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沼蝦為何能夠越來越火?
羅氏沼蝦是我國主要淡水蝦養殖品種之一,其體型較大、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無論是清蒸、紅燒還是油燜,都可成為餐桌上的“明星”菜品。
長期以來,羅氏沼蝦的生産和消費主要分佈在廣東和江浙地區,很多內陸地區的消費者未曾嘗過這一美味。但隨著近年來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等機構不斷創新育種技術和養殖模式,羅氏沼蝦養殖規模、養殖區域持續擴大,消費市場也越來越火熱,種苗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10月是羅氏沼蝦種蝦銷售旺季,記者近日趕赴浙江省湖州市,看到了羅氏沼蝦種蝦銷售的火熱場面,並了解到育種創新如何牽引著整個産業的發展。
優質種苗供不應求
清晨6點,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長興基地裏已經忙碌起來了。研究所副所長原居林和同事們穿著下水褲,正在蝦塘中捕蝦,十幾個人拉著網,將羅氏沼蝦一步步趕入網箱,大夥兒陷在塘泥中的腳步也愈加沉重。
待種蝦全部進入網箱,大家趕緊撈蝦裝筐,把一筐筐蝦搬運到岸邊的電動小三輪上,小三輪一溜煙開到不遠處的馬路邊,那裏有人將種蝦稱重後,裝入一早等候在旁的卡車中,送往周邊的育苗企業。
“今天要收6000斤種蝦,忙到吃飯都快沒有時間了。”原居林説,今年研究所的3個基地預計産出10萬斤羅氏沼蝦種蝦。
但是,這些種蝦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前來買種的育苗企業老闆在一邊發著牢騷,“今年種蝦品質是真的好,可惜我們的購買配額太少了,明年能不能多賣點給我們?”
而研究所也感到很無奈,産量只有這麼多,想多賣也沒有。為了公平起見,基地不得不採用抓鬮的方式,將所有蝦塘編號,一家育苗企業抽一個編號,可以購買編號對應蝦塘的種蝦。每年種蝦捕撈前的抓鬮現場,研究所還會請來紀委工作人員進行監督,以保證公平公正。
種蝦的供不應求,背後是羅氏沼蝦産業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羅氏沼蝦生産國,産量佔全世界的50%以上,養殖面積達60萬畝。
産量的提升,一方面是由於消費市場在擴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羅氏沼蝦替代了南美白對蝦的部分産能。南美白對蝦也是我國主要的養殖蝦品種,但是近年來因病害多發,養殖風險提升,並且價格走低,受進口衝擊嚴重。對比之下,羅氏沼蝦病害相對較少,價格穩定,不少蝦農轉而嘗試養殖羅氏沼蝦。
更關鍵的是,羅氏沼蝦良種選育和推廣不斷加快,奠定了産業異軍突起的基礎。全國近60%的羅氏沼蝦蝦苗,均來自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的加盟育苗場。20多年來,研究所先後推出的“南太湖2號”“南太湖3號”等優良品種,推動了羅氏沼蝦養殖業的健康高效發展。
品種選育永無止境
20世紀70年代我國引入羅氏沼蝦,90年代育苗和人工養殖技術取得突破,羅氏沼蝦産業由此起步。“此後産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曲折中前進,其中每一次的前進都伴隨著育種技術的突破。”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高強説。
2001年開始,羅氏沼蝦養殖中出現白體病問題,會導致蝦體肌肉發白,死亡率高。受此影響,羅氏沼蝦産量迅速下降。為了攻克這種病毒,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展開闔作,掌握了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制定了防範和治療方法,並開始選育羅氏沼蝦新品係,提高種苗的抗病能力。
