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鄧肯•克拉克:用影像記錄中國
活動描述
- 嘉賓:BDA公司董事長 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
時間:2009年9月1日14:00
簡介:他是一位英國公民,曾先後在英國、美國及法國生活。15年前來到中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而他的另一身份則是一家電視製作公司(China In A Box)和合作人,也是China In A Box第一部紀錄片《我的北京生日》的製作人。鄧肯•克拉克9月1日做客中國訪談,講述他的中國的故事。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您在北京生活了15年,是一位中國通。電視製作公司China In A Box的名字非常有意思,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名字?
2009-08-31 09:40:41
- 鄧肯•克拉克:
我們想給公司起一個有意思的名字,例如我們製作的紀錄片DVD是包裝在盒子裏銷售,在我們公司網站上看到的有關當今中國的素材片段都是通過盒子狀的視頻框看到的,我們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這個“盒子”裏的紀錄片來了解中國。
2009-08-31 09:41:51
- 中國網:
China In A Box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團隊,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團隊?
2009-08-31 09:44:51
- 鄧肯•克拉克:
我們團隊中一位非常專業的製作人是一個美國人,有多年的電視製作經驗,在中國已經7年了。我們期望能夠召集一些對有關中國的故事有興趣和熱情,並且有專業技術和具有創造力的年輕的西方人,能夠與中國的一些專業人士合作製作紀錄片,為中西方交流構建橋梁,讓那些還不了解中國或者對中國還存在著一些誤解的西方人了解中國。
2009-08-31 10:31:47
- 中國網:
作為製片人,您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2009-08-31 10:32:14
- 鄧肯•克拉克:
作為製片人,要負責管理攝製資金以及根據市場需求挑選優秀的題材。可講的故事有很多,但要並不是所有的內容觀眾都感興趣,如果只考慮市場不考慮內容,創作者肯定不會高興,只考慮內容而忽視市場需求,則會導致産品沒有市場,所以製片人的職責就要對團隊的創作內容和市場需求兩者間進行平衡。
2009-08-31 10:32:27
- 中國網:
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這部電視紀錄片《我的北京生日》講述的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2009-08-31 10:33:25
- 鄧肯•克拉克:
《我的北京生日》最初是一位美國人Howie Snyder在1996年拍攝的,並在北京電視臺播出。Howie在80年代初期就來到中國,中文説得非常流利的,而且比我要好很多。Howie在語言方面很有天賦,還會日語、蒙古語和泰語。他本人對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相聲”非常感興趣,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出於對相聲的喜愛。在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大個子的Howie和一群當時只有7、8歲孩子們坐在教室裏一起學相聲,非常有意思。
在這部片子完成12年後,也就是在北京奧運會前期,我們嘗試幫助Howie找到當年的這群孩子,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並將這個過程拍成一部新的紀錄片。新的紀錄片記錄了Howie和這些孩子們12年後的變化,包括中國和世界的變化。
2009-08-31 10:33:42
- 中國網:
在12年後再次找到這些孩子容易麼?
2009-08-31 10:35:54
- 鄧肯•克拉克:
《我的北京生日》中教孩子們相聲的馬老師,12年後還在教相聲,所以找到馬老師比較容易,但是尋找12年前的這些孩子還是比較困難,當時北京7套也一起幫助尋找他們,整個尋找的過程也非常有意思。
2009-08-31 10:36:23
- 中國網:
12年的變化應該非常大,這群孩子們現在應該都長大了。
2009-08-31 10:36:47
- 鄧肯•克拉克:
他們都長大了,有的可能吃得比較好,還長胖了很多。他們每個人個性不同,12年後的變化是無人能預料的,他們有的當了老師,有的對拍攝感興趣,還參與了我們新片的拍攝。整個片子是12年的跨度。每個社會的個體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通過他們的個人故事能夠展示中國的變化。
2009-08-31 10:37:05
- 中國網:
《我的北京生日》第一次是1996年在北京衛視播出,1997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部紀錄片有在國外播出麼?
2009-08-31 10:37:21
- 鄧肯•克拉克:
前不久在北歐地區像瑞士等一些國家已經播出,我們也正嘗試打開歐洲其他的市場,北美市場也已經進入,你知道紀錄片並不像真人秀之類的節目有那麼大的市場。
《我的北京生日》還將參加了2009年聖地亞哥亞洲電影節,在美國很多地區都有播出,例如紐約、華盛頓等,還有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都很感興趣,由於這部紀錄片的第二部分與中國的一些青年有關,美國當地的一些高中也關注,而且這部片子有關當今中國的內容對於中文的教學來説有很大的幫助。
2009-08-31 10:37:34
- 中國網:
有很多西方媒體也報道了這部影片,為什麼西方媒體對這部紀錄片也這麼關注?
