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村老人打造更多暖心家園
原標題:為農村老人打造更多暖心家園
在北京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金枝阿姨是安徽含山縣人,今年已經58歲了。
“這幾年我已經在考慮養老問題了。等我以後幹不動了,只能回老家養老。可我們村裏沒有敬老院,只能去縣裏,不僅費用高,離家人也遠。若要在村裏養老,醫院又在縣裏,萬一生病了也很麻煩。”她説。
金枝阿姨的顧慮,折射出我國廣大農村老年人面臨的養老困境。近年來,為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建設更多更專業的農村養老機構。但一些農村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機構運營過程中容易遇到資金緊缺、服務品質落後、專業人才不足等難題。
如何保障各類農村養老機構健康穩定運營,進而為農村老人打造更多暖心家園?一道道現實問題,亟待破解。
1 依賴外部支援如何解
——拓展來源渠道 緩解物資缺口
今年3月,廣東惠州市惠城區水口街道下源村長者飯堂開業,除了清明、中秋、國慶、春節等法定節假日外,下源村長者飯堂全年無休,每天中午為老人提供兩葷一素一湯一飯的愛心午餐。
下源村長者飯堂負責人嚴夢婷告訴記者,下源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現有700人左右,其中80歲以上的有100多人,“我和村委會多次商議,決定將村裏250平方米的百年老宅改建為長者飯堂,60歲至75歲的老人每人每餐自費5元,75歲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餐自費2元,百歲老人和五保戶免費用餐。開業至今,每天都有百餘位老人來吃飯”。
但嚴夢婷坦言,當前,長者飯堂的運營依賴外部支援,“比如,惠城區政協下撥了15萬元用於我們改建和購買廚房設備設施,水口街道辦在我們開業之初提供了1萬元,下源村村委會每年向我們提供10萬元”。同時,今年9月,下源村參與了由中華慈善總會主辦的“第二屆中華慈善數字公益節”共建幸福家園活動,9天時間通過騰訊公益平台下源村長者飯堂項目籌集善款7萬多元,並獲得廣東省慈善總會的資助資金7萬多元、慈善工作經費5萬多元。
“下一步,我計劃積極推進長者助餐服務,比如可以開展農副産品直播銷售、活動團餐預訂、外賣配送等活動。我想通過連結更多社會資源、攜手社會各界力量,讓下源村長者飯堂能夠長做長有,益民利民。”嚴夢婷説。
農村養老機構如何拓寬物資來源渠道?不久前,民政部聯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印發《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有條件的村在履行民主程式的基礎上,可將集體經營收益用於發展養老服務。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農房和閒置宅基地,依法將相關收益用於養老服務等農村公益事業支出。”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説。
各地各部門還開展了積極探索。
浙江金華市蘇孟鄉志和社區幸福家人食堂每天為周邊社區70歲及以上獨居、低保等困難老年人提供上百份愛心午餐,其他老年人按照年齡每餐收取2元至8元。志和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社區將食堂交由金華市幸福家人公益協會進行運營,該協會通過慈善資源能夠得到一定資金和物資的幫助。同時,食堂還面向社會開放,所得收入用來補貼老年人的暖心餐。
安徽池州市康橋村建設幸福院並內設老年食堂,探索出了“政府補、村裏辦、社會捐、老人管”的模式。“蔬菜基本是村裏老人從自家帶來的,買肉和調料的錢是政府補助的,廚師和管理人員是由村老年協會組織老年人推選的。幸福院還能定期接到愛心人士的捐款。我們希望不斷努力,讓幸福院實現可持續運營。”康橋村黨總支書記章慶介紹。
2 服務品質落後怎麼改
——增強智慧力量 完善醫養結合
記者從山東威海市民政局獲悉,該市農村住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約佔80%,獨居老年人約佔10%,傳統的養老模式難以滿足當地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助急、助醫等服務是農村養老機構存在的短板和弱項。乳山市南黃村農村養老綜合體負責人喬聚廣告訴記者,為讓更多農村老年人能夠抱團養老、就地享福,南黃村進一步探索智慧養老模式,在民政部門協調下,投入20萬元在特困供養機構(敬老院)建設了“智慧養老服務站”,24小時有專人值班。老人若有緊急情況,可以按下床邊的“一鍵呼叫器”,呼叫器與服務站相連,方便老人及時求助。
“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養老服務存在技術不穩定、服務水準參差不齊的情況,這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使用體驗和對智慧養老的信任度。”喬聚廣介紹,比如今年1月,南黃鎮敬老院給失智老人周福義佩戴了防走失卡片機,卡片機具備與家屬和機構通話、防走失定位等功能,但實際使用過程中,周福義只能通過佩戴産品實現防走失的功能,自身並不會使用卡片機進行通話這類複雜操作,防走失産品的功能設置與老人的自理能力情況不匹配。
來到威海市文登區宋村鎮敬老院,院長劉江濤介紹,這裡原是一家公辦養老機構,存在醫養結合不夠緊密,護理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等問題,“為此,我們積極發揮與宋村鎮衛生院相毗鄰優勢,協調敬老院與衛生院搭建起連廊,建立協作機制。同時協調上級補助、銀行專項貸款等總計1700余萬元,將原來破舊的平房改建成6767平方米的頤養康療公寓樓,滿足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服務需求。”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的難點是,敬老院的醫療服務水準很難進一步提升,受限于鎮衛生院的醫療技術條件和人員醫療技術水準,老年人遇到的部分大病無法在敬老院治療。”劉江濤説。
