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與新技術:感受雪域高原的鄉村新畫卷
新華社成都12月23日電 題:“老手藝”與新技術:感受雪域高原的鄉村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胥冰潔
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琳瑯滿目的藏族手工藝品……行駛在被國人譽為“國民公路”的川藏公路上,車窗外風景如畫,每到一處,雪域高原上的鄉村振興新畫卷也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
在2024年德格縣“善地文創手藝人”特色勞務品牌培訓班上,達瓦扎巴(右)指導一名當地學徒用傳統銀包銅工藝製作文創産品(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隆冬時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山谷中的麥宿鎮銀裝素裹。“欽樂民宿”裏,主理人藏族姑娘達瓦卓瑪正和到訪的攝影團隊聊得火熱。
“最近民宿都滿房了。”達瓦卓瑪説,有不少雜誌和自媒體頂著嚴寒來高原拍攝。吸引他們的,是這座有“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美譽的川西小鎮。
達瓦卓瑪生於利馬銅工藝世家。她的父親是這項技藝的第六代傳人,從小看著家中長輩、鄉親們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但缺少懂市場、懂銷售的人將它們帶出這片土地,達瓦卓瑪心中很是遺憾。
2013年,她前往海外留學,專攻市場行銷和企業管理,並將麥宿手工藝産業發展作為自己的課題研究。留學經歷開拓了她的視野,讓她更加認識到故鄉傳統手工藝的可貴。
四年後,達瓦卓瑪畢業回到家鄉,和弟弟接管了家裏的工坊。2018年,當地政府對麥宿傳統手工藝作坊進行提檔升級,家裏的工坊也完成了擴建。
開網店、拍紀錄片、帶動鄉親們創新……達瓦卓瑪和弟弟在傳統作品之外,開發了更貼合大眾市場的文創産品,通過市集、分享、體驗等活動,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利馬銅、知道了麥宿,産品遠銷海內外。如今,姐弟倆將工坊經營得有聲有色,也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目前,麥宿鎮已有超過30家手工藝坊,2000多名手工藝匠人,涵蓋鑄銅、黑陶、藏香、牦牛毛編織等多種技藝。德格縣註冊的“麥宿手造”公共品牌,也為雪域高原民族品牌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達瓦卓瑪在挑選準備寄出的訂單貨品(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像達瓦卓瑪一樣“有想法”的人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還有很多。位於川藏公路南線的理塘縣,數十位藏族阿媽用當地的牦牛奶和酥油等為原材料,製作“來自高原的禮物”——手工香皂。
2018年,當地政府提出開發具有藏族特色的産品,正想在家鄉創業的藏族姑娘四郎曲珍和珍馬拉姆一拍即合,決定開一家製作特色手工香皂的工坊。
這家工坊位於理塘縣甲洼鎮俄丁村一個小院裏,由一棟藏式民居改造而成。工坊通過設計搭配,將藏族生活中常見的食品變成一塊塊精美的“藝術品”。珍馬拉姆介紹,80%的員工都是藏族婦女。如今,靦腆的藏族阿媽們都能自信地向每一位遊客露出笑容。
傳統手工藝推陳出新,現代農業也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
“十多年前我出差到甘孜州石渠縣。”漫步在理塘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來自“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盛珂回憶他與甘孜的緣分時説,“一個冬天沒吃上新鮮蔬菜,那會可想念家鄉的蔬菜了。”
於是,盛珂動員在家鄉種植蔬菜多年的父親盛學武,將技術帶上高原。他們在這裡摸索出一套適宜高原氣候環境的科學種植技術,培育出白蘿蔔、番茄、草莓、上海青等“極地果蔬”,走向五百公里外的成都,甚至抵達粵港澳大灣區。
“高原的自然環境為農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裡的土壤、水質、空氣都達有機標準,種植出的果蔬有特別的香味。”盛珂父子錶示,通過引入抗紫外線的大棚塑膠薄膜、智慧化無土栽培、數字平臺等技術手段,讓高原農業更加現代、先進。
牦牛産業也正迎來新機遇。在理塘縣牦牛産業現代農業園區,牛舍實現了恒溫恒濕的智慧化管控,還有自動撒料車,牦牛也能舒適過冬。園區內還開發系列牦牛肉産品、牦牛乳製品、牦牛皮具和牦牛角文創産品。
“甘孜州已建設牦牛、藏香豬、青稞、果蔬、紅酒等有機産業集群,培育出一系列特色企業。”甘孜州委副書記汪玉瓊介紹,全州還將繼續加強品牌建設,打造更多元、更具影響力的甘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