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丨“最佳旅遊鄉村”總數第一!中國鄉村驚艷世界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最佳旅遊鄉村”總數第一!中國鄉村驚艷世界
新華社記者徐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1月15日,從地球另一端的哥倫比亞卡塔赫納傳來好消息:在此舉行的聯合國旅遊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22次會議公佈2024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我國申報的7個鄉村入選,成為本屆入選最多的國家。
雲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崗村、浙江溪頭村、山東煙墩角村——新入選的7個“最佳旅遊鄉村”,與此前入選的8個鄉村一道,共同成為中國鄉村的“世界級代表”。
中國也憑藉這15個鄉村,成為擁有“最佳旅遊鄉村”總數最多的國家。
“令人振奮!”負責申報工作的文化和旅遊部工作人員欣慰地説,“昔日默默無聞的村莊,如今站上國際舞臺,中國鄉村的蝶變引起了世界關注。”
小小鄉村,何以驚艷世界?
從內陸到沿海,從高原到平原,從東部到西部,此次入選的7個鄉村,在地域、文化、發展模式上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充分反映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成就。
人們在這裡洞見綠色中國。
祖國西南,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生機盎然,阿者科村就坐落于這裡的世界文化遺産哈尼梯田核心區。
千百年來,阿者科村村民探索出由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構”的生態環境資源利用方式,創造出“與自然共生”的生産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現形式。這份和諧之美,如今也成為引人入勝的旅遊資源。
東部沿海,煙墩角村所在的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是亞洲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以石為墻、海草為頂,海濱村民與海洋環境互動共生,煙墩角村天鵝、海草房等自然文化資源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定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畫面。
人們在這裡品味文化中國。
圓墩墩的福建土樓,你一定不陌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官洋村,正是土樓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大觀園”。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官洋村雲水謠景區,學生和遊客在榕樹下寫生(2021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2008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後,官洋村改善和活化利用土樓內部環境與公共空間,土樓民宿、土樓農家樂等逐漸興起。一批批旅遊新業態應運而生,一批批“新土樓人”紮根於此,客家文化的時代生命力令人驚嘆。
對於地處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的溪頭村來説,它的“寶貝”是龍泉青瓷。
溪頭村是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的傳承地。依託青瓷文化,這裡建立了“不滅窯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傳承空間、現代藝術創作基地、瓷藝特色文化節慶等旅遊品牌,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紛至遝來體驗中華文化之美。
而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村村民來説,羌族文化最令他們驕傲。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村,羌族村民在自家房屋前做針線活(2023年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處於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桃坪村特色鮮明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吸引無數遊客前來住寨子、品美食、賞民俗、買特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因此不斷深化。
人們在這裡了解當代中國。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如今,這裡因“‘精準扶貧’首倡地”之名引得遊客紛至遝來。
這是2023年10月10日拍攝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獨特的山、水、林、田、溪、洞等自然資源,被十八洞村轉化成可供遊客觀賞和體驗的旅遊産品,為農民帶來更多收入。當地還修繕苗族古民居,修葺古驛道,增設苗族文化體驗業態……透過十八洞村,世界看到了中國鄉村振興新圖景。
大名鼎鼎的小崗村,更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小崗村大力發掘在地資源,活化利用鳳陽花鼓和鳳畫等非遺資源、建立大包乾紀念館等展館,因地制宜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改革開放精神融入發展血脈,小崗村彰顯著當代中國鄉村的精氣神。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景色(2024年9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越來越多鄉村令人神往。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鄉村旅遊分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鄉村旅遊接待人次為22.48億,同比增加15.5%;接待總收入為1.32萬億,同比增加9.8%。
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有關負責人説,鄉村地區豐富的農耕文化、非遺項目、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日益成為重要的旅遊吸引物;發展鄉村旅遊也日益成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重要方式。
鄉村扎著中國的根,田園有中國人的鄉愁。
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的一個個村莊,是中國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縮影,也讓世界看到真實、美麗的新時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