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中國•1978》創作背後的故事
活動描述
- 嘉賓:總導演 朱勤效 副導演 楊翼飛 作曲 吳咏梅
時間:12月25日14:30
簡介: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製作《中國•1978》,現代的元素成為本片的亮點。本片創作人員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路詮釋了具有重大意義的“1978”。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劇組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記錄了許多城市和人的30年變化。本片主創人員做客中國訪談,為您講述《中國•1978》創作背後的故事。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世界對話。近期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製作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中國·1978》已經在各大院線上映了。這部電影主創人員們都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路來詮釋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國1978年。今天非常榮幸請到幾位主創人員來到現場,介紹一下今天的嘉賓。他們是《中國·1978》的總導演朱勤效導演。朱導演您好!
2008-12-25 14:15:22
- 朱勤效: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2008-12-25 14:17:53
- 中國網:
中間這位是副導演楊翼飛。
2008-12-25 14:18:20
- 楊翼飛: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2008-12-25 14:18:37
- 中國網:
坐在邊上的是這部電影作曲吳咏梅。
2008-12-25 14:19:06
- 吳咏梅: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非常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
2008-12-25 14:19:25
- 中國網:
剛才提到了《中國·1978》近期在各大院線上映了,想問一下各位,你們知道觀眾的反映如何嗎?
2008-12-25 14:19:40
- 朱勤效:
據我所知看過的人還是比較喜歡的,尤其是年齡稍微偏大一點的,很多40歲以上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因為這部電影説的是1978年,好多人都經歷過那個年代,他們看到電影裏的鏡頭,我們所講的一些事,包括政治事件、社會生活他們都有切身的感受。
2008-12-25 14:20:01
- 朱勤效:
我記得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完的第二天早晨,外地一個宣傳部長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説我昨天看過那部片子了,特別興奮、心情特別激動。他就説1978年的時候我十三、四歲,我第一副眼鏡就是照著陳景潤的眼鏡配的,我昨天在電影裏又看到他了,我心情特別的激動。我知道19號晚上電影頻道還要再播一次,我一定要再看一次,並且推薦給我的同事看。好多人因為有切身感受還是挺喜歡這部片子的。
2008-12-25 14:20:32
- 中國網:
這部片子非常有勇氣的一點是在年底電影院都播的賀歲片的時候,勇敢走進影院挑戰賀歲檔期。據我了解很多觀眾是自己買票去看的,不知道各位主創人員對這一成果感受怎樣?
2008-12-25 14:21:25
- 楊翼飛:
像我是比較具有代表性,我是80後的,而且這部影片上映後我也向我的同學、身邊的朋友積極推薦。畢竟像我這個年代出生的人對1978年的事情了解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觀看這部影片了解一下1978年到2008年,改革開放30年的一些成果和一些政治上的變化。
他們看過之後覺得這部片子很有意義,另外發現我們這部片子用的詮釋手法跟別的影片不一樣,而且我們有優勢的是有比較充足的歷史電影資源,很多是以前沒有看過的。總體來説對這部片子是比較滿意的。
2008-12-25 14:21:38
- 中國網:
剛才翼飛説到這部片子有很多詮釋手法與其他片子是不一樣的詮釋手法,朱導能不能介紹一下?
2008-12-25 14:23:24
- 朱勤效:
最早開始在策劃這部片子時是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獻禮,雖然我們定的名字是叫《中國·1978》,但是不能局限于1978年這一年,一定要以2008年的視角來回看1978年。
2008-12-25 14:23:47
- 朱勤效:
當時定選題時跟高臺長和國家電影局的領導在策劃這個選題時就想,如果單純做成1978年這一年的事,應該説哪一年來做這部片子都可以,2009年或者是2007、2006年都可以做,為什麼單單選在2008年,是因為1978年是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年。我們今天來看1978年,改革開放經過30年了,一定要以今天的視角回看1978年,要加進去一些現代元素,這跟以往我們做文獻紀錄片時單純説某一年有不一樣的東西不同。這是一點。
2008-12-25 14:24:20
- 朱勤效:
還有一點,在音樂方面的考慮。當時我們就想在選主題歌時怎麼樣能夠跟現在的觀眾更貼近,我們是一部文獻紀錄片,怎樣讓年輕人更喜歡看,拉近年輕人的距離,不要讓年輕人覺得一説文獻紀錄片就覺得是教育片,我想對於音樂方面作曲更有發言權。
2008-12-25 14:25:11
- 中國網:
我們讓這部電影的作曲吳咏梅來談一下,這部電影歌曲在播的時候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是以非常流行的RAP方式來播出的,您在作曲時創作的初衷是怎樣的?
