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賀蘭山下石生花
原標題:賀蘭山下石生花
一刀一刻一方硯,花鳥魚蟲石上生。
在賀蘭硯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閆森林眼裏,石頭是有生命的,一塊普通的山石,經過精心打磨雕刻,它可書寫山川江河,亦能講述詩情畫意。
在寧夏地質博物館一樓展廳裏,研學參展的孩子們被一方方硯臺吸引。“賀蘭硯有400多年的歷史,原材料就是寧夏的賀蘭石……”閆森林娓娓道來。
産自寧夏賀蘭山的賀蘭石,天然褐紫、豆綠兩色相互掩映,結構均勻、質地細膩、剛柔相宜,是雕刻製作硯臺的上好石料。清代素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美譽,清乾隆年《寧夏府志》記載:“筆架山,在賀蘭山小滾鐘口,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俗呼‘賀蘭端’。”
用賀蘭石製作的硯臺,圖案清晰、色彩對比強,叩之有聲、呵之見水,具有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加蓋後硯內余墨數日內不幹不臭。
古往今來,硯臺是一種文化符號,于文人而言,猶如鏡子之於美人,值得收藏與傍身。“具有書寫功能的硯臺,還承載著人們的文化寄託與情感,這就對石刻工藝有了更高要求。”閆森林告訴記者,讓頑石“會説話”,對手藝頗為考究。
通常,拿到石料後,手藝人並不急於決定雕刻內容,而是觀察石料的色澤、形態、紋理,因材施藝尋找契合的構圖,即相石。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賀蘭硯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石飚的工作室,琳瑯滿目的石料、硯臺讓人目不暇接。“每塊石頭都獨一無二且不規則,它可能有好幾層顏色,甚至還會有天然石眼、玉帶、雲紋等,我們在雕刻中盡力為它找到合適的構圖。”石飚隨手拿起一方名為《荷塘月色》的硯臺,簡潔大方的硯蓋上,一條自然形成的綠線被雕成了荷花的稈兒,綠豆大小的石眼變成了青蛙眼睛。
掠過櫥窗裏的石刻,只見人物躍然而出、景致逼真靈動,可謂咫尺匠心。“這件《百鳥朝鳳》,毛料自帶九層色,最外層雕成一隻鳳凰,漸變色特意做成了羽毛,最底層是梧桐樹葉隱隱遮住的半邊太陽……”石飚津津樂道。
傳統技藝,鐫刻歲月流轉。目前,在寧夏工藝美術行業,賀蘭石雕刻領域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等30多人。為了讓賀蘭硯持續煥發生命力,寧夏賀蘭硯製作早已打破民間藝人家族傳承的模式,有的傳承人還到職業院校擔任客座教授,為年輕學子傳授賀蘭硯製作技藝。(本報記者 張文攀 閆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