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流域涵養北方“大水井”
原標題:湖北:小流域涵養北方“大水井”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湖北被稱為中國北方“大水井”。截至今年10月3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累計調水超680億立方米,惠及首都及北方26個大中城市,1.14億人口。
水質好不好,表像在江河湖庫,根子在流域。為涵養好這口事關京津冀豫1億多人飲水安全的“大水井”,湖北省將全省劃分為流域管理片區,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底圖單元”,以“不讓一滴污水進庫區”為導向,破解點源面源污染與保水護水間的結構性矛盾。
十堰市劃分1個省級小流域治理試點、10個市級小流域治理試點,探索“荒山變青山、肥水變凈水、污水變清水”的水質涵養路徑,以點帶面實施全域治理。
為把荒山變青山,他們在“石頭縫”裏種樹。
70歲的十堰丹江口市石鼓鎮林業站老站長劉金超,指著丹江口水庫邊緣的萬畝石漠化片區介紹,這裡曾被專家斷言“地球之癌,不適宜造林”。
“我們摸索總結出挖窩、移土、砌石的一整套方法。”劉金超如數家珍,移栽樹苗時要帶土,並用地膜覆蓋保墑;加上生根粉和保濕劑,才能提高樹苗成活率;還要在樹苗四週砌擋土石埂,防止水土流失沖毀樹苗。30年的不懈接力造林,這裡長出6000多畝樹林,植被覆蓋率達70%,成為國家石漠化治理示範區。
通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林地管護等措施,十堰全市林地面積達2915.9萬畝,森林面積2329.3萬畝、森林覆蓋率73.86%。
為解決水體富營養化,他們給水“減肥”。
“這條溝看似不起眼,其實設有不少‘機關’,作用還真不小!”在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廖家村,茅塔鄉黨委副書記王聲告訴記者,在耕地靠近河渠一方,鋪設有一條長260米、寬2米、深1.5米的脫氮溝,將礫石、鋸末、腐殖土按照1:1:10的比例作為濾料埋進去,含氮水體經過時就會被過濾和分解,脫氮率75%以上。
面對氮、磷污染這一全球性水污染防治難題,十堰市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組建了治水團隊,“脫氮溝”便是經過不斷摸索和實驗開出的治療處方。
“該技術核心是脫氮墻體設置,順著地下水系流向垂直方向設置一個長方體脫氮溝,利用填料反硝化細菌的附著、衍生,與地下水産生硝化反硝化作用,使硝態氮轉化成氮氣去除,有效削減地下水中氮含量。”十堰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李濤介紹。
丹江口水庫常見的109項水質指標中,有107項常年穩定在一類標準,只有氨氮和總磷會時不時出現波動。目前,脫氮溝建設已向十堰全市普及,其中張灣區脫氮溝總長達12.5公里。
為杜絕城市和工業對水庫的影響,他們努力“不讓一滴污水入庫”。
作為全國商用車之都,如何探索發展與保護同步?十堰建成東部新區綜合污水處理廠,將工業園區污水處理方式提檔升級,封堵企業排污口,所有污水必須經過污水處理廠環保處理後匯入流域,在降低企業污水處理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城市“綠色指數”。
“每天最多可處理1500噸工業污水!”負責污水處理廠運營的湖北山鼎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寶軍告訴記者,通過管網無縫收集企業工業污水,採用無機陶瓷膜、立體生態式生物凈化、高級氧化等20余道污水處理工藝,出水主要指標可達地表水Ⅳ類水標準。
“自2020年投運以來,每年可為十堰市減少400噸化學需氧量、20噸氨氮、10噸磷酸鹽等污染物排放。”張寶軍説,目前有110家企業的工業污水通過管網接入,企業成本由原來的100元左右降至35元左右。
小流域治理,既要高顏值,還要好産值。
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大尖山是典型的石漠荒山,土層薄、地力差。村民每年從漢江取淤泥,挑到山上堆積成田。2015年,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引進耐乾旱、耐瘠薄的油橄欖樹,一方面發揮生態保障作用,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庫區水質;另一方面,發揮其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土地流轉得租金,栽樹摘果打工得薪金,折股量化分紅得股金。”鄖陽區委書記胡先平告訴記者,目前,大尖山石漠化荒山1700多畝,全部種上橄欖樹,一座座荒山變成了橄欖園。通過土地流轉、返聘村民打工,帶動附近1400多名農戶種植油橄欖5萬畝。
在十堰,全市已發展核桃、茶葉、柑橘、木瓜、肚倍、油橄欖林業産業基地超過400萬畝。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凈”,湖北已對1232條河流和755個湖泊開展小流域治理綜合治理摸底調查,形成40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清單,正在推動小流域治理從“點上發力”到“面上開花”。湖北將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中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