實際上,威海市民政局這些年正積極完善醫養結合服務、醫療救急服務,持續做好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每年為農村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服務評估、身體檢查、輔助檢查等健康管理服務。同時,著力完善老年人緊急救助服務,依託智慧養老平臺強化24小時應急響應機制。目前威海已對全市老年人進行全面資訊採集,當老人突發緊急情況,可通過終端話機或智慧報警設備實現一鍵呼救。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上述措施,幫助各類農村養老機構增強照護服務功能,促進服務品質提升。並通過鼓勵專業養老機構連鎖化、規模化、跨地域託管運營敬老院、農村幸福院等設施,推進專業服務向農村延伸。”威海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説。
當前,各地在農村養老服務工作中先行先試,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江蘇新沂市在全市規劃建設7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覆蓋周邊2至3個鎮,實現資源共用;河南漯河市以市智慧養老平臺為載體,依託養老服務熱線,構建集需求、調度、服務、評價、監管于一體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提升農村養老服務品質水準,關鍵是要重點解決各類堵點難點問題。比如在推進醫養康養相結合方面,可做實鄉鎮醫療機構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機制,建立就醫綠色通道。支援醫療機構執業醫師、鄉村醫生到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老年人家庭巡診,到府提供健康監測、醫療護理、康復指導等服務。”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説。
3 專業人才不足如何補
——打通上升渠道 擴充服務力量
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決定著養老服務的水準。
山東榮成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院長張福友告訴記者,福利院依託萬福苑職業培訓學校,對新入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在崗輪訓,並對已上崗的人員實行再培訓再考核,通過調整職級、提升待遇等方式鼓勵護理人員積極學習,不斷提高養老護理證書等級,“目前福利院35名護理員全部實現持證上崗”。
上述例子並不是個例,近年來各地努力打通養老護理人才職業上升通道,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業整體水準。但對各類農村養老機構來説,人才缺口仍然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
自2019年成立以來,山西呂梁市懿星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馬金蓮就致力於打造專業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我們中心位於山西柳林縣薛村鎮小成村內,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能為住養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心理疏導等服務,先後已有百餘位老人入住養老。同時,我們還為全村70歲以上老人和特困人員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和日間照料服務。但當前,中心僅有養老護理人員7名、醫務人員2名、廚師2名,人手嚴重不足,大家基本在超負荷運轉”。
“此外,由於農村老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很有限,很難按標準繳納養老服務費用,所以中心長期處於負債運營狀態。儘管有著各級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援,但當下我們也很難擴充服務隊伍。”馬金蓮説。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意見》鼓勵農村家庭照護者積極參加相關技能培訓,支援其更好照顧老年人。鼓勵成立以低齡健康老年人、農村留守婦女為主體的農村養老互助服務隊,其中符合條件人員參加技能培訓的,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有關負責人説。
在浙江寧波市,當地自2022年起在城鄉統籌推進家庭照護者培訓中重點向農村地區傾斜。截至2023年底,寧波市共完成農村家庭照護者培訓1.2萬餘人次,佔總受訓人數的63.2%,其中在農村人口占比較多、家庭照護需求較為迫切的奉化區,農村家庭照護者培訓人次佔比高達90.4%。
在江西興國縣,高寨村老年協會對全村60歲以上老人建立檔案並進行統計分類,對孤寡、失能、高齡、多病等老人給予重點關注,實行定點幫扶、定期探視。
專家表示,各地各部門還應積極探索各類有效措施,在實踐中廣納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為增加養老服務人才資源提供有益補充。比如在拓寬人才來源渠道方面,可結合養老服務崗位特點拓寬用工渠道,引導人才到養老服務領域就業創業,支援跨行業跨領域人才流動,並落實好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對到農村等基礎薄弱地區創業就業人群加大支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