2008-12-25 14:25:47
- 吳咏梅:
首先是得到了領導和導演們的肯定後,我才得以用這種方式來創作,而且我覺得他們之所以能夠同意也是得益於改革開放30年給大家的思想帶來了轉變。大家能夠與時俱進接受這種音樂方式。而且像每個時代都有它經典的音樂,比如説《紅旗頌》、《春天的故事》,這些經典我們現在無法再超越了,為什麼不用我們熟悉的音樂語言來鑄就新的經典呢?而且當我們看到歌詞時,我們感覺到它就是為我們這部電影寫的一首歌詞。歌詞非常直白,非常口語化,一看到歌詞立刻就會想到可以用RAP的方式來寫這首歌。
2008-12-25 14:27:16
- 中國網:
用RAP這種方式,是一看到這個歌詞就閃現出來了念頭,也是你的第一直覺,是嗎?
2008-12-25 14:28:43
- 吳咏梅:
是這樣的,當時雖然是用的RAP的形式,但是只是借鑒了它的形式而已,不乏在內容和副歌部分加以改變,這樣成為一種改良的RAP歌曲。而且用一些創作手法來達到歌和影片整體風格的平衡。
2008-12-25 14:29:03
- 中國網:
我覺得這首歌曲是整部片子創新的一大亮點之一,很多年輕觀眾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問過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觀眾能夠接受這種形式嗎?
2008-12-25 14:29:32
- 朱勤效:
説到這個歌我就再多説兩句,最早我們想寫一首主題歌,這是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為了紀年改革開放30年搞了一個歌詞徵集大賽,這首歌得了一等獎,因為當時是跟深圳市委宣傳部合作的,就向我們推薦,我們這裡有一個歌詞,是徵集的一等獎,你們看合不合適。當時推薦了兩首歌,我們拿到這個歌詞第一次看就覺得特別合適,因為當時有些詞、個別句有深圳的地域色彩,就改了一下用到片子中來。
2008-12-25 14:29:52
- 朱勤效:
最早跟咏梅商量這件事時,她説看著就像一首RAP的歌,當時確定的時候也有顧慮,用RAP的方式在文獻紀錄片上能不能接受,這也給我們特別大的鼓勵。高峰臺長和陳光中老師,陳光中老師是咱們國家非常有名望的人。當時有人説RAP不太合適吧,我們這麼大、這麼嚴肅的題材。當時陳光中老師説都改革開放30年了,所有的人都要思想解放,有什麼不可以用的,你們試一試吧。我們想就試一下吧,當時咏梅就去作曲,她作曲回來後第一次試聽,在她的音樂機房放完後,有幾個人在那裏聽,包括另外一個導演林紫君(音)聽完後,包括張慧敏老師也説挺好聽,但是問大家能夠接受嗎?還有這個顧慮,我們電影人能夠接受,其他年齡大的,還有影片審查小組的老專家能不能接受呢?
2008-12-25 14:30:40
- 朱勤效:
當時我説了一句,我們試一試吧,如果不行的話大不了片尾改音樂,不要主題歌了。結果這部片子在審查時,在電影局和國家重大題材小組進行審查時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而且大家覺得挺新穎,挺好看的。這一點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年來大家已經思想解放了,很多觀念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不能接受了。
2008-12-25 14:32:47
- 中國網:
思想解放這個概念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了,以前有些擔心的現在都已經通過了,很正常化了。其實這個劇組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整個劇組的主創人員都非常年輕,我們單看朱導演已經非常年輕了,但是據我了解,在整個主創團隊裏應該算稍微年紀大一點了。看今天的嘉賓就可以看出來,旁邊兩位都非常年輕。
不知道朱導演當初在創建團隊時有沒有擔心過,咱們選擇的這些創作人員如此年輕,會不會因為他們沒有那种經歷而不能更好、更全面、更徹底地反映1978年那個特殊年代呢?
