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産學研用融合 種業提質增效——我國農作物種業市場規模去年首次突破1500億元

2024-12-12 10:35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核心閱讀

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轉變離不開種業企業,當前270家優勢企業組成了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國家種業振興企業集群正逐步形成。隨著種業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和農作物種子認證等制度的實施,更多企業研發的良種持續走向市場,種子品質和種子企業品質管理水準不斷提升。

種子,事關“國之大者”。前不久,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資訊交流與産品交易會上,一組數據引人注目——

去年,我國農作物種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500億元,科研投入達到76億元,比2021年提高20%,平均科研投入強度達到6%。

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我國錨定種業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任務,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逐步形成完善産學研用一體化育種創新模式。

構建國家種業企業陣型,提升優勢種企競爭力

1101.2公斤!今年秋收,湖南省隆回縣百畝示範方裏,由隆平高科研發推廣的雜交稻新品種“颶兩優8612”實現大面積高産,成為我國超級稻測産以來首個畝産突破1100公斤的二等優質稻品種。

在我國農作物生産中,80%的種子靠企業提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實現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的轉變,必須做強種業企業,逐步形成由領軍企業、特色企業、專業化平臺企業共同組成協同發展的國家種業振興企業集群。”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從3萬餘家種企中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的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從目前看,69家農作物陣型企業,去年科研投入佔比超過行業總額1/3,一批龍頭企業優勢地位突出。

從老字號到新生代,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今年上半年,隨著國投種業控股收購,豐樂種業公司加入“國家隊”。“依託平臺,有力增強了企業在各類創新要素上的整合組裝能力。”公司總經理戴登安表示,將整合優勢創新資源,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成果轉化。

新生力量也在加速成長。作為一家未滿“10歲”的高新技術企業,河南技豐種業集團有限公司去年的研發投入超過營收的7%、高於行業均值,前不久還被納入了省種企雁陣企業行列。董事長李繼軍介紹,籌建中的現代種子工程中心一期已投産,具備15萬噸玉米、小麥等種子的年加工生産能力。

“2022年以來,我們與國家陣型企業建立了一對一聯繫服務機制,每年通過實地調研、線陳情談函詢等方式,梳理出陣型企業的訴求清單,逐一研究解決。”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服務種業企業的高品質發展,促進種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以市場化為導向,育繁推一體化機制加快完善

葉片深綠、花球緊實、蕾粒細而勻……今年全國西藍花種植面積約150萬畝,自主育成品種面積56萬畝,國産替代率由2018年前的5%提升至35%以上。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西藍花國家育種的聯合攻關。攻關參與單位超過26家,包括9家科研單位、2家高校、15家企業,涉及13個省份。

“跨地區科企商業化合作,加快了良種推廣進程。”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顧宏輝介紹,這一機制有效避免重復研究,提高了育種效率。同時,在全國不同生態區開展品種聯合測試,加快了良種篩選速度,使新品種的知名度快速提高,打通良種從試驗田走向大田的“最後一公里”。

在西藍花主産區浙江,自主品種佔有率已達80%,一些品種的種子供不應求。“可以説,過去我們卡在了品種上,現在則需要進一步突破制種技術,提高種子品質。”顧宏輝説,未來有待進一步發揮科研機構、企業和農技推廣部門合力,開發適應性廣、抗病性好、符合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的新品種,建立高品質種子生産技術體系和全國性示範推廣體系。

整合資源、聯通上下游,不斷破解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問題。放眼全國,隨著海南南繁矽谷、湖南嶽麓山創新中心、河南中原農谷等高水準種業創新基地加快建設,産學研用一體化育種創新模式逐步形成完善。

下一步,育種創新的方向在哪?“面對不同生態區域品種類型基本固化的現狀,通過育種創新進一步豐富優化品種類型、提高品種生産性能,以差異化發展來引領全産業鏈變革,這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許勇表示。

優化種業創新環境,讓更多優良品種流向市場

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嘉寶工業園區的康農種業(寧夏)公司加工車間,生産線高效運轉,一顆顆飽滿的玉米種子從自動化生産設備中傾瀉而出,經過定量包裝後,將陸續發往黃淮海地區。“冬季是玉米種子加工高峰期,近期每天加工量約300噸。”公司總經理白興龍説。

青銅峽市每年的制種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豐富的光熱資源吸引了多家制種企業入駐。青銅峽市制種基地配套了剝皮、抽雄等專用農機具和田間果穗收購網點,還建立了市、鎮、村三級制種基地市場巡查員制度,特別是嚴厲打擊盜取親本等侵權違法行為,優化種業創新環境。

自實施品種登記制度以來,全國登記品種達3.1萬個,為特色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品種來源不清、試驗不規範現象仍時有發生。

業內專家表示,針對品種同質化、“倣種子”等行業痼疾,要繼續做好種業市場管理的“加減法”。一方面,推進品種全生命週期管理,深入開展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專項整治,擴大“倣種子”清理範圍。另一方面,加快推行品種身份證管理,提高玉米大豆等作物種子品質標準。前不久,三項種子品質強制性國家標準已發佈,並將於明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從“好品種”到“好種子”,一系列制度建設正持續加力。去年以來,我國正式建立農作物種子認證制度,並先後出臺了首批種子認證目錄、實施規則、技術規範等制度性文件。“這對於提升種子品質和種子企業品質管理水準,引導構建更好的種業市場秩序以及提升我國種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張曄介紹,今年共有11種作物、近140個品種申請認證,繁制種面積約22萬畝,近期首批認證種子即將陸續進入市場。(記者 鬱靜嫻)(周楠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楊霄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