2009-08-31 10:38:29
- 鄧肯•克拉克:
這部片子的續集是在08年奧運會期前幾個月播出的,當時很多人對北京都非常的關注。《我的北京生日》是從中國的普通人的生活的角度來展現中國的變化,我想很多喜歡這部片子的人也是想通過它來了解中國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我感到非常高興。
2009-08-31 10:38:41
- 中國網:
他們如何評價這部紀錄片?
2009-08-31 10:38:57
- 鄧肯•克拉克:
像《時代》雜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還有美國《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對《我的北京生日》也給予了肯定和支援,James Fallows曾經在美國文化部門工作,他和妻子在中國待了2年的時間專門研究當今中國,並將他的這段經歷著書出版。中國近些年發展得非常快,James對《我的北京生日》的支援,我想也是出於這部片子從個人的角度展現了中國的發展變化。
2009-08-31 10:39:08
- 中國網:
China In A Box的另一部紀錄片《DC to Beijing》正在製作當中,將於2010年發行。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2009-08-31 10:39:30
- 鄧肯•克拉克:
《我的北京生日》是時間上的跨越,而《DC to Beijing》則是地域上的跨越,拍攝的是從華盛頓當地的一所公立高中的4位學生從華盛頓到北京然後又回到華盛頓的過程。這是一群在當地學習中文的4個黑人孩子,他們的老師同樣是一位姓馬的老師,馬老師是中國政府派往華盛頓,要在當地的公立高中進行2年中文教學,他在美國課堂上的教學經歷也非常有趣,同時你可以了解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學習中文,他們之前從未到過中國,都是在華盛頓長大,攝製組到他們的教室拍他們如何學習中文,並且跟隨他們到北京參加為期6周的北京交流學習的活動,在此之前這幾位16、17歲的孩子們從未離開過華盛頓,隨後我們又跟隨他們一起回到華盛頓,他們有的已經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這部片子不僅是關於中國,也是這些孩子學習他國文化的成長經歷,兩國首都華盛頓和北京形成一個對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他們到中國有很多有意思的見聞,學習中文的經歷對他們來説也是一個優勢,其中一個孩子由於學習中文的經歷而被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
2009-08-31 10:39:49
- 中國網:
學習語言也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第一步。
2009-08-31 10:40:06
- 鄧肯•克拉克:
對,這對了解一國文化非常有用。
2009-08-31 10:40:28
- 中國網:
您剛才説《我的北京生日》中所拍攝的一位男孩,現在也參與到《DC to Beijing》的拍攝過程中。
2009-08-31 10:40:41
- 鄧肯•克拉克:
他參與了新片的拍攝,在《我的北京生日》中可以看到12年後,這個孩子也愛上拍攝,並且自己開始拍片。影片製作現在越來越普遍,很多人都可以自己拍,特別是網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很多年輕人熱衷於將自己作品放到網上與大家分享。
2009-08-31 10:40:51
- 中國網:
《我的北京生日》和《DC to Beijing》兩部紀錄片都是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中國。您是久居中國的外國人在北京生活了多年,並且在中國擁有自己公司並且經營得非常成功,能不能講講您個人在北京的經歷?
2009-08-31 10:41:07
- 鄧肯•克拉克:
我是15年前從香港來到北京,那個時候在北京的外國人會受到很多限制,第一年我是住在酒店,當然那時候沒有網路,當時我的每個月電話費非常高。網路對中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現在我的公司也在做網路方面的諮詢,告訴企業如何通過網路盈利。我個人認為網路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媒體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交流方式發生了變化。當然中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看現在北京的城市面積相當於別的一個國家的面積,你在《我的北京生日》中就能看到這個變化,以前可能從辦公室到另一個地方可能20多分鐘,現在可能在路上要花2個小時,這是北京外在的變化,從另一方面來説網路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包括人們的思考方式和交流方式。
2009-08-31 10:41:21
- 中國網:
您如何看待中國這麼多年的變化?