2008-12-25 14:33:37
- 朱勤效:
這個我們倒沒有什麼過多的考慮,新影廠從建廠55年來,從之前算起來已經有70年的歷史了,我們一直承當著影片的任務。我們廠裏的創作人員也要更新換代,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比如我剛來新影廠時,以前我在中央電視臺也工作過,電影跟電視不太一樣的地方,電影廠有點兒師傅帶徒弟的感覺。當時我進廠時帶我的人都叫師傅,有這種傳承的關係。所以對於做文獻紀錄片來説並不是難事。
另外進廠的年輕人像楊翼飛他們,第一次入廠教育就要了解新影廠有哪些資料,要大量地看素材、看影片,這對他們來講,包括對我自己來講,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特別豐厚的影片資料,我們要去學習。在我們的創作過程中,無非是怎麼把這些資源利用的更好、發揮它的優勢。從這一點來講,我們選創作隊伍時也並沒有太多的考慮年齡。
2008-12-25 14:34:21
- 朱勤效:
如果説做歷史題材的一定要選年齡大的話就後繼無人了。因為歷史會越來越遠,比如現在做的1978年,有年齡大的經過那一段,假如明年做建國60年,1949年的老同志都退休了,這對於年輕人一代一代的要有一個傳承和接力,新影廠能夠做的很好,年輕人絕對勝任,沒問題。
2008-12-25 14:36:33
- 中國網:
這是朱導的評價,翼飛和咏梅兩位都非常年輕,自己在參加創作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有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2008-12-25 14:37:23
- 楊翼飛:
我應該算是工作兩年,朱導演算是我的師傅,有機會能夠做這樣具有紀念意義的文獻紀錄片首先是深感榮幸。俗話説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們在底下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到處找改革開放20年的電視片,因為有很多碟可以自己來琢磨,還可以找很多能夠用到的歷史素材。到處找這些素材,充實自己的知識。我畢竟是80年後出生的,有些東西不是很清楚,歷史印記也沒有那麼深,通過這些磨煉很大激發了自己的信心,而且新影廠確實有師傅帶徒弟的優良傳統。
2008-12-25 14:37:44
- 楊翼飛:
還有一點,畢竟年輕人在主創隊伍中會提一些比較新穎的建議。比如説像我就比較支援主題曲用RAP,因為畢竟改革開放30年了,像我的父母也都能夠接受這些東西。我算是比較支援用這個主題曲的人之一。有一些新的點子和新的主意像我們的創作面比較廣,不會那麼狹隘地被一些小問題拴死的。就這一點來説,年輕人在創作上有很大的支援。
2008-12-25 14:38:54
- 中國網:
咏梅談談你的感受。
2008-12-25 14:39:41
- 吳咏梅:
我是70後出生的,作為一名70後來參加做這部片子給我很大的感慨,畢竟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儘管我對1978年的記憶不太深刻,但是能夠勾起很多我對童年的回憶。同時會想到那個時候會流行些什麼東西,我慢慢會回想起來。但是像朱導説的,現在如果做1949年的事情的話,對我來説確實是非常吃力,因為對那會兒一點感受都沒有。而且新影廠是有歷史的單位,你在那個氛圍裏能夠慢慢融于那個環境,能夠做出既有個人魅力,又符合單位氣質的作品。
2008-12-25 14:39:52
- 中國網:
我看了這部片子也感覺到非常激動。我也是80後,沒有經歷過1978年,看過後我覺得生活在現在的年代特別幸福,以前的生活看起來還是挺艱苦的。但是又覺得特別親切,感覺離自己不是特別遙遠,這個脈絡非常清晰。説到脈絡的問題還想問一下各位,今年整年都在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大家習慣性的思維也是從1978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從歷史的時間脈絡捋下來,那麼我們《中國·1978》為什麼只是把目光鎖定在1978年那一年呢?
2008-12-25 14:40:56
- 朱勤效:
這可能跟我們的篇幅也有關係,我們是做一部電影,有限制,要在90分鐘內把這30年的大事都説進去,一個是未必那麼好看,另外也説不盡,因為這30年我們國家變化太大了,光政治上一次次的會議,有那麼多大事。但是又想要為改革開放30年做這樣一部影片,後來高臺出的主意就鎖定在1978年。因為這些年所有的變化1978年是一個原點,從1978年開始的,這一年的事情特別多、特別豐富,現在這部影片中1978年還有好多特別有意思的事都沒有説到。比如説光科教方面,全面恢復高考,全國科學大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包括老幹部平反、真理標準的討論等等,實際上那一年我們點到的關於愛情位置的討論,關於按勞分配的討論,還有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就更不用説了,那一年流行燙頭髮,談戀愛可以公開了,可口可樂已經進入到中國了,好多電影解禁了。不光國産故事片,像日本電影《望鄉》也是那一年開始在中國放映了,那一年生活特別豐富,這足夠電影的90分鐘了,當時我們想要從1978年這一年來表現整個30年,為30年獻禮。所以選定了1978年。
2008-12-25 14:41:59
- 中國網:
剛才朱導提到1978年發生的大事非常多,我們是怎麼選擇的呢?把一年的大事都串起來非常難,但是整部影片看起來非常流暢,有什麼秘訣告訴大家呢?
