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小縣城何以“留人”
秦嶺深處,總人口只有4.2萬,超過90%的縣域被森林覆蓋,在縣城主街道逛一圈要不了1個小時,旅遊收入卻超過33.4億元,靠的是什麼?
金秋時節,記者走進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尋找答案。四千年古銀杏樹及集市、網紅民宿“道班宿”、秦嶺山珍物流園區……一個個名片誕生的背後,是該縣構建全域旅遊“快進+慢遊”交通網路,推動交通+旅遊+産業+鄉村振興全面深度融合發展。其打造的“秦嶺最美廊道”,以“交通先行、促旅發展、融合反哺”的特色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建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秦嶺最美廊道“衍”變
寒意襲來,層林盡染,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公路”的高江路蜿蜒而出。公路西入口,四千年古銀杏樹及集市吸引了過往遊客的目光,售賣的商品不僅有當地的野生板栗、獼猴桃、核桃等農産品,還有炸馬鈴薯、咖啡等小吃飲品。
“以前咖啡只能在城裏買到,現在遊客們在鄉下也能喝到現磨咖啡了。”土生土長的留壩人楊順利在外地從事咖啡事業已經二十餘年,看到家鄉欣欣向榮的發展前景,遂于兩年前回鄉創業。從今年國慶節開始,他每天都會到此銷售咖啡,一天銷售額最高可達四五千元。
玉皇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舒瑩告訴記者,這裡原先是一個停車場,隨著高江路旅遊市場火爆,遊客越來越多,附近的老百姓就自發到這裡售賣自家産的土特産,自然形成了這樣一個市集,政府部門也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支援其發展,國慶節期間在此擺攤的攤主達到30余家。
這是秦嶺最美廊道路衍經濟持續升溫的一個縮影。留壩縣委副書記、縣長魏巍介紹,該廊道以四千年古銀杏廣場為起點,全長171公里,是交通強國“陜南交通旅遊山水畫卷”試點項目線路。
自駕行走在這條廊道上,兩旁水杉、梧桐和銀杏等樹木五彩斑斕,如一條彩練串聯起張良廟、紫柏山、棧道水世界4A級景區,營盤山地運動省級旅遊度假區、玉皇廟紅色文化旅遊3A級景區、獅子溝牧場、全國最美鄉村路高江路、道班宿、秦蜀棧道博物館、樓房溝玉雙美術館等40個旅遊景區景點,穿行秦嶺最美小鎮火燒店鎮、秦嶺旅居專線公路房車營地、石門自駕營地、營盤特色足球小鎮等6個歷史文化名鎮和特色小鎮,形成集“生態、景觀、休閒、 運動、康養、旅遊”于一體的旅遊景觀廊道。
“建成3條縣域農村公路旅遊主題線路和6條旅遊公路支線,沿途佈局自駕房車營地7個、公路驛站11個、精品民宿19家、停車場20余個、景觀節點23個、農家樂100余家,實現交旅深度融合發展。”留壩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大偉説。
“變閒為寶”旅遊反哺交通
“應該是中間的這間房。”年過六旬的留壩縣原高江路養護工人黃開成,反覆辨認著眼前配備小花園的房間,好不容易才找到曾經住過的宿舍。
紅磚墻搭配青瓦片,秋色染紅一排排水杉,誰能想到這樣雅致的民宿,是由高江路上一處閒置的道路養護站改建而來。
據了解,原有的道路養護站位於玉皇廟鎮玉皇廟村,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供養護工人臨時住宿、休息和生活使用,同時存放養路用具,之後隨著道路管養體制改革逐漸被閒置。
2021年6月,“道班宿”的建成投運讓這裡迎來了新生。佔地面積2119.3平方米的三合院內,共有客房12間,內設接待大廳、餐廳、多功能會議室等,並且在建設過程中充分保留了原道班的印記,配套設置了交通記憶展示區。
這種新鮮的公路文化旅遊體驗得到了不少旅客的青睞。“日常入住率達到70%,節假日期間更是一房難求,最遠的客人來自非洲。”“道班宿”經理梁士傑告訴記者,建成運營至今,該民宿營業收入達460萬元,已成為“全國交旅融合創新項目”。
交通助推旅遊,旅遊又反過來“回哺”交通。
據介紹,“道班宿”採取“政府+扶貧社+運營商”管理運營模式,政府協調資金積極支援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村股份社將土地、房屋折價入股,並引進專業民宿運營品牌—北京隱居鄉里專業管理企業運營。村股份社每年獲得民宿流水收入25%的分成,村集體再將分紅收益中20%的資金,直接“反哺”用於全村農村公路養護。
數據顯示,“道班宿”運營至今,玉皇廟村扶貧社已實現分紅收益近60萬元,其中12萬元用於村組道路養護維修,彌補了鎮村道路養護資金不足的缺口。在“道班宿”的引領帶動下,玉皇廟鎮發展民宿、農家樂達22家,解決了周邊152名閒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在當地,越來越多像“道班宿”這樣的民宿項目正在拔節生長。
