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産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遊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要聞>

工地上,機器人“工友”來幫忙(經濟新方位·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2024-11-06 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嘶——”深圳龍崗區深圳工業軟體園,噴塗打磨一體機器人快速揮舞機械臂,將液體乳膠漆從上至下均勻噴塗至墻面。隨後,在鐳射接收器導航下,它繼續向右,噴塗下一個作業面。兩個作業面,無縫銜接。就在前一天,這台機器人還完成了膩子的自動噴塗、打磨,為乳膠漆施工打好了基礎。

過去,墻面塗料施工需要工人近距離涂刷、打磨。膩子在前、乳膠漆在後,兩個班組輪番作業,滿身灰塵。“現在工人只需要在操控面板上規劃好作業路線,機器人就可以‘包攬’上底漆、打磨、面漆噴塗全過程,施工環境得到改善。”中建五局三公司深圳工業軟體園項目副總工兼技術部主任趙宸君説。

據測算,在合適的條件下,一台噴塗打磨一體機器人的施工效率是傳統施工方式的兩倍左右,施工數據還可實時回傳至項目工地的“智慧大腦”——智慧建造監測系統雲平臺。

深圳工業軟體園項目位於“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總建築面積26.5萬平方米。人工智慧、建造機器人、物聯網等新技術貫穿施工和監管全過程,不斷解鎖“數智建造”新可能。

工地上,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正成為工人的“左膀右臂”,在混凝土澆築、地磚鋪設等勞動強度較大的工序中大顯身手。

混凝土從軟管澆築到板面上,四輪整平機器人登場,通過鐳射智慧找平演算法及線控底盤技術,用一把“尺子”撫平高低。一旁初凝的作業面上,履帶抹平機器人接過重擔,通過智慧擺臂演算法和底盤巡航技術,進一步抹平混凝土表面。待混凝土最終凝固前,四盤抹光機器人還會採用智慧運動演算法及非輪式底盤技術進行高效抹光施工,讓混凝土表面更加平整。

施工機器人“埋頭苦幹”的同時,質檢機器人也沒閒著,天上自動巡飛,地上巡檢預警。

每天9時、16時,位於項目部露臺的無人機倉自動打開,無人機一躍騰飛至百米高空,對施工現場進行定時、定點、定航線多維度拍攝,並進行三維重構建模,打造數字孿生實景模型,讓施工進度可視可測可查。

在管理人員的指引下,智慧巡檢機器狗穿梭于各工區之間,利用自動巡航、紅外成像、人工智慧自主識別等技術,對安全隱患進行巡檢、記錄、成圖標記,發現問題實時預警,並將巡檢結果回傳至智慧建造監測系統雲平臺。

雲平臺匯集施工進度、安全和品質監管數據,通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實現工序級的進度追蹤,並形成數字“施工日誌”。

“過去,隱患資訊在部門間傳遞不暢。如今,各部門基於同一份數字清單,統籌協調了隱患巡查、整改回復。”趙宸君説。2022年,趙宸君從上海交通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畢業,基於深圳工業軟體園項目,組建博士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推動數字化、智慧化建造技術落地應用。

“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最初並不順利。施工現場複雜,機器人對施工環境要求高,而工人們對新技術的積極性也不高。”趙宸君和團隊一邊基於現場實際情況改造部分智慧設備,一邊培訓現場工程師及工友操作設備。

除了施工、監測環節,設計階段也離不開新技術的幫忙。

“施工中,暖通、給排水、電氣管線等容易相互衝突,利用建築資訊模型,團隊二次優化洞口預留與管線預埋,使之在設計階段就有序排布,減少返工。”項目負責人靳博雯介紹,對建築、結構、機電模型的統一設計,讓設計圖紙立體化、三維可視化,便於提前發現不易察覺的問題,減少由設計不週造成的損失。

用上數字化、智慧化建造技術,深圳工業軟體園項目的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安全風險降低,項目工期縮短。

【責任編輯:孔令瑤】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