2008-12-25 14:44:13
- 朱勤效:
也沒有什麼秘訣,首先《中國·1978》是文獻紀錄片,所有大的政治事件一定要有,這是不能漏掉的。首先確定了四個路線,黨的科教路線、組織路線、思想路線、政治路線,這四個方面的轉變是不能丟的,一定要寫到。如果光説政治性的大事這部電影未必會那麼好看,如果想跟觀眾貼的更近,還有一些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在大事無遺漏的情況下還有社會生活的變化,像服裝等等的變化,是跟老百姓貼的特別近,觀眾也特別喜歡看的。這樣穿插在其中,既有大事,又有小的細節,這樣看起來相對會好看一點。
2008-12-25 14:44:38
- 中國網:
剛才朱導提到一個細節,燙頭髮,我記得看我爸爸媽媽以前的老照片時,我看我媽媽、爸爸都燙了頭髮還穿著喇叭褲,當時我還嘲笑他們真夠土的,但是他們告訴我説,其實這個裝扮在當時是特別流行的穿法。所以我看電影的時候覺得特別真實,而且特別好玩。我們還知道這部電影還有一個特點,它的題材裏有很多素材都是第一次曝光的,想請幾位談一談這方面的話題。像鄧婕有一段學生時代的鏡頭,據説是第一次曝光,連鄧婕自己都沒有看到過。你們知不知道這段素材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底下拍攝出來的呢?
2008-12-25 14:45:36
- 朱勤效:
當時因為要做這部片子,要把新影廠包括1978年前後,包括1976、1977年前後的素材都要看一下,了解一下有哪些素材可以用。我們在看新影廠1978年的新聞簡報時,看到有一個新聞是寫《四川意象—川劇新花》,發現有一個形象特別熟悉,當時説這個人特別眼熟,是我們的撰稿王軍偉看出來的,他説是鄧婕,但是我們還不敢確認。白天看完片子,晚上回去上網查一下確認的,我們導演回去一看鄧婕1978年就是四川藝校的學院,這個素材當年的新聞剪報拍完後很少有人再用了,我們因為要拍這部片子就要把所有的素材都看一遍。最後直到影片放映時,鄧婕是那天在中央電視臺看過了,昨天早晨鄧婕的助理給我打電話,問我們哪有賣盤的?説鄧婕老師要收藏幾套盤,我們説別去買了,到我們這裡來拿吧。
2008-12-25 14:46:31
- 中國網:
自己看了也非常激動。
2008-12-25 14:49:02
- 朱勤效:
對,她也特別激動。第一次打電話時説有她,她説不可能,她是演《紅樓夢》出的名,紅樓夢是八幾年才演的,説不可能有她的資料。後來我們説確實有,當時她在四川藝校,她特別激動,説怎麼可能呢?我一定要看看是什麼樣的。我們現在把鄧婕這一段素材用出來,對鄧婕這30年來的人生反差以及社會變化都在裏面了。
2008-12-25 14:49:15
- 中國網:
從這一點看得出來新影廠素材非常豐富,有很多是獨家資料。在電影中有些歷史畫面也是非常珍貴,也是第一次曝光。有一次葉帥很哽咽地説出一句話,以前從來沒有在電影上或者是電視螢幕上看到咱們的領導人這種哽咽的形象,都覺得應該是非常流暢、非常威武的形象出現,幾位在選擇這段素材時是怎麼考慮的呢?
