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安徽水稻大面積單産提升
金秋時節,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省級指揮田百畝示範區水稻整齊一致、穗大粒飽、稈青籽黃,呈現一派豐收景象。10月27日,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組織有關專家對示範區進行實産驗收。經機收測算,示範區平均畝單産達942.6公斤。
專家組成員查看水稻田間長勢和長相,一致認為示範區田間長勢均衡性好,穗數足、穗頭大、結實率高,經受住了今年孕穗期以來持續高溫、多次大風等惡劣天氣的考驗,能種出這樣的水稻,實屬不易。
技術團隊負責人、安徽農業大學教授武立權介紹:“針對安徽省水稻主産區農機農藝融合度低、産量不高不穩等問題,團隊從健壯群體塑造入手,開展多年攻關研究,實施了三大關鍵技術:一是通過稀播壯秧、精確密植等技術,構建適宜群體起點;二是通過緩混一次施肥、階段控制灌溉等技術,實現肥水靶向供給;三是通過外源活性物質調控等技術,保障高産穩産。整合了區域化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綠色抗逆高産栽培新模式,實現減肥10%、畝增産20%以上。”
“我承包土地種植水稻已有十來年時間了,早期缺乏種植技術、不掙錢。自從安徽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專家手把手指導後,水稻畝産由原先的5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800公斤左右,實現畝綜合節本增收300元以上。”長豐縣種糧大戶孟祥寶興奮地告訴記者。
據悉,該技術模式近年來在安徽沿江、沿淮和江淮等稻區多年多點,創造了畝産900公斤以上的百畝示範片,技術可複製性、可推廣。構建的科研實驗田、示範樣板田、新型經營主體生産田等“三田”聯動推廣服務模式,實現實驗室裏的“專家産量”轉變為田間地頭的“農戶産量”,支撐水稻大面積單産提升,為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貢獻安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