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滿鍋裏的,盛滿碗裏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壯大村集體經濟紀實
壯大村集體經濟至關重要,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2024年以來,該區出臺了工作責任清單,對區級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辦事處均列表細分了職責和任務,同時對盤活鎮村閒置資産、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也作出制度性引導。尤其是通過一村單獨或多村共同組建強村公司,以公司化、專業化運作的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將村集體、村民及村內各方面優勢資源整合在公司這一平臺上,隨著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村上各項建設和發展步入良性運作軌道。
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踐,巴州區村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21年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僅為1277萬元,2023年猛增到4990.85萬元,全面消除了5萬元以下的村,並實現了50萬元以上的村16個、100萬元以上的村5個,今年全區預計將會突破7000萬元。
盤活資産資源 用活資金是基礎
巴州區曾經為省定貧困縣(區),脫貧攻堅期間各村因各級扶貧項目資金投入産生了大量扶貧項目資産,近年因推進鄉村振興又陸續有不少上級財政銜接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産,加之村級建制調整後,又增加了一些村辦公樓、村小、村衛生室、聚居點房屋等閒置資産。
巴州區要求將這些村級閒置資産通過便民服務提升一批、公益事業改建一批、集體經濟使用一批、市場運營開發一批、産權統一移交一批等方式盤活。其實,可盤活的還有一些閒置資源,如土地、林木、灘塗、水利設施等,陸續投入的各種涉農項目資金也可盤活。
日前,四川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捐贈給巴州區清江鎮昆山村3台玉米脫粒機和3台粉碎一體機。至此,該村共有各類農機22台。“我們成立了農事服務中心,然後對外開展業務,年營收達10萬元,僅在本村承攬耕作面積就有300余畝。”村黨支部副書記謝國輝説。
大河鄉朱埡村則是利用村上的農機與相關企業聯合成立助耕隊,每年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左右。除此之外,脫貧攻堅期間,該村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130萬元建的牧草加工廠,現在租賃給四川巴牧糧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有固定分紅7.8萬元。
曾口鎮椿樹村更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有80多口塘,水面面積達300畝,租賃給70多個業主養魚,每年租金達15萬餘元。”村黨總支書記馮太平説,通過實施土地增減掛鉤,村上還節余出420畝耕地,全部流轉出去種了果樹,每年還可增加收入十六七萬元。
因椿樹村是三村合併,原兩個村為貧困村,故而近些年上級支援較多的幫扶資金。“中央和省級財政扶持資金、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收益扶貧幫扶資金等共計205萬元,我們將其投入到本村的一家合作社,每年按6%固定分紅,又有10多萬元。”馮太平説。
成立強村公司 做強村集體經濟
巴州區在關於推動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中提出,2025年基本打通城鄉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農村資産潛力充分挖掘,集體經濟模式更加豐富,利益聯結機制更健全,集體經濟更壯大,農民收入穩步增長,1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收入村佔50%以上。
近年來,巴州區在各村均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聯社,該實體主要職能是引領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但合作社畢竟存在一定局限,為給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鬆綁,巴州區鼓勵各村單獨或聯合成立強村公司,如昆山村於今年4月成立了巴中市興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成立公司後,我們便可以公司的名義經營種養業、開展農事服務、從事建設工程設計及施工以及從事農産品銷售。”謝國輝説,比如種植業,過去村上那130畝枳殼經管得不好,公司接手後,經過精細化管理,豐産後每年盈利將達20多萬元。
目前,“興耕”公司還承接了巴州區易地搬遷後續扶持示範區創建試點項目工程,概算總投入307.16萬元,預計盈利20余萬元。“我們還承接了本村多戶村民住宅房屋建設及維護裝修業務以及渠堰整治建設項目,預計收入30余萬元。”謝國輝説。
“大和鄉則是朱埡村等6個村以及鄉政府共同成立了巴中和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6個村各佔股14%,鄉政府佔股16%;鄉政府佔股不分紅,而是留給公司運營使用,其他各村按股分紅。”大和鄉鄉長譙小川説,公司經營主業為2000畝牧草種植、加工及枳殼種植等。
大和鄉界牌村與通江縣楊柏鎮沙泥坪村相鄰,該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巴中市在這裡設立了聯合黨委,牽頭打造紅色文化旅遊項目。中央組織部及四川省共同給了800萬元項目資金,工程實施由“和濟”公司承接,預計將有40余萬元利潤,各村將分得5.6萬元。
壯大集體經濟 推動各項事業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後,就涉及到如何分配的問題。巴州區早在2021年就出臺了指導意見,即村集體經濟收入按“提取公積公益金、提取福利費、提取管理費、投資者分配、成員分配和其他分配的順序分配”。其中公積公益金和福利費的佔比25%左右,成員分配佔比40%左右。
有了這樣的指導意見,各村的“掌舵人”心裏便有了底。“除了用於産業發展及員工工資性開支外,慰問老黨員、重大疾病困難群眾,建設維護村基礎設施,幫助困難學子等都需要資金。”謝國輝説,過去手頭沒有錢,這些事儘管心裏想到了但沒辦法辦到,現在不一樣了。
今年以來,昆山村用於社會事業共花費10余萬元,估計到年底共需花費20萬元左右,其中最大的開支是對一組塘庫和管網的整治維修,徹底解決了一組村民牲畜飲水和田地灌溉用水難題,並完善了村便民服務中心及聚居點基礎設施。
椿樹村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8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100萬元。對於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最終用途,馮太平早就心中有數。“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今年為4戶人家修了入戶路,總長800余米,村上補貼了10余萬元,鼓勵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贈送蔬菜苗用了3萬元。”
村上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維修永遠是開支的大頭。馮太平一一列舉:土地進出平衡開荒50畝用了27萬元;因災害天氣導致30多公里村道滑坡、水毀等造成的安全隱患排查、清理和整治花了7萬元;塘庫堰整治因上面沒錢出了,村裏自己掏錢搞花了5萬多元。
每年3月8日,椿樹村都要舉行一次群策群力謀發展的大會。每年8月,村上還要開展一次資助大學生的活動,對剛考上大學的、正在讀大學的、大學已畢業的都要給予一定資助。“我們已搞了8年,準備搞20年,這些錢都由村委會承擔!”馮太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