。
“肺的結構已經破壞了,就像一個氣球吹滿以後,氣放掉,不可能再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我們的目的就是不要讓它再越來越大,再破掉。”朱院長補充道。
朱院長介紹,慢阻肺病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過程,吸入性藥物開始使用後,需要按照醫囑長期控制,每個月都應按時復診和繼續用藥,不能隨意中斷。臨床中,吸入藥物治療是慢阻肺病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案,長期規範用藥有助於降低患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風險。
但由於沒有及早篩查、確診並得到恰當的治療,如今林明望的病情控制難度早已陡然上升。過去一年半裏,林明望總共住了15次院。“基本上每個月都住院一次,每次住院都是20多天,回來沒半個月又發病了,還得打120繼續送醫院,迴圈往復。”林言秋説,父親每次急性發病都是在淩晨一兩點,自己幾乎24小時都陪伴在父親身邊,不敢走遠。
除了慢阻肺病的急性發作以外,林言秋同樣擔心慢阻肺病引發的合併症,它們往往更加複雜且難以預測,如同隱藏在暗處的猛獸,隨時可能給林明望本就脆弱的身體帶來致命打擊。
今年8月初的一個夜晚,林明望突然被高燒、腹瀉與呼吸困難三重襲擊,他的臉色蒼白如紙,嘴唇也因缺氧而變成青紫色。他覺得自己難以熬過這一夜,不斷地向守在身邊的女兒林言秋呼喊:“我快死了,我快死了”。
林言秋將父親送進了醫院之後,醫生從他身上診斷出5項以上因慢阻肺病引起的合併症,包括二型呼吸衰竭、肺大泡和肺氣腫等。
朱院長解釋,慢阻肺病是一種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每一次慢阻肺病發作都會導致肺功能不可逆的下降,情況會越來越差,最後甚至呼吸衰竭,其非特異性炎症不僅影響肺部,還會觸發或加重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進一步導致血管性炎症、肺栓塞、下肢靜脈曲張、心腦血管問題等,因此確診慢阻肺病後,一定要積極治療。
現在林明望每天都要攜帶一台攜帶型吸氧機,每天14小時以上。這台機器,可以幫助他加速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晚上林言秋還會給父親加上呼吸機,讓肺泡功能儘量正常運轉。
慢阻肺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雖目前尚不能通過治療完全治愈,但可以通過長期的科學管理來控制病情。朱院長介紹道,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氧療、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如戒煙、適量運動、均衡飲食,以及定期的醫療監測等措施,減緩病情進展,減少急性發作的頻率。
對於林明望的病,林言秋既心疼又懊悔,“如果我們能夠早點認識到這個疾病的危害,早點去醫院檢查,可能也不會發展到如今的地步。不僅父親遭受病痛折磨,我們全家也為此耗盡了積蓄。”自從父親生病後,她便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父親。
早篩+早管是當前應對慢阻肺病的最佳良方
從重症ICU出來,林明望的第一句話是,“沒想到這病差點要了我的命。”而在確診之前,他和女兒林言秋都從未聽説過慢阻肺病這種疾病。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周宏宇教授形容,慢阻肺病是“沉默的殺手”。由於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狀與普通的感冒症狀頗為相似,民眾往往對此不夠重視,認為只需自行服藥處理即可。往往到咳嗽、咳痰或喘息持續幾個月或者更久,大多才會意識到應該去就醫了。這也是慢阻肺病的隱匿之處。
尤其在我國廣大縣鄉鎮等基層地區,特別是醫療條件有限、民眾的篩查健康意識不高的地區,對慢阻肺病以及它帶來的危害更為陌生。周院長指出,慢阻肺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負擔的“三高”特點,同時又面臨“三低”困難,即公眾知曉率低、肺功能檢測率低、基層規範治療率低,使得我國成為目前全球慢阻肺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其實,高危人群及已確診的慢阻肺病患者應像監測血壓、血糖,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和長期的健康管理,也就是要做到早篩和早管。
近年來,慢阻肺病也越來越得到中國政府和醫學界的關注和重視,隨著今年9月慢阻肺病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成為了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第三種納入國家基本公衛項目的慢性疾病,通過醫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從而提高早期發現率和生存率。在未來,這一被醫生們稱為“沉默殺手”的疾病,其蔓延有望得到遏制。
為進一步助力慢阻肺病納入基本公衛後早篩、早管工作的全面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也發佈了《關於印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務規範(試行)的通知》,明確提出:針對35歲及以上常住居民中的慢阻肺病患者,將實施一系列照護措施,包括建檔管理、定期的隨訪評估與健康檢查等。此外,所有確診的慢阻肺病患者每年將至少獲得1次全面的健康檢查,4次面對面的隨訪,以了解症狀變化、用藥情況及評估急性加重風險。此外,慢阻肺病患者在公費醫療中可享受許多優惠政策,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經濟負擔。預計今年全國約有100萬名患者納入健康服務,後續將逐年擴大覆蓋面。
周院長介紹,慢阻肺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廣大基層患者的健康和篩查意識有望大幅提升,意識到頻繁的咳嗽、咳痰應該趕緊去醫院就診,看看到底是不是慢阻肺病。在公眾宣教方面,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醫學會以及相關社區的醫生已踐行許久,每年秋冬季節都會下到鄉鎮,為當地民眾宣講慢阻肺病知識。特別提醒患者加強防護,比如在有空氣污染的工作環境中要佩戴合適的口罩,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氣的突然刺激。“關鍵還是早篩查和早管理。所以在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必須有肺功能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生的服務能力也要進一步提升,通過推廣肺功能檢查,實現慢阻肺病的早期發現和早管理。”周院長補充道。
“現在慢阻肺病也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不少年輕人也會患上這個疾病。但好在有些年輕人也已經意識到慢阻肺病的嚴重性。”周院長介紹,此前她就接診過一位35歲的患者,但好在這位病患對自己的健康意識很高,治療用藥後病情一直較為平穩。
“只要稍有不適,他就會及時前來就診。我們會為他開吸入用藥和其他內科調整藥物,幫助他更好管理病情。”周院長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佈廣泛且深入居民生活,是縣鄉鎮、社區慢阻肺病患者最為方便可及的就診場所,未來有望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患者越早篩查、越早治療,就越早獲益,減輕慢阻肺病對其本人、家庭以及社會造成的沉重負擔。
如今,在醫院治療後,林明望的病情穩定下來。回家後,他嘗試著去外面騎三輪車,練練腳力,雖然每次只能騎兩圈,但對林明望來説,是個不錯的開始。
林明望説,現在風扇就是他的氧氣,一有風,他就覺得呼吸都通暢起來。擔心父親受寒,女兒林言秋給林明望戴了一條圍脖。這是父親確診慢阻肺病以來最好的狀態,她希望父親能維持現狀,甚至逐漸好轉。
(文中戴川、林明望、林言秋為化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真實故事計劃(ID:zhenshigushi1)
(責任編輯: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