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並大田,農機譜新篇——武漢黃陂“新農人”二三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小田並大田,農機譜新篇——武漢黃陂“新農人”二三事

2025-04-07 09:20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新華社武漢4月6日電 題:小田並大田,農機譜新篇——武漢黃陂“新農人”二三事

新華社記者龔聯康

清明時節,春意正濃。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道姜店村的田野上,青綠色的麥浪隨風起伏。在農戶章自連家的麥地裏,一台植保無人機嗡鳴低飛,細密的藥液如銀霧般灑下,為小麥披上一層防護衣。

農技人員操作植保無人機從田埂上起飛。(黃陂區委宣傳部供圖)

“雨水一潤,氣溫一升,600畝小麥躥著長。”章自連蹲在田邊,一邊説一邊輕輕撥開一叢麥苗,眼神中滿是期待。

作為武漢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農業資源最豐富的新城區,黃陂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常年居全市首位,是武漢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但在章自連和當地農技專家的記憶中,這片土地曾是另一番模樣。

地處大別山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當地耕地佈局呈細碎化特徵。上世紀90年代,章自連退伍回鄉時,村裏家家戶戶守著“補丁田”耕作,收成微薄。許多村民無奈進城務工,章自連也隨戰友南下深圳,做起小生意。

大量勞動力外流,土地休耕現象一度突出,直到國家開始推行土地流轉。懷著對家鄉的眷戀,2007年章自連帶著積蓄返鄉,幹起了養魚和苗木生意。在村兩委支援下,他陸續流轉村內數百畝閒置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然而,“土地太碎”的老問題仍未解決,章自連嘗試將流轉到手的“補丁田”進行平整,沒有整田機械,他就一塊一塊、年復一年地努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三農”發展帶來新契機。2021年前後,在街道和農業部門的幫助下,章自連和一些種糧大戶開始通過田塊歸併、溝渠貫通、道路硬化等方式,對集中連片的流轉地進行高標準改造。

一輛農用拖拉機正在平整土地。(黃陂區委宣傳部供圖)

“政策補貼到戶,專家現場指導。‘小田並大田’後,一台旋耕機一天能翻60畝地,頂過去12頭牛……”章自連細數今昔之變。如今,他的農場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總面積達1168畝,年收益超百萬元,常年帶動50多位村民務工。他自己也成了小有名氣的“新農人”。

在祁家灣,發生改變的不止章自連一家。土地集中後,機械化普及率大幅提升,種糧大戶從“單打獨鬥”走向“抱團發展”。

祁家灣街道東風村的李紅芬夫婦,曾在外經營五金生意,近年也選擇回鄉務農。從申領補貼購置旋耕機、收割機、農用無人機等設備,到聯合周邊大戶成立專業化合作社,短短幾年,夫婦倆就成了當地農業機械化“帶頭人”。

農戶通過手機查看農機作業數據。(黃陂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前耕種管收主要靠人力,現在配備北斗導航的農機能自主作業,一圈下來,作業面積、工作量實時顯示。”李紅芬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現有各類農機10余臺,除滿足社員自耕自種的需求外,還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每年經營收入超過40萬元。

有了“好田”和“智慧機械”的助力,再加上農業補貼和技術指導,種地逐漸從“體力活”變為“技術活”。黃陂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梅建幸説,近年來,黃陂區通過技術培訓、補貼引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目前全區有400余個家庭農場,糧食年産量穩定在28萬噸以上。

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農機正在翻田。(黃陂區委宣傳部供圖)

種肥和耕作條件大大改善,農機設備不斷迭代更新,糧食豐産成了常態。為進一步增收,農戶們還各顯其能,做起“加法”。

採訪結束前,章自連帶著記者參觀了他的倉庫,這裡藏著他增收的秘訣:在約50平方米的倉庫裏,一袋袋印有“章自連”商標的精品米整齊碼放。

“水晶米15元一斤,黑米22元一斤,年産10萬斤仍供不應求。”章自連自豪地展示生態種植成果,他家200畝有機稻田堅持施用有機肥,紅米、黑米等品種附加值遠超普通稻穀。“種糧也要有産品思維,如今人們生活富足、觀念更新,只要綠色健康,就不愁銷路。”他説。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