2008-12-25 14:49:55
- 朱勤效:
以前我們編紀錄片的習慣,用領導人的鏡頭時一定要用比較高大、比較正式的那種。這段素材在1978年時也用過了,在五屆人大紀錄片裏也用過了,後來就沒有人用了。當時第一次看素材時也覺得特別珍貴,我們也沒有想到當時葉帥80幾歲的老人,説到再看我們國家20年後是什麼樣的時候會激動成那樣。選這一段一個是比較感人,還有跟這部片子有關係。這部片子我改解説稿的時候,觀眾可能沒有注意到,我做的也不夠。在改解説時全片貫穿著一個夢想,當時我們也想叫《中國·1978》,最早做這部片子時,第一遍撰稿後把稿子又改了好幾遍,我們想《中國·1978》這個電影的魂在哪?一般電影的片名就是這個電影的魂,當時想就是1978年,1978年所有的事都能夠裝進來,究竟《中國·1978》這部電影的魂在哪?當時看了那些素材和稿子後就決定《中國·1978》的魂是夢想。當時有一個副標題,1978年所有人都存在一個夢想,因為新影廠有一個片子叫《鑄夢2008》,是説奧運會的,所以我們就不能再這麼叫了。
2008-12-25 14:50:30
- 朱勤效:
但是1978年從最早開始講科教的改革,當時講全國恢復高考後放飛了很多青年人的夢想,一直到五屆人大包括葉帥講的那段話,五屆人大在規劃中國未來幾年發展變化時他們有一個現代化的夢想,裏面的解説詞説這一年的中國放飛了他們自己的夢想,“現代化”這個詞了成為了以後若干年中國比較流行的詞語。全國科技大會這些科學家也有自己的一些夢想。包括鄧小平訪日,也是為了國家繁榮富強有一個夢想,包括小崗村的農民致富也是有吃飽飯的這樣一個夢想,包括深圳引進三來一補的企業也是夢想,都貫穿著夢想在裏面。我們引用葉帥的那段素材也是想對應中國20年後富強的夢。
2008-12-25 14:53:13
- 中國網:
我們在拍這部電影時也走過了很多地方,不知道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印象深刻,特別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的。朱導先休息一下,兩位年輕人給我們分享一下。
2008-12-25 14:53:21
- 楊翼飛:
我説一些比較獨家的事情。我們去上海、南京、深圳拍攝,上海天氣不太好,我們趕往南京拍攝南京大學的一些鏡頭,一路上狂風大作,很難受。從上海回到北京,回來時發現上海天氣已經很好了,我們抓緊時間把上海的一些外景都補拍了。在深圳的時候,我們的攝影馬老師。在深圳,段部長請我們一起吃頓飯,馬老師很特殊,馬老師穿了一種蘇格蘭格調的裙子跟我們一起吃飯,當時我們都沒有發現。跟馬老師同屋的一個小男孩説馬老師今天穿了一個裙子,算是一種比較正式的著裝了。大家看了以後確實印象很深刻,像馬老師也算是中年人,能夠這樣創新、穿裙子,給我們這個團體增添了一些好玩的色彩。
2008-12-25 14:53:45
- 朱勤效:
説明一下馬老師是一位男同志。
2008-12-25 14:54:45
- 中國網:
這可以感受得到,咱們創作組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僅在影片上,和平時個人的創新思想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2008-12-25 14:54:56
- 楊翼飛:
對,因為我們團隊比較年輕,大家一塊兒出去拍攝或者是做採訪都是高高興興、很輕鬆就完成這些東西的。畢竟年輕化,本來身心疲憊,但是有些事情就會讓我們覺得很開心,就不累了。而且《中國·1978》的主題曲當時咏梅老師做完這個曲子後我們劇組都自發地把它變成彩鈴,只要一打電話都是這個聲音。偶爾開會時手機響了,大家都一起摸手機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機響了。
2008-12-25 14:55:17
- 中國網:
剛才説到上海、南京、深圳,都是這部影片主要的拍攝地點嗎?
2008-12-25 14:55:58
- 朱勤效:
對,主要是這幾個點。
2008-12-25 14:56:14
- 中國網:
咏梅談一談拍攝過程中比較好玩的事情。
2008-12-25 14:56:24
- 吳咏梅:
前期我沒有跟,一直都從事著後期的工作,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歌曲小樣出來的那天,給導演、剪接老師聽的時候,突然天上下了一陣雨,那陣雨讓我當時心情很沮喪,這件事印象挺深的。
2008-12-25 14:56:34
- 中國網:
作為這首歌的創作,剛才朱老師提到,把這首歌送審時一下子就過了,而且大家好評很多,你當時是什麼感受?
2008-12-25 14:57:14
- 吳咏梅:
我當時也是特別忐忑,後來發現沒有不同的意見,我覺得真的是時代不同了。如果整部片子説的都是1978年那一年的事,但是這首歌其實囊括了1978年到2008年這之間發生的很多大事,它是以“我”出生在1978年的這樣一個第一人稱出發,敘述了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這幾年發生的特別重大的事件。比如説1978年安徽農民把地分了,1988年開始流行“下海”,1998年開始流行網路、行動通訊、炒股,2008年是奧運會和太空漫步,它在歌詞的內容上把這30年的變化全都包括進去了,也起到了整部影片主題引申的很大的作用。
2008-12-25 14:58:13
- 中國網:
除了主題曲創作之外,片中還有很多其他的音樂,不知道你有沒有參與進去?比如怎麼選音樂?這個工作做了嗎?