留壩縣打造了秦嶺宿集、樓房溝、高江路、留壩老街、營盤、留侯、文川道、馬道驛、江口、火燒店十大民宿集群。同時,為鼓勵當地村民改造自家院建設民宿,明確特色民宿發展的獎勵扶持標準,每年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旅遊産業發展。累計投放“鄉村旅遊貸”3992.9萬元、“創業擔保貸”1.04億元,撬動逾4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民宿産業發展。
受益於此,黃開成家也建起了民宿,開張在即。見證了高江路從碎土路到瀝青路巨變的他,又投入到這一輪交旅融合發展的大潮中。
讓農特土産品走出大山
“越來越多的留壩農特土産品正走出大山。”站在留壩縣秦嶺山珍物流園區的展廳裏,秦嶺山珍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曾鑫如是感慨。
留壩的香菇、木耳、土蜂蜜以及板栗、銀杏、西洋參等農特産品,均得到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秦嶺山珍物流園區的建設初衷,正是挖掘本地資産資源優勢,解決物流體系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這裡地理位置優越,10分鐘可到縣城,60分鐘可到漢中城區和漢中高鐵站,70分鐘可達漢中機場。覆蓋縣、鎮、村的三級農村物流網路和配送服務站,讓當地特色優質農産品搭上銷往全國各地的‘快車道’。”曾鑫舉例説,“企業晚上七八點從農戶那裏收購鮮香菇後,第二天早上四點通過冷鏈車發往西安,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正好趕上早市。”
截至目前,園區已入駐1家研究院和12家企業,開發和生産了多種藥食同源的商品。同時還與30多家企業、客商簽訂冷庫貨物儲存協議,儲存了包括豬苓、白芨等10多種中藥材共計1000余噸。
從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到如今“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路通了,物流暢了,沿線特色産業也快速發展了起來,留壩縣先後建成土雞、蜜蜂養殖、中藥材種植等170余個産業基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有景看、有活幹、有錢賺”。
“便捷的交通為留壩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吸引了城市居民前來體驗和購買農産品。 同時,訂單農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企業與農戶簽訂訂單,按照需求進行生産,降低了農戶的市場風險,保障了農産品的銷售渠道。此外,農民創業的機會也多了。有想法、有能力的農民可以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搞特色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等創業項目,賺更多的錢。”留壩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股股長但江列舉交通之變帶來的産業之變。
從一組數據可以有更直觀的感受:2024年,留壩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新增加2.16萬畝,食用菌也發展到3500多萬筒,相較于三年前,中藥材種植面積及食用菌産量分別增長了40%、10.3%,帶動就業9800余人,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11000余元。
2012年被評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留壩,2018年年底累計實現39個貧困村退出,1600戶3858名貧困人口脫貧,一舉實現整體脫貧摘帽。2023年,旅遊綜合收入達33.4億元。
“道路交通是基礎工程,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大局,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在留壩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李丹看來,留壩縣構建全域旅遊“快進+慢遊”交通網路,推動交通+旅遊+産業+鄉村振興全面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了“交通先行、促旅發展、融合反哺”的“留壩模式”。(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