經過3年時間,白體病問題得到解決,羅氏沼蝦産量止跌回升。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繼續選育新品種,在2009年推出了“南太湖2號”,其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成為全國首個沼蝦類國家審定水産新品種。
“南太湖2號”品種優勢明顯,但剛剛問世時並未得到育苗場和養殖戶的重視。當時育苗場種蝦普遍採用自繁自養的模式,每年自己留種育苗。但是自繁自養會出現近親繁殖,導致種質退化,給産業發展埋下了嚴重隱患。
這個隱患在2011年開始暴發,全國很多養殖場出現“鐵蝦”現象,也就是生長緩慢,只吃不長,也不再蛻殼了。羅氏沼蝦生長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蛻殼,這種不再蛻殼的蝦也被蝦農稱為“鐵殼蝦”或者“老頭蝦”。
羅氏沼蝦養殖再次受挫,産量連續數年下跌。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努力向育苗場和養殖戶推薦“南太湖2號”品種,從種源上避免“鐵蝦”現象的出現,業內也逐漸認識到良種的重要性,自繁自養的方式逐漸減少。
隨著良種的推廣,“鐵蝦”現象逐漸消失,但新品種選育的步伐並未停止。2022年,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推出了“南太湖3號”,比“南太湖2號”性能更加優異,體重提高21.16%,成活率提高5.14%。
新品種帶動了整個産業的迅速發展。“‘南太湖3號’羅氏沼蝦個大、味美,受到消費市場的歡迎,很多養殖戶競相到府來買苗。”豐盛灣水産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蓓蕾説。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挑戰會不斷出現,品種選育是永無止境的,要一代一代做下去。”高強説,最近幾年羅氏沼蝦養殖又面臨著虹彩病毒的威脅,其攜帶率、感染性、致死率都很高,團隊正在研究選育抗虹彩病毒的新品係。
養殖空間不斷拓展
品種選育不能鬆懈,良種推廣也在不斷加快。目前羅氏沼蝦“南太湖3號”苗種已經覆蓋了全國27個省份,養殖範圍不僅從東部擴展到內陸,還從淡水拓展到了鹽鹼水、稻田等新的養殖領域。
今年9月,新疆昌吉的鹽鹼地裏,羅氏沼蝦獲得了大豐收,畝産達到420斤。從2022年開始,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就在新疆鹽鹼地開展養殖試驗,今年在阿克蘇、昌吉、和田地區建立示範點,贈送了370萬尾優質蝦苗,拓展了羅氏沼蝦的養殖空間,也為鹽鹼地的綜合利用開闢了新路徑。
羅氏沼蝦本身具有降海性洄遊特性,野生羅氏沼蝦會在河口半鹹水區域産卵,籽蝦再遊回淡水生長,所以羅氏沼蝦先天具有鹽鹼水養殖的可能性。
但是,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新疆地區有些鹽鹼水的鹼度要超過400毫克/升,羅氏沼蝦苗種直接放入鹽鹼水養殖,往往會成活率不高、生長速度減緩。”原居林介紹,研究團隊針對上述問題,逐步調整養殖技術,運用菌、藻綜合生物調控的方法,將水質調至適合羅氏沼蝦生長的範圍,把水調好了才能養好蝦。
針對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養殖週期短的情況,研究團隊巧妙利用溫室大棚保溫性好、光照強的特點,將蝦苗提前在棚內養殖一段時間,延長其生長週期,提高苗種耐鹽鹼能力,2024年研究所在新疆養出了規格在50克/尾的大蝦,深受當地市場的歡迎。
蝦苗運輸過程中的損耗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新疆太遠了,苗種運過去都要在烏魯木齊轉機,運輸時間遠超過內地。到養殖戶手裏時,大多苗種損耗率超過25%。”原居林回憶道。為了降低損耗,團隊在距烏魯木齊機場較近的昌吉建立暫養點,所有內地的苗种先在這裡暫養兩天,再運送到新疆其他地區。這一舉措,使損耗降低至5%~6%,極大提高了養殖成功率。
隨著鹽鹼地養殖技術的成熟,羅氏沼蝦的養殖空間不斷擴大。目前浙江省淡水水産研究所不僅在新疆、甘肅等西北地區的鹽鹼地推廣優質蝦苗,還在遼寧盤錦等環渤海鹽鹼地、江蘇連雲港等江浙濱海鹽鹼地建立了生態養殖示範基地。未來,研究所還將針對鹽鹼水的特性,啟動耐鹽鹼羅氏沼蝦新品種(係)選育,力爭讓更多的鹽鹼地養上羅氏沼蝦。