2008-12-25 14:58:57
- 吳咏梅:
這部影片其他主題音樂,我也做了音樂編輯的工作,我們新影廠從建廠到現在積累了很多的音樂資料,新影廠除了影像資料外,音樂資料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從眾多的資料裏也選取了很多符合七十年代氣氛的音樂,當然也有一些以現代人觀念為主線選擇了一些主題曲。這部分全是選曲的。
2008-12-25 14:59:23
- 中國網:
非常感謝兩位的介紹,朱導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2008-12-25 14:59:46
- 朱勤效:
這部片子裏的很多影像素材我印像是特別深的,在第一次選素材、看素材時,這部片子裏出現的很多人,除了全景鏡頭的那些人可能我們認不出來,實際上每個個體鏡頭都是特別有名的人。但是現在這有一些人我認不全,比如説參加全國科技大會的人,如果找一個對科技界比較熟的人,拿出來一看,每一位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我能夠認出來的是華羅庚、陳景潤、錢學森,這都是小學課文裏學到的。
2008-12-25 15:00:00
- 吳咏梅: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像少年班,實際上那些人跟我的年齡差不多,可能比我還要小兩三歲。1978年我剛上初中,那時整天學《科學的春天》,還有葉帥的那首詩“攻城不怕艱”,小時候我們都要背的,少年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寧博是我們的榜樣,我們上學那會兒對寧博特別羨慕,人家學習怎麼那麼好。包括陳景潤,是那個時代我們的偶像。像這些人,多少年過去了,我這個年齡一看,一提起來覺得特別親切。包括後面出現的名人,文藝界的才旦卓瑪老師、侯寶林老師,還有常香玉和豫劇的袁雪芬。當時有一個鏡頭講文藝改革時,當時講的劉瓊導演和阿詩瑪的楊麗坤握手,一般觀眾可能會認不出來那是原來的阿詩瑪,其實鏡頭裏邊的阿詩瑪已經人到中年了。我在跟下邊劇組的人開玩笑,網路流行一個詞什麼都拿出來曬,曬工資條等等,我們這部片子就是曬名人。中央新影那麼豐富的影像資料,每個人的鏡頭拿出來都是一段歷史,從每個人個體的變化都可以看出國家的變化。
2008-12-25 15:03:08
- 朱勤效:
前段時間,在深圳開新聞發佈會的時候,有一個主持人問,我是西安的,你們這部片子裏有沒有講到西安?我小時候在西安有一些記憶,在這部片子裏能不能找到?我就想我們這部片子已經不是局限于某個地域、某個個人的記憶,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集體的、共同的記憶都在裏面。
2008-12-25 15:05:00
- 中國網:
是一個集體、共同的記憶。
2008-12-25 15:05:27
- 中國網:
這兩天我在網也上看到一些評論,很多觀眾看過之後,他們也有一些疑問,因為知道這部電影主創人員也拍了一些鏡頭,但是有時就覺得有疑問,覺得那是一些歷史資料還是後來補拍的鏡頭。比如我提一個問題,大家在聽收音機的時候,在西藏聚在一起,那些鏡頭是真的的嗎?還是後來補拍的?
2008-12-25 15:05:38
- 朱勤效:
絕對不是補拍的,是影像資料,不過當時影像資料確實不是聽愛情故事,是西藏人在1978年聽收音機,可能聽的是別的廣播,不一定是《愛情故事》的資料。
2008-12-25 15:06:08
- 中國網:
現代的鏡頭都是新拍的,歷史鏡頭沒有補拍過的。
2008-12-25 15:06:29
- 朱勤效:
我們在創作時也有一個原則,不會做情景再現。我個人有一個創作理念,對於這一段歷史不能搞情景再現。因為中央新影廠有那麼多豐富的影像資料,絕對不能做影像再現。紀錄片和故事片的區別在這裡,有真實的魅力在裏邊,可能中間某些鏡頭沒有電視劇、故事片拍得那麼好看、那麼完整,但是魅力恰恰是在這裡了。同樣是1978年,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真實的1978年,有一些電視劇中也會有1978年,但是那個是演出來的,無論鏡頭怎麼好看、演員長的怎麼漂亮,但是觀眾在看的時候都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看我們這個鏡頭時,有時可能有點兒搖晃,那個人比較土或者怎麼樣,那個影像資料有點兒劃痕,不是那麼清晰,但是這就是一個真實的1978年。
現在的電影、電視劇也有那麼多反映那個年代生活的,但是我們這部電影放得時候,好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會有感觸,這才是我們經歷過的事情。看電影、電視劇時未必有這種強烈的感受。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
2008-12-25 15:06:42
- 中國網:
我想一般在創作一部電影時,除了主題思考外,還有一個很大的考慮因素是怎麼樣吸引更多的觀眾?我們在創作這部電影時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特別是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説,有沒有考慮過吸引更多的人?