2009-08-31 10:42:53
- 鄧肯•克拉克:
現在的中國人比以前更善於表達,知道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有更多的需求,拿日常消費來説,與15年前相比,在吃的方面大家有更多的選擇,有世界各國各種口味的食品。在北京的外國人口也越來越多,他們很多都是對中國非常感興趣的外國人。很多外國人都很喜歡去後海、南鑼鼓巷,喜歡那裏的四合院、衚同等等中國很傳統的東西,但很多中國人都很奇怪什麼那麼多外國人喜歡去哪。
《我的北京生日》也是很關注中國傳統的東西,比如相聲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每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的發展,中國是一個很現代國家,我認為中國比一些西方國家更注重將來的發展。像我的一個法國朋友,他很喜歡後海、南鑼鼓巷、四合院,不喜歡住在高樓大廈裏,但很多中國人不喜歡住四合院更願意住現代的高樓。很多外國人更希望能保留中國的這些傳統的東西,但很多中國人卻偏向於更現代化。
2009-08-31 10:43:02
- 中國網:
中國有時候會被西方所誤解,您認為China In A Box製作的這些紀錄片對了解真實的中國有幫助麼?
2009-08-31 10:43:27
- 鄧肯•克拉克:
很難定義什麼是真實的中國,我認為通過介紹生活在這裡並經常往返于中國和西方之間的人的故事,會有助於了解這個國家。對於製作人來説,既要展示他國文化又不完全喪失自我,這也是一種挑戰,需要對兩者進行很好的結合,我們的作品只是通過在北京的外國人來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和經歷。我很難説什麼是真實的中國,但我知道什麼是不真實的,我也看過一些對於中國的觀點比較極端的新聞,你知道西方媒體通常喜歡用一些聳人聽聞的標題,而中國是強調避免過於情緒化的內容,兩者新聞風格完全不同。大眾媒體在生活中的到底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也是值得討論的,現在受眾可以通過網路來挑選自己想看的新聞,不僅是西方在中國也是這樣。
2009-08-31 10:43:36
- 鄧肯•克拉克:
我們只是希望通過紀錄中國的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展示現在的中國對世界來説意味著什麼。我覺得展示個人的故事會更好,表現的題材太廣泛反而容易丟失一些細節的東西。同時我們也希望製作一些高品質的素材短片銷售給其他的製作人,因為這種素材賣到國外價格非常高,而且拍攝前的各種準備工作也要耗費很長時間,可能你看到的國外播放的有關中國的片子都是很久以前的東西,比如在三環上的“面的”,你知道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對素材的更新需要很大的費用,所以我們通過網路的形式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當今中國的一些素材。我認為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一些過時的觀點,可能跟他們看到的這些舊的題材有關係。
2009-08-31 10:43:58
- 鄧肯•克拉克:
我是在美國長大的英國人,很多人也會問我“你的英式禮帽在哪兒”?他們還是會以傳統的眼光看你。每個人對其他國家都有一定的“刻板成見”,要改變這種固定的觀念和看法很難,也許需要幾年甚至一代人來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拍的紀錄片表現的是年輕人的故事,有很多的外國孩子在中國長大,他們對中國的看法跟他們的父母會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將來可能是他們國家政界、商界的領袖或者工作人員,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可能會成為他們將來事業的一個優勢。
改變外國對中國的看法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中國媒體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很多中國媒體節目通過多語種的在海外播出,包括你們的網站也是通過多語種報道中國。我們也希望我們記錄的這些個人的故事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完)
(責編、翻譯:羅艷 /圖片:楊佳/攝像:龐睿、董超 /導播:李哲 /後期:董超)
2009-08-31 10:44:21
圖片內容:
BDA公司董事長 鄧肯•克拉克做客中國訪談
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這個“盒子”裏的紀錄片來了解中國
紀錄片記錄了Howie和這些孩子們12年後的變化,包括中國和世界的變化
我的職責就要對團隊的創作內容和市場需求兩者間進行平衡
主持人 羅艷
《我的北京生日》第一次是1996年在北京衛視播出
訪談現場
這部片子有關當今中國的內容對於中文的教學來説有很大的幫助
很多喜歡這部片子的人也是想通過它來了解中國的發展
我是15年前從香港來到北京的
希望我們記錄的這些個人的故事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
攝像師 龐睿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whmr/090901.wmv
數據地址:
圖片大圖:
BDA公司董事長 鄧肯•克拉克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楊佳
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這個“盒子”裏的紀錄片來了解中國
中國網 楊佳
紀錄片記錄了Howie和這些孩子們12年後的變化,包括中國和世界的變化
中國網 楊佳
我的職責就要對團隊的創作內容和市場需求兩者間進行平衡
中國網 楊佳
主持人 羅艷
中國網 楊佳
《我的北京生日》第一次是1996年在北京衛視播出
中國網 楊佳
訪談現場
中國網 楊佳
這部片子有關當今中國的內容對於中文的教學來説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網 楊佳
很多喜歡這部片子的人也是想通過它來了解中國的發展
中國網 楊佳
我是15年前從香港來到北京的
中國網 楊佳
希望我們記錄的這些個人的故事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
中國網 楊佳
攝像師 龐睿
中國網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