2008-12-25 15:07:45
- 朱勤效: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肯定會想看的人越多越好,在我們創作時也想為了能夠讓現代的觀眾多一點,我們不一定局限在1978年,一定要以現在的視角回看1978年,拉近跟現代觀眾的距離。比方説主題歌的創作RAP選擇就是為了讓年輕人更能接受我們這部片子,包括對影像素材的選擇,除了重大事件,我們可能要多選一些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這些恰恰是普通觀眾最關心的。如果單純地講大事和政治事件的話,普通的一般觀眾不一定會那麼關心。他會知道1978年我們國家有這個變化,但是他不會想那麼多。而看電影時他會看到那些小事的變化,比如説燙頭髮、談戀愛、可口可樂等等,他覺得這是我身邊的事,會更喜歡看。
2008-12-25 15:08:08
- 中國網:
無論是從創造上還是素材的選擇上,咱們還是考慮了這個趨勢的。那麼,是不是現在紀錄片也有一種走向大眾化的趨勢呢?
2008-12-25 15:08:55
- 朱勤效:
紀錄片的觀眾和故事片的觀眾相比,永遠沒有故事片、電視劇那麼多,但是紀錄片會有大批觀眾,有一大批喜歡紀錄片的人。我們作為電影人在創作過程中,也必須要考慮大眾化。因為電影畢竟是一個大眾藝術,不可能説紀錄片就是一個純精英的藝術。如果大家説我自己做一個紀錄片,就是自己在那兒玩,這樣是不對的。電影既然是一個文化産品就一定要有市場,要儘量爭取自己的市場,要逐步走向大眾化。以什麼樣的方式讓更多人接受,不會讓所有的人都接受,但是會讓更多人接受,只有更多的觀眾看了你的片子才能把你想表達的思想傳達出去,如果做一部片子沒人看你自己回家玩好了,不要用大眾平臺來傳播。
2008-12-25 15:09:08
- 中國網:
有人説文獻紀錄片是一種精英文化,問一下朱導演,您認為這種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應該怎麼結合呢?
2008-12-25 15:09:41
- 朱勤效:
首先我不承認文獻紀錄片是一種精英文化,我覺得文獻紀錄片一樣,就是一部電影,只不過跟一般的紀錄片不一樣,有社會類、人文類、科教類的,只不過它寫的是一段歷史類的,有一些政治題材的文獻紀錄片。但是如果單純地歸到精英類別裏去的話,如果讓精英來了解這段歷史的話,最精英的應該是論文。作為電影來講,不能走純精英的意識。如果不是用的國家的錢,甚至不是用的觀眾的錢,不是用的納稅人的錢,作為企業單純個人投資我做一部電影,不管是叫文獻紀錄片或者是科教紀錄片什麼的,你自己玩去就好了,你就是精英,喜歡你的人也承認你是精英。 如果你是要進院線,或者是要傳播、表達一種思想,這種片子能儘量貼近大眾就儘量貼近大眾,這是我的觀點。
2008-12-25 15:09:53
- 中國網:
從咱們開始籌備這部電影到現在已經在各大院線上映,感到最高興得應該是參加了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們,我想問一下幾位,你們在參與這部電影時,現在回憶起來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2008-12-25 15:10:47
- 朱勤效:
我個人覺得做這樣一部電影挺值得的,一個是通過這部電影的運作,不光了解了電影的流程,而且學到了1978年的歷史。如果我不做這部片子,對1978年的歷史因為工作的關係有一些了解,但是不會更深層地思考改革開放這30年來的變化。相反在做這部片子時就要想,這30年我們的片子怎麼結構、怎麼來做,1978年給我們國家帶來什麼,這都是我們要想的。通過這部電影促使你思考很多東西,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好處。
2008-12-25 15:10:58
- 中國網:
在創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一些困難或者是瓶頸呢?
2008-12-25 15:11:23
- 朱勤效:
這肯定是有的。
2008-12-25 15:11:34
- 中國網:
能給大家説一下嗎?
2008-12-25 15:11:46
- 朱勤效:
比如説電影在創作時,我們把握1978年的題材,從創作選材上,剛才説了1978年發生了那麼多、那麼豐富的東西,究竟選哪些東西?包括我們現在割捨掉的一些東西也都覺得挺可惜的,選擇就是一個很大的困難。究竟把1978年什麼東西選進來、什麼東西拿掉,實際上這是挺難的。
包括對一些大事件的把握,怎麼樣能夠把握的比較準確、得當,在説法上、提法上都要考慮,因為我們是紀錄片就不能隨意編造,並且要説的比較合適。這可能是創作中的一些難點。生活上的一些,我們製片主任沒來。
2008-12-25 15:11:59
- 中國網:
翼飛談一談你的感受,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008-12-25 15:12:32
- 楊翼飛:
像朱老師説的,我剛進入新影廠,首先收穫的是流程的問題,把電影的前期、後期、中間的一些重要環節都能掌握得住、把握得住,這一點很重要。還有一點,通過這部電影能夠學到一些藝術手法、表現形式,什麼樣的形式觀眾會喜歡。因為我們這部紀錄片的資源很多,我們也是費勁千辛萬苦想抓一些點來反映一些面,這樣會讓同齡人或者是廣大群眾喜歡看這部影片。
2008-12-25 15:12:46
- 楊翼飛:
還有一點,通過這部影片我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只要提到“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不管自己在幹什麼都要馬上關注一下。通過這部電影給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一個很有意義的東西。起碼我對這段歷史能夠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希望自己以後在新影廠的成長,要學習的東西也有很多。通過參加這部電影,希望為國家,為新影廠能夠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更精彩的電影。
2008-12-25 15:13:11
- 中國網:
這是年輕人的夢想,咏梅談一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2008-12-25 15:13:42
- 吳咏梅:
在做這部影片前,跟我的師傅也做過幾個電影音樂編輯的工作,這部電影是我第一次獨立來製作音樂的整個部分,包括歌曲的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説音樂該怎樣去處理,什麼時候用現代音樂、什麼時候用70年代音樂、什麼時候用70年代流行音樂,主題歌該穿插在什麼樣的位置上,等等這一系列的創作流程是對於整部影片理解的過程。這帶給我很大的幫助,奠定了以後做其他影片的基礎。另外,也讓我梳理了一下我過去30年的思想、感受,也讓我考慮了今後、未來該怎樣去做。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總結作用。
2008-12-25 15:13:53
- 中國網:
是一個回顧,也是一個總結,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2008-12-25 15:14:21
- 吳咏梅:
對。
2008-12-25 15:14:32
- 中國網:
每次我們做完一個作品後都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希望今天幾位嘉賓能夠用非常簡短的語言來概括一下這部電影,或者是向廣大網民朋友們推薦一下這部電影,從朱導開始。
2008-12-25 15:14:42
- 朱勤效:
1978年是中國最牛的一年,你要想了解這一年究竟有什麼,進電影院看《中國·1978》。
2008-12-25 15:15:13
- 楊翼飛:
中國197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希望像我同齡人或者是比我歲數再小的人,想要了解這段歷史,《中國·1978》你必看不可。
2008-12-25 15:15:26
- 吳咏梅:
如果你對我們的電影感興趣,如果沒有進電影院網路上也能夠看到,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點擊我們的電影。
2008-12-25 15:15:38
- 中國網:
今天非常感謝三位嘉賓作客《中國訪談》和大家一起聊了《中國·1978》背後的故事,非常感謝你們,也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就像剛才幾位嘉賓推薦的那樣,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1978年中國發生的大事,也希望大家更多地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這部《中國·1978》。
非常感謝幾位,也非常感謝廣大網友的收看,咱們下期再見!
2008-12-25 15:15:50
圖片內容:
- 《中國•1978》總導演 朱勤效
- 《中國•1978》副導演楊翼飛
- 《中國•1978》 作曲 吳咏梅
- 中國訪談現場
- 《中國•1978》創作背後的故事
- 不能局限于1978年這一年,一定要以2008年的視角來回看1978年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424_081225.wmv
圖片大圖:
-
《中國•1978》總導演 朱勤效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1978》副導演楊翼飛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1978》 作曲 吳咏梅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訪談現場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1978》創作背後的故事
中國網 楊楠
-
不能局限于1978年這一年,一定要以2008年的視角來回看1978年
中國網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